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冲私人数字货币,特别是稳定币带来的挑战
金融市场层面,一方面,实现大范围应用的稳定币的发行方一般为大型科技公司(如发行Libra的Facebook),其网络效应将导致更高的市场集中度,削弱金融市场竞争公平性。另一方面,稳定币应用场景拓展将使汇兑、支付、存贷款等传统金融业务发生根本性变化,从而逐渐侵蚀商业银行等现有金融中介机构的业务,最终稳定币发行机构或将完全替代金融中介机构的作用。
国际货币体系方面,美元稳定币的发展将进一步增强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形成垄断之势,挤压“第二梯队”国际货币(英镑、欧元、日元、人民币等)的生存的空间。如Libra若成功发行,很有可能成为全球使用范围最广、用户最多的超主权货币,实现SDR都未曾达成的伟业。在经济不稳定和通胀高企的弱势货币国家,稳定币及其背后的篮子货币将逐渐蚕食该国法定货币的空间,甚至最终替代法定货币,冲击国家货币主权。
(二)构建精准高效的金融体系
一是提高金融体系效率。CBDC将使货币的流通网络极大地扁平化,加快金融资产相互转换速度,提高金融市场参与者的资金流动性,降低整个金融体系的利率水平,平滑利率期限结构,顺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甚至为必要情况下实施负利率、直接发放现金等非常规货币政策提供条件。
二是提高货币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在CBDC环境下,央行有条件对资金的流向进行实时跟踪和查询,从而形成大数据系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调整提供连续、全面、真实的数据基础,使央行具有货币流通的大数据监测能力,进而精准的测量货币流通速度、计算货币总量、分析货币结构,并通过加载智能合约等方式,一定程度上解决货币政策传导不畅、货币脱实向虚、逆周期调控困难等货币政策困境。同时,有助于利用信息优势对金融体系中的风险进行全面监测评估。
三是改善现有跨境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现有跨境支付清算基础设施流程长、环节多、门槛高,导致速度慢、效率低、难以追踪、难以对付款进行担保、路径复杂、服务费用高等问题。CBDC不依赖金融账户,具有支持点对点交易和双离线支付等特点,决定了其优于现有跨境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便利性,忽略了境内、境外的区别,天然具有便于跨境支付的特点。
四是促进普惠金融发展。低收入人群、残障人士、老年人、边远地区群众等弱势群体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开立银行账户,从而无法获取金融服务。CBDC使得上述群体不需要银行账户,仅依靠智能终端即可参与金融活动、享受金融服务,并以此为基础拓展至电商等其他经济活动。
(三)创造重塑国际货币体系的机会
有观点认为,决定一国货币地位的是该国综合实力,货币的具体形式并不会对货币地位产生实质性影响。这个观点的前半部分无疑是正确的,决定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决定性因素确实是该国的综合实力。甚至即使综合实力达标,还要考虑全球用户对现行国际中心货币的使用粘性,国际货币体系从一种稳态过渡至另一种稳态,并非是一朝一夕即可实现的。如美国的综合实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即已超过了英国,但美元正式取代英镑成为国际中心货币已是50年之后的事情了。但是,技术进步有可能成为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一个比较强的外部冲击。事实上,先进技术的加持也确实为一国货币国家化提供了契机。CBDC易于获得且交易便利,因此对别国经济具有更强的渗透性,特别是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比如,没有在中国开立银行账户的境外来华旅游人士可以通过下载CBDC钱包即可享受基于人民币的支付服务;境外商家也可在没有中国商业银行账户的情况下通过CBDC钱包接受中国居民的支付。
