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人类与其它物种区别的主要标志之一。儿童只有对心理有所理解才能较好地理解日常事件。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是当展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内容,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心理理论的获得也会促进儿童的同伴互动和人际交往,进而为其社会化奠定基础。关于心理理论的研究,对于揭示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促使儿童心理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幼儿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
1.1语言技能
1.2假装游戏
1.3家庭因素
1.4同伴交往
此外,社会文化环境、对心理理论有关的内容的训练都会影响到心理理论的发展。
2儿童心理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在成人的眼里,幼儿还是懵懂无知的,但是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表明这是错误的。儿童心理理论告诉我们,幼儿是有心理状态的,对周围的世界有丰富的认识。这就需要我们在幼儿园和家庭教育中把幼儿看成有着各种心理状态的个体施以教育。我们从儿童心理理论的影响因素着手,来探讨如何在幼儿园和家庭中进行教育,提高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2.1语言的训练
在日常生活中,要适时与幼儿进行关于心理状态的谈论,鼓励幼儿大胆讲话,注意培养幼儿对于语义特征、句法成分的理解,鼓励幼儿多与人交流。在家庭中,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开展亲子阅读。
2.2开展假装游戏
在幼儿园中,教师应充分考虑不同年龄儿童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幼儿创设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假装游戏,并积极诱导幼儿体验游戏过程中所演角色的情感、愿望等,促使幼儿产生角色换位,体验别人的想法、情感,学会理解别人,从而提高心理理论水平。
在家庭中,假装游戏主要在幼儿与父母、兄妹之间进行。父母一般通过言语指导或提供玩具来参与儿童的假装游戏。相比之下,兄妹间的游戏则有所不同,他们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常常要求变换角色和位置,而且较少有他人的支持。父母与儿童之间也可以进行“换位游戏”,在游戏中,让幼儿扮演母亲,母亲扮演孩子,换位游戏会引起换位思考,促进幼儿心理理论发展。
2.3开展混龄教育
我国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而兄弟姐妹的交往尤其是同哥哥姐姐的交往将大大促进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因此混龄教育正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儿童之间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和由此导致的能力差异和经验差异,这就使得儿童在交往中不得不变换角色,以应付较复杂的关系环境。同时,由于混龄教育团体的动态变化,使角色随之发生诸多的变化,使得儿童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他人的感情、愿望和信念。
2.4优化同伴关系
同伴之间的社会互动可以为其提供大量的了解他人观点和协调自己与别人的观点的机会,促进幼儿去自我中心和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进而提高幼儿心理理论水平。要优化幼儿的同伴关系,首先,教师和家长应该对幼儿的同伴关系状态有充分的了解;第二,积极组织儿童的共同活动;第三,引导儿童怎样参与到别人的游戏活动中去,怎样对同伴的友善行为做出回报,怎样对自己的过失行为表示歉意等等。
参考文献
[1]陈友庆.儿童心理理论.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jenkins,j,w.,astington,j,m.cognitivefactorsandfamilystructureassociatedwiththeoryofminddevelopinginyoungchildren.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6,32:233-253
[3]ruffman,t.,slade,l.,crowe,e.therelationbetweenchildren’sandmothers’mentalstatelanguageandtheory-of-mindunderstanding.childdevelopment,2002.7(3):734-751.
[4]吴南,张丽锦.心理理论和语言发展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2007.15(3):436-442.
[5]张旭.不同语言能力幼儿在三种错误信念任务中的表现.中国特殊教育,2004(6):21-25.
[6]李燕燕,桑标.母亲教养方式与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5-9.
