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仕学,汉族,1989年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黔西南州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现供职于兴义市史志办。长期从事兴义地方历史文化资料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在担任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副局长期间曾组织编写了《兴义史话》、《百年永康》等十余本书籍。工作之余坚持散文写作,出版了《峰林絮语》、《兴义文言史料解读》等作品。
主持人:王老师,听说您最近在整理和校对咱们兴义的一些历史资料。
王仕学:是的。
主持人:并且还准备出版《民国兴义县志》这本书是吧?
王仕学:是的,有这回事,可能今年的三月份就开始出版了。
主持人:那王老师,出版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它的意义何在?
王仕学:出版这本书是多年文史工作者的一种夙愿吧,这本书在民国县志是1947年到1948年编撰完成的,之后就送到了省博物馆。在省博物馆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没有面世、没有公开出版,后来我们发现这本书以后觉得很有必要让它走向人民群众。
主持人:那您觉得这本书中的哪些内容还比较吸引您,或者是里面它介绍了些什么?
王仕学:它的内容很丰富,是他从西周一直到民国1945、46年,里面记载的有大数据、历史沿革、文学作品还有一些诗、故事之类的很丰富。
主持人:您和您的团队在校对和整理这些资料的过程当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王仕学:主要是我们的知识还是有限的,我们要校对这么一个书的话把繁体字转化为简体字,这个是相当费神的。
主持人:你们当时是怎么做的,怎么完成的?
王仕学:借助字典,向一些书法家请教。举个例子一下来讲,比如大炮的“炮”古代写起来就很复杂。它是一个“马”字一个交通的“交”字,后边是一个“包”字。那么这个字,查字典是查不出来的,电脑也打不出来。
主持人:你们是怎么查出来的呢?
王仕学:后来只有向书法家请教,他们说这个字是“炮”字的古代的写法,也不是繁体字,最后这个问题才解决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肯定是经历很多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主持人:你们是有多少人来共同的整理和校对这本资料?
王仕学:大概有七八个人。
主持人:七八个人,总共有多少的字呢?
王仕学:一共有16册,七八个人分到每个人头上,先让每个人录一两册,让他们搞一个初加工、初校对,然后我自己再来。之后,又请市里边功底比较好的再来,到目前校对做了十遍左右。
主持人:十遍啊!现在稿子已经交给出版社了,最后校对已经完成了,那王老师您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这里面的一些内容,它涉及到咱们兴义的哪些事?比如说历史文化都有些哪些方面呢?您给我们介绍一下吧。
王仕学:那我举个例子,我要问你:兴义设县为什么要设兴义县?前后的背景是什么?可能大家不一定知道。为什么要取兴义这个名字而不取其他的名字?
主持人:兴义的地名是怎么来的?据说老一辈人说是先有黄草坝而后有兴义城,黄草坝那又是怎么来的呢?
王仕学:
当时有一个云贵总督叫鄂辉,给朝廷上了一个奏章,希望在黄草坝这个地方置一个县,这个县的名字就叫兴义县,原来是这样来的。可能你会问为什么要叫兴义县呢?是因为在王囊仙起义的这个过程当中,虽然已经打到紫云、安顺、镇宁这些地方去了,但是安龙那个城没有被攻下来,城里边的官吏、绅士坚持了半年之久。朝廷在安龙平定以后,就觉得这个地方的人非常忠于朝廷,所以就把当时的南笼府改为兴义府。改兴义府以后新设的一个县,所以就叫兴义县。
主持人:有这么一个故事呀?
王仕学:是的,确确实实在这个过程当中经历了很多,这个起义也好或者各个方面的这个抗争也好,最终确立了兴义。
主持人:那么咱们兴义有一个很出名的景点叫大佛洞,这个大佛洞的由来和故事,您也给我们来介绍一下吧。
王仕学:在民国县志里边也有资料体现,大佛洞又叫穿云洞公园,少数人知道它又叫阳明洞。穿云洞是说明朝末年的时候,叫穿云洞,后来到了清朝末年宣统的时候,下午屯有一个刘氏家族,有一个人叫刘显潜,他觉得应该要配一点风水,就选择大佛洞,他就竖了一个王阳明的石像在里面。普通老百姓那时的文化也不普及,老百姓看到一个石像竖在里边,以为竖了一个佛,所以就叫大佛洞,后来老百姓就这么喊了,更古的称呼叫穿云洞。
主持人:穿云洞这个名字又是怎么来的?
