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节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转冷,昼夜温差增大,人体交感神经兴奋,人体的毛细血管收缩明显,导致血压增高,从而导致心血管的负荷加重,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做好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心血管疾病是一大类疾病的统称,通常由高血压、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导致,最常见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其中冠心病还包括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
目前现代化的临床实验室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均可进行筛查,以辅助临床诊断,帮助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用药。如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各种血脂检测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检测等;针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检查有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检测等;针对心力衰竭的脑钠肽检测等;针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微生物培养以及病毒核酸等众多检查手段和检验项目以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那么,患者去医院进行检查前,需要了解哪些注意事项?拿到检验报告单,结果应该怎么看?患者某项检验指标增高较为明显,但却未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检验结果出错了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检验组组长杜坤一一作出解答。
去医院检查空腹采血前要做哪些准备?没空腹采血是不是结果不准?
心血管疾病通常是慢性疾病,患者通常都需要长期服药,不易因空腹采血检查而停止服药,通常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物以及阿司匹林等是可以服用的,但是使用利尿剂的患者服药前检查可能会对某些结果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空腹采血通常是指禁食8至10小时后采集血液标本进行检查,采血前是可以少量饮用100毫升以内的白开水以维持人体正常的水分需求的,没有必要刻意禁水,但是大量饮水会对血液进行稀释,导致结果的误差。
拿到检验报告单后,发现有些结果有异常,是不是真的有心脏病了?
比如筛查心肌缺血的肌红蛋白增高,而肌钙蛋白正常,这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因为肌红蛋白广泛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中,由于其分子量较小,容易透过细胞间隙释放至血液,因此在心肌缺血损伤时出现较早,且敏感性较高,是筛查此类疾病重要的标志物。但是由于其特异性较低,各种的肌肉损伤以及剧烈运动导致的横纹肌溶解症都会引起肌红蛋白增高,对于心肌缺血的诊断还需要结合其他特异性较高的指标以及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判断。
为什么检验报告单上有一些指标有异常,但是医生却说是正常的,可能没有问题?
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通常会遇到患者某项检验指标始终稍低于或者稍高于参考范围,但是患者又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其实,往往这种情况患者并不需要过分担心。
参考区间是通过统计学方法从一定数量的表观健康人群中建立,这就说明,存在有5%的正常人群不在该范围内,这就导致参考范围之外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健康人群。此外处于某些特殊生理时期的人群,也会使得检验结果落在参考范围之外,如处于妊娠期的孕妇等,如果某项检验结果长期在参考范围之外某个数值附近小范围波动,通常可能是由于存在上述情况,需要结合自身情况综合判断。但是,对于远超出参考范围的检验结果,还是需要应该引起重视,应进行进一步检查。
检验报告上明明有结果异常增高,但是却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是检验结果出错了吗?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首先考虑的是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某些物质对检验结果产生了干扰,通常在目前大规模使用的抗原抗体结合的免疫学反应中较为常见,出现的干扰物质通常是患者体内产生了嗜异性抗体。
嗜异性抗体是由已知或未知抗原物质刺激人体产生的一类能与多个物种免疫球蛋白发生相对弱结合的多重特异性免疫球蛋白,是一种内源性的抗体。那么这些干扰物质是哪里来的呢?为什么有些患者有、有些患者没有呢?
本文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急诊检验组组长杜坤
目前现代化的临床实验室针对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均可进行筛查,以辅助临床诊断,帮助判断预后和指导临床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