此外,从防守的角度看,如果其他储备货币(如美元)先行数字化、数字钱包标准体系成为国际标准,则人民币的生存空间会被挤压,海外领地缩减,人民币国际化将踏上倒退之路。如若美国CBDC率先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规模使用,将把这些国家拉回美元体系,削弱中国CBDC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力。
(四)防止美国金融制裁
在中美关系下行时期,美国动用其在国际支付清算基础设施上的霸权对中国实施制裁的可能性陡增。事实上,2020年“两会”期间传出将制定“港版国家安全法”的消息之后,美国国会即开始考虑使用该霸权来“惩罚”涉港的中国个人、公司和金融机构。显然,美国的金融制裁已从幻想中的威胁变成现实中很可能真正发生的风险。6月,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也表示,中国在国际交易中主要依靠美元支付系统,因此很容易受到美国可能施加的制裁。此类事件已发生在俄罗斯的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身上,中国也不得不及早预防,做好真正应对准备,而非仅是精神上的应对准备。
目前,多个国家已在探索新的路径规避美国金融制裁,如俄罗斯推出名为“金融电文传输系统”(SPFS)的俄版SWIFT;欧洲多国推出“贸易互换支持工具”(INSTEX)来推进非SWIFT网络、非美元定价的支付体系建设。美国的亲密盟友英国甚至呼吁发行一种国际通用数字货币以“削弱美元在全球贸易中过于专横的影响力”。
DC/EP有望为中国打通一条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结算体系,绕开SWIFT系统进行跨境资金流通从而免受美国监控,打破美国通过对SWIFT系统的主导权获取的全球金融话语权、攫取的金融霸权,在中美关系下行的背景下维护我国金融安全。
(五)为数字经济时代提供基础设施
随着5G、AI、云计算等技术的日臻成熟,数字经济时代加速到来。数字经济时代是物联网的时代,是万物互联的时代,数以千亿计的终端相互连接,必然导致数据这种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流通,从而也就产生了海量的价值转移需求,每一个终端也都成为了拥有金融账户的非人类个体。因此,CBDC就成为终端之间(特别是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价值转移的完美载体,因为相比于现钞,CBDC无需人工搬运、清点、充值;相比于银行账户,CBDC无需没有生命的终端设备提交资料,仅需在终端设备上内置数字货币钱包;相比于电子支付,CBDC能够在所有支付渠道之间毫无壁垒的顺畅流通,甚至不需要联网;相比于私人数字货币,CBDC拥有国家信用背书及稳定的币值。
(六)促进向无现金社会过渡
一是节约货币发行流通成本。纸币生产环节繁多、工艺复杂、费时费力,成本较高。如国内仅运钞车运输产业市场就有350亿;2010年欧元区旧币回收,耗资1000亿欧元替换了58亿张纸币。CBDC意味着不再需要实物货币,而是通过网络发行和流通一串加密数字符号。央行仅需一次性投入搭建数字货币的运营和管理平台的沉浸成本,以后数字货币的发行成本将逐步递减,甚至接近零成本。2018年8月,意大利央行原行长法比奥帕内塔表示,发行CBDC能够降低货币生产、转账和清算成本约760亿欧元,几乎等于欧盟年度预算的50%。
三是加快“无接触金融”的发展。2019年底爆发并席卷全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使全球人民懂得了健康社交距离的概念,作为携带病菌最多的载体之一,纸币在新冠肺炎疫情过后注定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无需收付双方直接接触的CBDC。
一是区块链技术难以真正解决信任问题。区块链技术的一大优势是确保链上数据不可篡改,但其不能确保数据上链之前不被篡改,数据录入者有很大机会将经过篡改或造假的数据输入区块链。此时,还是需要一个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来确保上链数据不被污染,结果还是中心化的,与区块链技术倡导的“去中心化”精神相违背。当然,通过物联网技术、交叉比对供应链上下游数据等方式或许可以避免或改善这一情况,但相应地增加了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成本。
