传染病是一种可以从一个人或其他物种,经过各种途径传染给另一个人或物种的感染病。通常这种疾病可借由直接接触已感染之个体、感染者之体液及排泄物、感染者所污染到的物体,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水源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土壤传播、垂直传播等。
传染病的特点是有病原体,传染性和流行性,感染后常有免疫性。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传染病的分类尚未统一,可以按病原体分类,也可以按传播途径分类。传染病的预防应采取以切断主要传播环节为主导的综合措施。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必须具备3个环节,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若能完全切断其中的一个环节,即可防止该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各种传染病的薄弱环节各不相同。在预防中应充分利用。除主导环节外对其他环节也应采取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预防各种传染病。
病原体
传染性
传染性是传染病与其他类别疾病的主要区别,传染病意味着病原体能够通过各种途径传染给他人。传染病病人有传染性的时期称为传染期。病原体从宿主排出体外,通过一定方式,到达新的易感染者体内,呈现出一定传染性,其传染强度与病原体种类、数量、毒力、易感人群的免疫状态等有关。
流行病学特征
1.流行性按传染病流行病过程的强度和广度分为。散发:是指传染病在人群中散在发生;流行: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一单位,在某一时期内,某种传染病的发病率,超过了历年同期的发病水平;大流行:指某种传染病在一个短时期内迅速传播、蔓延,超过了一般的流行强度;暴发:指某一局部地区或单位,在短期内突然出现众多的同一种疾病的病人。
3.季节性指传染病的发病率,在年度内有季节性升高。此与温度、湿度的改变有关。
感染后免疫
传染病痊愈后,人体对同一种传染病病原体产生不感受性,称为免疫。不同的传染病、病后免状态有所不同,有的传染病患病一次后可终身免疫,有的还可感染。可分为下几种感染现象。
4.再燃临床症状已缓解,但体温尚未正常而又复上升、症状略见加重者。见于伤寒。
流行疾病病原体发病季节
3.血吸虫病血吸虫夏秋
概念
感染(infection)是病原体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病原体入侵机体,突破防御功能,生长、繁殖,引起病理生理变化。
类型
3·混合感染(co-infection)人体同时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体感染。较少见。
表现
1·清除病原体
2·隐性感染
3·显性感染
4·病原携带状态
5·潜伏性感染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
1·侵袭力(invasiveness)
2·毒力(virulence)
3·数量(quantity)
4·变异性(variability)
传染病传播
病原体从已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传入易感者而形成新的传染的全部过程。传染病得以在某一人群中发生和传播,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人和动物可患同一种病,但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相同。如患狂犬病的狗可出现攻击人和其他动物的行为,成为该病的传染源之一,而人患此病后临床表现为恐水症,不再成为该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指病原体自传染源排出后,在传染给另一易感者之前在外界环境中所行经的途径。一种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个的。传播途径可分为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两类。
易感人群
是指人群对某种传染病病原体的易感程度或免疫水平。新生人口增加、易感者的集中或进入疫区,部队的新兵入伍,易引起传染病流行。病后获得免疫、人群隐性感染,人工免疫,均使人群易感性降低,不易传染病流行或终止其流行。
传染方式
空气传染、飞沫传染、粪口传染、接触传染、性传染、母婴传染、血液传染等
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肺结核,腮腺炎,麻疹,百日咳等(空气传播)
消化道传染病:蛔虫病,细菌性痢疾,甲型肝炎等(水,饮食传播)
血液传染病:乙型肝炎,疟疾,流行性乙型脑炎,丝虫病等(生物媒介等传播)
体表传染病:血吸虫病,沙眼,狂犬病,破伤风等(接触传播)
性传染病:淋病、梅毒、艾滋病等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9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1、甲类传染病
2、乙类传染病
3、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2008年5月2日,卫生部已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柯伟民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擅长:病毒性肝炎,脑膜炎,寄生虫病。
郭荣柱副主任医师
汉中市中心医院
擅长:病毒性肝炎、麻疹、风疹、骨髓灰质炎、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感昌、禽流感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艾滋病、脊髓灰质炎、传染性单核细胞...
麦爱龄副主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擅长:坯死性小肠炎、毒痢、流脑、乙脑、中毒性肺炎、新生儿破伤风、狂犬病、白喉、钩端螺旋体、肺鼠疫等
童朝晖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擅长:呼吸危重症、呼吸系感染性疾病、呼吸内镜及其介入诊治技术。烟草控制与戒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