英国儿童奇幻小说在中国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在此后的30多年间,陆续有学者把研究视野投放在此,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然而,从总体上来看,英国儿童奇幻小说的研究在中国的路途并不平坦,在其发展道路中,逐渐凸显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起步晚,进程缓,理论研究少
(二)研究对象过于集中,很多经典被忽视
(三)研究角度比较单一,缺乏文本间的联系对比
国内研究的不足及对策
关键词:拉丁舞女性儿童心理健康
前言
5-12岁女性儿童他们正处于A身心发展、个性特征塑造、品德意志培养的关键时期,心理健康对其学习、人际适应甚至人生发展都十分重要。通过对她们的调查研究,对拉丁舞锻炼前后的小学生心理健康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为女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实践指导和理论依据,为更好的普及和推动拉丁舞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荆州市博艺少儿舞蹈培训中心拉丁舞班30名5-12岁女性儿童作为实验组,已进行拉丁舞训练1年。从荆州市实验小学随机抽取未进行拉丁舞训练的学生30名,合计60名,年龄在5-12岁,作为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拉丁舞的资料,身体心理健康的书籍,通过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查阅了近年关于拉丁舞促进锻炼者身体,心理健康的研究论文,作为本研究开展的基础。
1.2.2统计法
对有关数据进行常规数理统计及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参加拉丁舞锻炼以前5-12岁女性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如表1)
从调查总体来看,有80%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但仍有7.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2.5%的小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说明拉丁舞锻炼之前女性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很理想,应当足够的重视。在八个内容量表测量中发现,异常焦虑的检出率比较高,分别为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表明小学生在学习上压力过大,学校和家长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究其原因,应试教育制度和成才观念是主要因素,其次是社会环境、独生子女和主科副科错误观念等。
2.2锻炼前、后5-12岁女性儿童心理健康变化情况(如表2)
由表2可知,通过一年的拉丁舞练习,普遍女性儿童在心理健康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由表可见,心理健康的比例上升了12.5个百分点;心理状态欠佳的比例较练习前下降了7.5个百分点;一名轻度心理障碍的女童心理健康状况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这表明,拉丁舞锻炼对改善5-12岁女童心理健康状况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宜于在学校普及和推广。在八个内容量表测量中还发现,女性儿童们在练习前、后各因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学习焦虑、自责倾向、对人焦虑、身体症状四个因子排在前四位。究其原因,可能与拉丁舞本身带有的娱乐、健身、交际功能有关。
2.3拉丁舞训练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1)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受过拉丁舞训练的学生,大多具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为班级的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对老师安排的事情很负责任,责任感明显增强。
(2)自信心的增强。随着学生训练中表现力的提高,心理状态也更加稳定。在建立初步信心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在不断高质量完成动作并取得好成绩的过程中,使她们更增强了自信心。感受到自己的追求美、体会美、展现美,在练习动作时更加专注,觉得自己具有可表现的地方,从而更加自信。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研究结果表明,拉丁舞锻炼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在本研究的实验中得到,参加拉丁舞锻炼的学生在实验前后比普通学生在心理健康全量表分上有很大改善,心理健康明显好与对照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拉丁舞能够使学生有效地抵御自责、过于敏感的不良心理倾向,有效地增强自信心,改善孤独、对人焦虑的心理倾向,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3.2建议
有关部门和学校应当注重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摒弃主科(语数外)和副科(体音美)观念,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拉丁舞锻炼对于改善学生心理状况、提升学生健康水平的发挥着重要作用。
[1]李静.拉丁舞锻炼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227
[2]尹霞.拉丁舞对学前班儿童注意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64-165
[3]丛艳华.拉丁舞训练对少儿身体素质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5,1(24):109-110
一、现有儿童文学翻译研究视角的综述
上述论文和论着运用的研究视角主要可以分为类:第一类是对翻译家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第二类是对特定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第三类是对儿童文学翻译原则、策略、技巧的研究;第四类是结合文学、哲学、美学的理论而进行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第五类是儿童文学译本的个案研究或比较研究;第六类是从外国儿童文学翻译对中国的儿童文学的影响角度进行的研究;第七类是从译者、读者的角度进行的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第八类是从文化的角度对儿童文学翻译进行的研究。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新视角
[关键词]朝鲜族完整家庭儿童单亲家庭儿童留守儿童抑郁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延吉市某小学5、6年级的300名学生,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1份,其中有效问卷255份、有效率94.10%。在有效样本中,男生为115名(45.1%),女生为140名(54.9%);完整家庭儿童为86名(33.7%),留守儿童为129人(50.6%),单亲家庭儿童为40名(15.7%)。年龄11岁者为3名,12岁者为68名,13岁者为130名,14岁者为51名,15岁者为3名。
1.2方法
采用了W.K.Zung于1965年编制的抑郁自评量表(SDS)。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了单因素方差分析。
2.结果
2.1朝鲜族不同家庭类型儿童的抑郁状况
表1所见,完整家庭儿童与单亲家庭儿童的抑郁状况差异显著(p
2.2朝鲜族单亲家庭儿童与留守儿童不同年龄间的的抑郁状况
表2所见,不同年龄的朝鲜族儿童抑郁状况总体上差异显著(F(2,246)=9.11,p0.05),但13岁组与14岁之间差异显著(F(1,25)=6.59,p
3.讨论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压抑感增多。随着年龄的增长,离异单亲家庭子女的心理问题将显得愈来愈突出【4】。国内研究表明,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抑郁水平具有年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水平表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其次,留守儿童的抑郁水平要明显地高于非留守儿童【5】。青少年抑郁发展存在年龄和年级特征,关键年龄为13∽15岁【6】。朝鲜族单亲家庭儿童和留守儿童12岁组、13岁组、14岁组中,随着年龄的增长,抑郁水平逐步上升,14岁组抑郁水平最高,与国内研究结果相符。
参考文献:
[1]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妇联,《延边州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查报告》,2008年8月.
[2]朴今海,郑小新.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监护问题.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2(1):103-104.
[3]王伟.心理卫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40.
[4]李春华.离异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以东莞市寮步中学的研究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