三是区块链技术难以解决隐私泄露问题。交易账本公开使得每个记账参与者都拥有一份完整的交易账本,包括了余额、验证信息、资金去向等数据,如被破解将造成大量隐私数据泄露。
四是区块链技术难以纠错。不可篡改、撤销的特性使得交易中出现的错误无法更改(如果可以更改,恐怕又违背了“去中心化”思想)。而且,秘钥丢失也将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五是区块链技术存在跨链难题。不同国家CBDC的技术路径和标准必然存在差异,而跨链交易需要实现不同数据库之间的更新同步,存在技术和标准方面的难题。
(一)中国CBDC进展情况
DC/EP已确定了若干基本规则:
第一,替代M0。除上文提到的纸币存在的印制发行成本高、携带不便、可能被用于洗钱和恐怖主义融资等若干缺点外,电子货币的基于金融账户紧耦合的模式难以满足公众对匿名支付的需求,而基于商业银行账户的M1和M2已实现电子化或数字化,没有必要再次数字化。替代M0,决定了DC/EP不会支付利息。如果付息,对于使用者来说,DC/EP的性质将变为流动性资产;对于央行来说,DC/EP就变成了一种新型、高效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银行信贷将受到挤压,降低了信贷创造货币的功能。
第三,中心化发行和管理模式。此种模式除可提高运营效率外,一方面可维护币值稳定,因为DC/EP仍是央行对社会公众的负债,这种债权债务关系并未随着货币形态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可强化金融监管,保证并加强央行的宏观审慎和货币调控职能。
第四,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开立银行账户需要严格的程序(提交证明文件、完善个人信息等)进行身份验证。但在DC/EP体系下,开立账户仅需某种能够成为个人身份唯一标识的物品,如车牌号,用户即可在通过车辆收费处时直接进行支付。同时,还能实现可控匿名。当然,大额支付恐怕还是需要提供身份证明,与真实身份进行绑定。
第五,审慎加载智能合约。从技术上来说,DC/EP可以加载智能合约。但是,如果加载了超出货币职能的智能合约,将影响DC/EP的可接受度,进而影响人民币国际化。
(二)美国CBDC进展情况
2020年之前,美国对发行CBDC的态度较为谨慎。2019年10月,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列出了美联储发行和监管CBDC将面临的一些严重问题,如美联储需要具备发行CBDC的法律资格;美联储需要提高管理CBDC的能力,如保护持有者隐私、防范假币出现、降低网络风险等;发行CBDC对美国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11月20日,美联储主席杰罗姆·鲍威尔写信回应了美国国会议员弗兰克·希尔和比尔·福斯特关于美联储是否计划发行CBDC的询问。鲍威尔在信中说,“如果CBDC的目的是在金融上实现透明并提供防止非法活动的保障,则可以想象,一种通用的CBDC可能要求美联储保持使用这种数字货币的所有付款数据的连续记录,这有时会引起数据隐私和信息安全问题。”鲍威尔最后指出,美联储并未确定CBDC是否优于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
12月,美国财政部长姆努钦表示,其与鲍威尔都同意五年内不会发行CBDC。
众议院方面,2020年3月23日,民主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其针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刺激法案草案《对工人和家庭负责法》(H.R.6379)中首次提到CBDC。众议院金融服务委员会主席马克西那·沃特斯提交了《美国消费者、州、商业及弱势群体金融保护和资助法案》(H.R.6321),其内容属于上述法案的一部分。法案中直接提到了创建CBDC和建立数字美元钱包,并作为向美国公民提供经济刺激支出的一种方式。截止目前,该法案仍属于“提出”的状态,还未进入投票环节。
该法案确立了美元CBDC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以美元价值表示的余额,包括任何由联邦储备银行中负债记录的数字化账本,即一种数字化的价值储存单位,并可由合格的金融机构(由联邦储备系统理事会决定)赎回。美元CBDC钱包被定义为一个用于存储美元CBDC的账户,可由联邦储备银行代表用户持有,并绑定相应的数字或物理身份。