王仕学:穿云洞,因为那个洞是对穿的。
主持人:也就是穿心洞对吧?
王仕学:也叫穿心洞,对穿的。大佛洞的那个山叫牛长坡,像一个牛。穿云洞这个地方是牛的头部,洞就像他的眼睛,所以我们原来兴义据说是那个叫穿云洞前面的那个桥,通往公安局那个桥又叫牛鼻子桥。
主持人:牛鼻子,说那个地方就牛鼻子一样的。
主持人:为什么那时候叫阳明洞?
因为里边供有王阳明的石像,不一定石像是竖起来的,就像我们现在的水景观上面竖着菩萨那样。刘氏家族对于王阳明的学说是非常崇敬的,所以刘显潜在1937年已经是将近70岁的老人。他再次组织维修穿云洞,维修以后他就改为阳明洞,而且穿云洞旁边那条路就被当时的政府改成阳明路。这就是我们兴义的路有阳明路、洞有阳明洞。
后来还有一个故事,我们的前省委书记叫陈敏尔,他是浙江人,他非常感兴趣说,我们一个城里面有用王阳明的名字来命名阳明洞这些,他非常感兴趣后来我想改过来,穿云洞改成阳明洞。你知道为什么没有改吗?
主持人:为什么?
主持人:那么在县志当中有没有记载咱们兴义到外面去留学的数据呢?
王仕学:这个有,而且非常详细。因为以前我们只知道兴义留学生的名字。什么时候去留学的,什么时候回来的都不知道,很笼统。但是县志里边讲得很具体,比如1905年我们兴义派了刘显治、王伯群到日本去留学。当时总共派了多少人去留学,兴义当时派了十几个人。有这三批,最先去的是刘显治他们,然后何应钦他们算是最后去的,派了十几个人去,当时在全省算多的了。
主持人:那么在他们去留学的这些人当中,刚才您提到了这个刘显治,据我所知刘显治自费去学习的,是不是?
王仕学:刘显治是刘氏家族刘官礼的儿子,刘官礼他创办了笔山书院,那么他送他儿子去留学。刘官礼非常开明,他不要官费,十二年才有一个优贡名额,但是他儿子就是优贡。据说刘显治是当时的一个学正,省里面的一个学正叫颜修,他的高材生很受器重,本来官费是没问题的,但是刘官礼把官费的这个名额让给家境贫困的学生,他就自费让儿子去留学,非常廉洁、亲民。
主持人:那么我想请问一下,为什么当时他们都要选择去日本留学,而不去别的国家留学?
王仕学:当时还有一个因素,清朝政府停科举、兴学校,在1904年1905年癸卯学制里边就体现了,那么停了科举兴学校以后不搞八股文了,谁来教新式的课程?必须要新的老师,这个时候我们贵州就掀起了向日本派留学生,考察人员的这些高潮。日本的和我们国家离得比较近,另外一个是文化认同,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大,我们过去那边收获习惯和文化,当时日本使用的部分文字都是汉字,这几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是甲午海战,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割了台湾,那么要去看,想学一学日本是怎么由弱到强的。去日本留学的包括蒋介石、何应钦,这些都是到日本去留学。
主持人:那当时想要去留学他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清朝末年时,全省没有派多少,还是要县里举荐,你是秀才、是贡生还是举人,要把你的的身份、人品和学识搞清楚,最后才确定下来了。层层筛选、层层推荐,兴义这方面搞得比较好。
贵州巡抚刘官礼就送了一块大匾“元老壮猷”,就是老当益壮的意思。当时一个马知县,省里边巡府还给了奖励,说明我们当时兴义还是比较开化的,留学生多、质量好。
像我们兴义的留学生出去的王伯群,他实际上就是现在华东师大的创始人,为什么这么说?他当时在上海创办民办大学就叫大夏大学,现在华东师大的老校区那地就是王伯群当年花钱买下来。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现在我们通过县志的阅读、出版,让更多的人知道并且了解我们黔西南的历史。王伯群和梁启超关系都非常好,刘显治和康有为关系特别好,所以如果到贵阳的话,你到那个白沙巷的地方有一个刘统治先生祠,就是刘官礼的祠堂。那几个字就是康有为写的,原来我们那个街心花园有一个牌坊就是刘家为刘显治的母亲立的一个牌坊,那上面大的那几个字也是康有为写的。
主持人:所以您看我们兴义那么偏远,我们兴义人和康有为、梁启超和章太炎这些都有关系,应该是我们自豪的吧。
王仕学:对,是我们骄傲的地方,还有一个原因,王伯群和孙中山关系也很好。何应钦和蒋介石大家都知道了,这些都是日本留学起了一定作用,所以说在咱们《民国兴义县志》这本书上,都有详细的记载。哪一年有考举人考秀才,有哪些人考上了,里面都有详细的名单。
主持人: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太适合我们现在的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人应该认认真真地读一遍,我们要了解我们的这个文化。那么他记载得那么详细,还有的到兴义来当知县写的诗,外面的举人进士来我们兴义写的诗里边有,那么王老师这本《民国兴义县治》,针对咱们整个黔西南州的这些历史文化还是只针对兴义市的历史?
