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6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过《关于医疗机构间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互认有关问题的通知》。2010年7月国家又印发《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近年来,国家卫健委也不断发文,要求推行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国家卫健委还表示,在2025年底二级医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通互认。
推行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提升患者就医的便捷度和舒适性,好处多得数不过来。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检查结果互认有一定的难度,业内专家告诉记者:“互认的前提,我要看人、看院以及看仪器。说到底,医疗检查结果互认的是医生与医生之间的信任。”
广州医疗资源丰富,三级甲等医院林立,在这个圈子里推行医疗机构间的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不难。平安健康(检测)中心核医学首席医疗官王全师教授告诉羊城晚报记者:“我国医疗资源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城乡差异。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检查结果互认,在大医院之间不难,但是基层医院或者偏远地区送上来的检查结果,三级甲等医院要认可,有一定困难。”
据介绍,由于每次医学检验只能对当时的标本(尿液、血液、组织等)负责,结果只是提供参考。与医学检验不同,影像学检查往往影响了临床医生的治疗决策,对病人的影响更大。
以CT检查为例,它的结果可能明确了体内病变的位置、大小,甚至良恶性。目前医院配置的CT有4排、8排、16排、64排、128排、256排,甚至更高,设备性能等方面也有很大差别。如果把4排CT比作一辆普通家用汽车,那么256排以上高端CT则相当于高端品牌汽车的顶配版,后者扫描可提供更丰富的疾病诊断信息,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诊断。
“除了仪器设备的性能差异以外,也有医生水平的差异。”王全师说,“省级大医院的医生与基层医院的医生,对疾病的认识的水平可能不同,对一份检查结果的判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很多时候,临床医生拿到了患者提供的检查结果,都需要谨慎使用。”
至于何为结果可信度高,王晓武认为,“可信度需要临床情况与仪器检查相结合来判断,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可信度不高。”
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地域、层级之间差别大。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提出要完善基础建设,夯实“能认”的基石。要提升基层医院检查设备性能,提高技术人员操作水平及医生的诊断水平,补足软硬件短板,保障不同级别医院出具的检查检验结果质量规范一致,才能让医生放心地使用其他医院的检查检验结果作为诊疗依据。疾病进展千变万化,时效性是互认的难点之一
田杨还表示,“这种互认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同诊断报告结果。我们亲自仔细查阅病人影像检查结果以辅助诊断,有时还会和影像科专家一起会诊外院的CT及MRI片,如果病人的病情有变化,或者是现有的检查结果难以解释病人的病情,则会及时和病人沟通,根据情况来决定是否需要复查或者添加未检查的影像内容,既不能怀疑一切,也不能一成不变,目的都是为了明确诊断,对病人负责。”
“你同意你所有的检查结果上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平台,被很多家医院的医生调阅吗?”46岁的陈小姐听到记者这一提问时,先是愣了一下,然后很严肃地对记者说,“不行。这是我个人的隐私,我不想其他人知道我的身体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