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4几种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与接触者观察期
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温病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病人神色昏晦。亦有
外科疾病多生于体表,易诊断,但每一种外科疾病都有不同的致病因素和发病机理,中医临床主张“审症求因,辨证论治”,不同的病因病机,证候与治疗也就不同。因此,掌握病因病机,对于诊疗外科疾病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转归的概念疾病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大多数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终将结束,这就是疾病的转归。疾病的转归,是指疾病发展的最后阶段,即疾病的结局。一般而言,疾病的转归,可分为痊愈、死亡、缠绵、后遗等
一、利水止利法和温中止利法【原文】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386)理中丸方人参干姜甘草(炙)白术各三两上四味,捣筛,蜜和为丸,如鸡子黄许大。以沸汤
一、有机磷农药中毒的急救(一)概要有机磷农药属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是使用最多的杀虫剂。它的种类较多,包括甲拌磷(3911)、内吸磷(1059)、对硫磷(1605)、特普、适度百虫、乐果、马拉桦(404
对于疾病的预防问题,中医学是高度重视的,早在《内经》中就巳经明确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何四气调神大论》
湿疮是指皮损多种,形态各异,总有搔痒糜烂、流滋结痂证候的皮肤疾患。本病以瘙痒、多形性损害、对称发病和反复发作为特点。中医文献依据发病的性质不同又有“浸淫疮”、“血风疮”、“湿毒”、“湿疡”等名,如《诸
通络散瘀。用于跌打损伤。
补肺滋肾,化痰解毒。主治肺癌。
舒肝行气、活血化痰、软坚散结。主治气滞血瘀痰凝所致的乳腺增生病。症见乳房肿块,乳房胀痛或刺痛,可伴胸胁疼痛,善郁易怒,胸闷,脘痞纳呆,月经量少色暗,经行腹痛。舌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或
清阳明血分之热。热在阳明血分,口渴、衄血、发斑,但渴不消水;及膏粱积热,口臭唇焦,牙龄腐烂。
镇惊安神,宽胸宁心。用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
益气活血、补髓填精,适用于气虚神疲、记忆力衰退者食用。
治下肢溃疡。
止咳,化痰。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
该案初诊辨属肝郁气滞,湿热秽浊瘀阻,腑气不通,内寓毒瘀互结之机,治宗仲圣之法,方选大柴胡汤合大承气汤加减。方中重用柴胡透表泄热、疏肝理气,配黄芩和解清热,以除少阳之邪,配白芍泻脾热而柔肝止痛。黄芩、胡黄连、金银花清热解毒,湿热积滞中阻,每致气机不畅,故以枳壳、厚朴、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又枳壳与柴胡配对,一升一降,且升举而不助逆,降泄而不戕伐。
本案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表证,又见水肿、腰痛等少阴里证。故用麻黄解外以“开鬼门”;附子温肾阳以复膀胱气化而“洁净府”;细辛辛温,专走少阴,能行水气而润肾燥。三者合用,温散兼施,表里同治。
本例患儿发热,咳嗽喘憋,声如拽锯,排黄色稀便,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痰热壅肺合并湿热蕴结中焦之证。故以甘露消毒丹清利湿热,加姜厚朴、清半夏、茯苓、天竺黄、炒栀子清化热痰,合麻杏苡甘汤豁痰开肺,并加白果、地龙以增强平喘之力,药证相符,故病得愈。
取穴命门、绝骨、至阴操作命门、绝骨用平补平泻法,至阴用阳中隐阴法,留针40分钟,命门穴针上加灸15~20分钟,每日1次。
伍某,男,3岁。初诊:1975年2月22日。全身浮肿10天。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颜面、四肢浮肿,初起于眼睑,渐至颜面肢,晨起明显,偶伴有低热、少许咳嗽、尿量减少等,无肉眼血尿,无呕吐和全
臧某,男,48岁。2021年10月15日下午初诊。诉头痛发热夜甚,肢节酸痛乏力一周余。症见昼夜发热,夜间加重,头痛如裂,肢节酸痛,大烦渴,大汗出,清晨减轻,周而复始。乏力纳差,大便偏干。每
王某,男,45岁。2008年4月1日初诊。腹泻3日,5~8次/日,曾输液(药物不详)治疗不见好转。刻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稀溏,无脓血,每天5~8次,伴恶心胃脘痞满,纳呆,入睡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