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感冒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通过咳嗽、打喷嚏等空气飞沫方式传播。
它表现为急性起病、发热(可达39℃-40℃,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接触患者1-7天发病。
1.流感患者应及时就诊治疗,隔离至发病后7天或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后48小时才能复课。
2.室内应经常开窗通风,注意个人卫生,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等,避免飞沫传播。经常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
3.适当参加运动锻炼,合理膳食和休息,增强体质。
4.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流感“疫苗,每年流行季节前(9-12月)接种一次,免疫力可持续一年。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瘛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
以发热及皮肤和黏膜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皮疹呈向心性分布,主要发生在胸、腹、背,四肢很少,传染力极强。水痘患者是传染源,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于燥结枷期均有传染性,可通过接触患者和空气飞沫传播。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接触患者12-21天发病。
1.房间定时开窗通风,尽可能让阳光照射,对接触水痘疱疹液的衣服、被褥、毛巾、敷料、玩具、餐具等,根据情况分别采取洗、晒、烫、煮、烧消毒,且不与健康人共用。
2.隔离患者要皮疹全部结痴或不少于发病后14天才能复课。对已接触的易感儿,需要观察3周。
3.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即可有效预防水痘,也能降低日后
患带状疮疹的风险。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该病主要通过食物、飞沫和接触传播。
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
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重症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炎、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若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
1.学校一旦发现发热伴有皮疹的孩子,应立即送诊并对其接
触过的物品及时消毒。
2.确诊手足口病患者要居家隔离至病程2周后。
3.对6月至5岁以下儿童接种手足口病疫苗是预防EV71型重症手足口病的最有效方法。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又称为诺瓦克样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胃肠道疾病,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对恶劣环境抗性较强,具有耐低温、耐酸等特性,不易灭活。所有年龄段人群对诺如病毒均易感,儿童、老年人、免疫缺陷者及器官移植者属于高危感染人群。诺如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我市每年11-12月至次年3-4月需警惕学校发生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
(一)传染源:主要为患者和隐性感染者。
(二)传播途径:粪—口传播为主要途径,通过水源、食物等经消化道传播;亦可接触被污染的门把手、扶梯、玩具等而感染;呕吐、腹泻物若污染环境,可形成气溶胶,故有经空气传播的可能性。
(三)潜伏期:相对较短,通常12—48小
(四)传染期:病人在潜伏期即可排出诺如病毒,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约2-3周。
(五)隔离期:症状消失后72小时。
(一)加强学校传染病管理,做好疫情防控储备。学校传染病发现、报告和处置流程清晰,信息传递顺畅;储备一定数量的漂白粉等消毒药物和一次性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二)认真做好日常性清洁消毒工作。随着流行季节来临,强化对学校内公共使用场所(如教室、图书馆等)和重点部位(如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的清洁消毒工作。
(三)加强学校食堂管理,严格做好食品从业人员健康监管,严禁有腹泻、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者带病上岗。要对食堂餐用具、
设施、设备、生产加工场所环境进行彻底清洁消毒;对高风险食品(如贝类)应深度加工,保证彻底煮熟;务必做到加工过程中生熟分开;备餐各个环节应避免交叉污染。
(四)提供安全饮用水。加强学校用水管网维护,学校使用井水时要加强监测监管,使用桶装水须正规单位供应并索证。
(五)配备足够洗手设施,强化勤洗手等健康宣传教育。配备肥皂(或洗手液),教育学生饭前便后要洗手。
(六)做到疫情早发现、早报告。学校要落实晨午晚检制度、因病缺勤登记追踪制度,发现呕吐、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病例异常增多(同一班级或宿舍1天超过3例,或3天超过5例)时,立即报告区教育局(包括传染病防控主管部门和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区卫生健康委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市教委体美劳处。
(七)若有教职工或学生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不得带病上班(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