王仕学:主要是针对兴义市的,但是它涉及黔西南州。在县志里边有,南盘江为什么叫盘江?另外,像安龙,什么时候是安龙?什么时候是南龙?什么时候又改成安龙?里边都记载得很清楚。
主持人:所以说如果咱们的观众朋友或者是听众朋友想要了解咱们兴义的历史文化甚至是整个黔西南州的历史文化,那么我觉得《民国兴义县志》这本书是非读不可了。这当中也有王老师和您的团队付出的很多的心血,真的是很难得的一本书。说到兴义的历史文化,兴义的猫猫洞您来给大家说一说。
猫猫洞,是在新时期的晚期很有代表性。在华南地区,广西包括我们贵州、西南地区,都很有代表性,研究的价值非常高。猫猫洞在发现以后,86年香港专门出了一个画册介绍猫猫洞。
现在,在国外讲古人类,猫猫洞是绕不开的必须要讲的。因为它是从狩猎到采集的一个分水岭,必须要讲,那肯定也吸引了很多国内外的一些考古学家到这边。这些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我接触到一位,他是北京大学的教授,后来到美国去留学。
有一次他带了一个法国科学院的古人类研究的老太太,他们来猫猫洞,神色很庄重很严肃,看着猫猫洞上面,很崇敬的表情。后来我问北大的教授,他说我们是有一种朝圣、朝拜的心情。我就问他,“我觉得我们这个是一个很普通的一个古人类遗址”,他说“不是,绕不过去。以前我们只是在书上、在照片上开看到。现在到实地,我感觉不一样”。我还问他“我说我们保护的怎么样?”他说“可以,保护得非常好”。他看完以后很完整因为那里边已经回填了,就是怕他被盗或者什么。后来当天我们还在那个猫猫洞的石壁上发现的岩画,就是原始人画的画。
主持人:画的画能看得懂画些什么吗?
王仕学:有动物之类的模模糊糊的,还是会很形象。因为可以看出不是水清出来的,确实是画上去的。后来贵州省出版一个贵州岩画,其中就选了我们那天在猫猫洞看到的岩画。当时我也在里边,那个公开出版以后,我还叫市局办去买了一本作为资料来保存,我们文物部门在兴义这一小块地盘上发现了有20几处古人类的生活过的遗迹,兴义多大点面积,3000平方公里那么有20几处,密集成度相当高。因为那个时候的古人类全中国加起来也没有多少,我们这个地方就有20几处。所以我们说,那个时候我们就是古人类的乐园,现在你就知道用不着讲了。
主持人:王老师,在这个县志里边,有介绍了咱们兴义这么多的人才,当时出了这么多的名人,在咱们兴义,在这么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这么一个小城市,怎么会涌现出这么多的这个人才?而且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咱们兴义的文化历史最辉煌的时刻,您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王仕学:兴义确实给外地人、从古到今的这种出乎意料的感觉,没到兴义给人的感觉会是个灰头土脑的城市,但来了之后会让人非常惊讶。历史文化这一块也是这样的,我们兴义的历史文化,就我个人的总结有三次。
主持人:哪三次?
