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我国引起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有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氏体等。上呼吸道感染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另有20%~30%由细菌引起。下呼吸道感染是由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
呼吸道9项检测内容
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快速检测,对医务人员临床及时诊断有着重要意义。呼吸道9项检测内容包括:嗜肺军团菌、Q热立克次体、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及副流感病毒。
嗜肺军团菌是一种胞内兼性短杆菌。人最易感染的是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非典型肺炎常伴随有全身症状。10%的肺炎是由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引起的。军团菌肺炎潜伏期为2~10天,抗嗜肺军团菌特异的IgM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体)最早可在感染1周后出现,可持续存在3~6个月。
Q热是一种于1937年在澳大利亚被发现的发热性疾病,科学家从Q热患者体内分离出了它的致病因子,将其命名为贝纳柯克斯体(或者Q热立克次体)。人类Q热的传染源主要为家畜,如牛、羊、马、犬等。由Q热立克次体引起的全身疾病,会造成发热、非典型肺炎、肝炎或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Q热立克次体的潜伏期为2~38天,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2周左右出现,4~8周达高峰,可持续存在3~4个月。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炎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最为常见。在3岁以下儿童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成人以肺炎表现为主。肺炎支原体潜伏期2~3周,起病缓慢,特异IgM抗体最早可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3~4周达高峰,可持续存在3~6个月。
肺炎衣原体极易造成呼吸系统感染,特别是支气管炎和肺炎。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它所引起的肺炎占所有肺炎病例的10%。通常在初次感染肺炎衣原体2~3周后出现IgM抗体,并可持续存在2~6个月。
呼吸道合胞病毒主要侵犯上呼吸道的上皮组织,引起坏死性炎症,这可导致严重的支气管炎和肺炎,尤其在母乳喂养婴儿和低龄儿童中,它是主要的流感病毒之一。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的潜伏期为3~7天,特异性IgM抗体最早可在发病1周左右出现,可持续存在2~3个月。
腺病毒是一种重要的呼吸道病原体,其主要致病:呼吸道感染、流行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病毒性胃肠炎、急性出血性膀胱炎等,其中腺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和“红眼病”最常见。在感染后的最初几天中,排泄物中的病毒含量最高。抗腺病毒特异IgM抗体最早出现在发病后1周左右,可持续存在2~3个月。
副流感病毒1、2、3型在2~4岁儿童中能引起喉气管支气管炎(哮吼)。3型具有流行性,1和2型具有地域性。1和3型副流感病毒感染常见于幼儿。局部流行发生于幼儿园、小学、儿科病房及其他儿童活动场所。3型为地方性流行,传染性强,四季均可发生,多数儿童1岁内可感染。在成人中感染副流感病毒可引起上呼吸道疾病,经常伴有发热。
呼吸道9项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IgM检测仅限于定性试验和辅助诊断,不作为临床诊治的唯一依据,医务人员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或体征、病史、其他实验室检查(尤其是病原学检测)、治疗反应及流行病学等信息综合考虑。感染初期,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未产生或滴度很低会导致阴性结果,如医务人员怀疑患者有病原体感染,应提醒患者7~14天内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