第二次辉煌,我认为应该是在清末的笔山书院,笔山书院培养出一批人才还送出去那么多学子留学,为以后的刘氏家族助阵贵州,准备人才。
第三次辉煌我认为是现在,怎么这么说?你可能觉得很困惑吧,为什么是现在呢?我们兴义从笔山书院以后,是50年代的兴义一中,那个时候兴义一中在全省都是前三位,到了80年代的时候它还是前三位,后来被兴义八中赶超了,现在兴义八中在全省那也是前三位。据说它的二本上线率的是逼近贵阳一中,甚至有超过的时候,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情况。
这个兴义为什么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据有的专家讲,他就是一个文化的杂交优势,文化也能杂交,什么叫文化的杂交?这个小麦、玉米、稻谷杂交以后产量都高峰那么文化的也存在这个问题,就说我们兴义是一个移民的城市。从清朝开始四川的、湖南的、江西的甚至广西的,那么到处的人在这个地方生活,因为地方好待这样一来各种文化就来了。这些文化来了以后,经过碰撞、融合,创新、超越。这就是我讲的杂交的这个优势,使得原本的文化内涵更加升华超越。
王仕学:现在我们到外面去留学的人是远远超过清朝末年的数量,到北京等大城市去工作的也很多。
主持人:那听您刚刚提到了笔山书院,如今我们现在的兴义八中在咱们的全省是名列前茅的,那么兴义八中有没有传承咱们笔山书院的一些历史文化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东西呢?
王仕学:有,核心的一点就是重人才,笔山书院创办的时候就是高薪聘请了很多举人、进士,进士我们之前介绍的,进士当官之后就呆在在家里,那笔山书院一年要花几百两银子请他们教学。反正办私塾也是办学,来这个地方教书也是。就像我们现在的公立学校一样,这个地方就是体现重人才。八中也是这样,八中在创办的时候贵州醇酒厂严文松厂长,那时候也是高薪聘请贵阳一中我的一个同学,他们来参观八中以后非常有感触,就是把尊重人才落到实处,虽然这和钱有关,但是你空喊尊重人才是没用的。所以这个我觉得八中和笔山书院实际上有一种联系。这联系的当中像兴义一中,兴义一中解放以前60年以前叫兴义中学,50年以前叫省立中学,他在建过程当中聘请人也都是到贵阳那些地方去高薪聘请过来的,有她的继承性。
主持人:王老师那么说了这么多,我想问一下这个民国兴义县至这本书他对于咱们传承兴义的历史文化有些什么作用呢?有些什么意义?
这一本书非常重要也非常独特,独特之处是说它和前后的史料、限县志都不一样。这本书出版以后对我们的城市规划,甚至道路的命名,这些都很有好处。
例如,现在丰都片区东南环线,长期都叫东南环线,之前丰都的同志问我,东南环线也拗口而且也没有什么特点,给它起什么名好些呢?我回答他们可以叫永安大道,永远的“永”,安全的“安”。为什么要改这个名字呢?因为在民国的时候,丰都叫永安乡,一条大道起名永安,永远安全、永远安定而且响亮。
桔山的某些社区,如桔园中学那片。如果有社区要起名字的话就可以取安贞,安全的“安”贞丰的“贞”。原因是在清末的时候那个地方,有一个安贞谱,像刘氏庄园的永康谱一样,他那个地方是赵氏家族的一个永康谱。另外比如说我们老城区现在不是在棚户区改造吗,哪些水井要保留,那么我们就可以把那些百年的古井做成一些景点,留住乡愁,可以给他保存下来。
主持人:那么我想请问王老师,这本县志您觉得对当代的青年有些什么意义或者说您有没有什么寄语想要给我们现在的年轻人?
文史爱好者当然是很期待,另外我们年轻人,尤其是对于从事规划设计的,是很重要的一本工具书。这部书为什么显得那么必要呢?是因为我们编八七版的兴义县志的时候,对古代描述是比较简约,对现在讲的比较多,尤其是解放以后的比较多。
《民国兴义志》恰巧可以补这个缺陷,如从西周时候开始,什么都讲得清清楚楚,它是史料的一个宝库,很有必要。而我们年轻人对这块感兴趣,到时候大家也可以读一下。希望大家,家里边有什么史料都和我们联系,整理也是我们这个部门的一个职责。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王老师来做客我们这期的节目。听众朋友们观众朋友们,感谢您收听和收看我们这一期的文化黔西南,下一期我们再见。
每一期《文化黔西南》我们都会邀请到黔西南著名的专家、学者为我们讲述黔西南的精彩故事,解密黔西南。立足文化圈,面向贵州、面向全国,以展示、宣传黔西南民族文化为使命,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发展民族精粹和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