最终版提交的《对工人和家庭负责法》(H.R.6379)中,对家庭的直接经济刺激这一小节被直接删除了,所以关于美元CBDC的提案没有包含在该经济刺激提案中。
美联储本身也将向符合条件的美国人提供美元CBDC钱包。而对于美联储可能无法设立分支机构的低收入地区,美联储将与邮政零售设施合作执行这一任务。为了使用CBDC,美国邮局将为客户设置自动提款机存取资金。此外,法案中规定,大型银行必须提供通过美元CBDC钱包的在线申请。直通式美元CBDC钱包包含消费者保护条款,其中指出钱包应不受任何账户费用、最低余额或最高余额的影响,并应以不低于法定准备金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中较大者的利率支付利息。
5月29日,“数字美元基金会”发布首份数字美元项目白皮书,为创建美国CBDC提出了指导框架。白皮书建议美国政府尽快发行代币化的CBDC布局国内和国际支付场景,以维持美元全球储备货币地位,巩固美元霸权。白皮书指出,美元未来的国际地位将很大程度取决于美联储能否适应消费者、企业和政府日益增长的数字化需求。CBDC将巩固美元享有的巨大的相对优势,有利于美元继续发挥其在全球经济的主导作用。便携性将增强美元CBDC的影响力和有效性,有助于央行货币的海外分配。如果未来的支付系统可以绕开美元,那么美国使用经济制裁作为外交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将受到严重威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特别是软实力方面,也将面临较大风险。
但是,数字美元项目与美联储之间在是否采用“公私合营”路线方面存有分歧。数字美元项目呼吁美联储与私营部门合作发行数字美元,建议由美联储发行一种数字美元,但与私营部门合作设计,并通过美联储和银行双层体系投放使用。鲍威尔则认为私营部门在设计数字美元方面没有作用。
(三)其他国家和地区CBDC进展情况
根据媒体公开报道,笔者梳理了中、美之外其他国家对于CBDC的筹备情况。
1.欧洲
2019年12月12日,欧洲央行理事会宣布已成立CBDC专门委员会,会加快研究CBDC,预计于2020年中期得出结论。并且,拉加德明确了欧洲央行对发行CBDC的立场,即在CBDC领域处于领先地位。2020年5月11日,欧洲央行董事会成员伊夫·默施表示,尽管目前缺乏对CBDC的具体“商业案例”,但不会阻止欧洲央行认真探索CBDC的最佳设计,以便欧洲央行能够做好充分准备,以备不时之需。
德国方面,2019年10月,德国财政部部长表示面对Facebook等互联网巨头的挑战,将引入名为“e-euro”的CBDC。
英国方面,2020年3月,英格兰银行发布关于数字货币的研究报告,概述了实现存储价值及支付功能的CBDC“示例模型”。其认为,CBDC会带来许多机遇,包括更灵活的支付手段和更有利的跨境支付,但也会带来挑战和风险,如对货币政策和金融稳定的影响。
法国方面,央行将其下属机构支付监督和市场基础设施局进行重组,并改名为基础设施、创新和支付局,全权负责CBDC研究。2020年3月,该行宣布正式启动数字货币实验计划,并发布《法国央行关于申请参加数字货币实验的招募书》,测试数字货币用于银行间结算。
瑞典方面,央行于2020年2月19日表示,已开始测试电子克朗(e-krona),并表示如果其最终进入市场,将被用于模拟日常银行业务,如通过数字钱包等手机应用进行付款、存款和取款,要将电子克朗打造成“像发送短信一样容易”。在6月18日更新的一份报告中,央行提出了提供瑞典克朗电子版的四种模式,并概述了不同模式如何符合其政策目标。这些目标包括促进稳定的价值储存手段和记账单位,成为最后贷款人,提供安全的支付和结算手段,并提供维护金融稳定的工具。在此背景下,研究中的四种模式包括“没有中介的中心式电子克朗供应模式”“有中介的中心式模式”“有中介的分布式解决方案”“合成电子克朗”。
乌克兰方面,央行于2018年开始CBDC试点,是最早研究CBDC的国家之一。2020年2月,该国央行行长表示,监管机构将继续探索发行自己的数字货币e-hryvnia,并准备在技术与知识准备就绪,国家物价、金融稳定时实施该项目。
俄罗斯方面,央行已于2019年底开始在监管沙箱中测试CBDC,分析其同即时支付系统相比的优势,考虑发行卢布CBDC的可行性。
2.亚洲
韩国方面,央行在2019年12月宣布组建CBDC特别工作组,并于2020年4月6日正式宣布其CBDC试点计划,表示将在本年底进行CBDC设计、技术审查、业务流程分析和咨询等准备,如技术筹备充足,则将在2021年进行小范围试点测试。此后,央行成立了一个由6名专家组成的法律咨询小组,以评估围绕CBDC推出产生的问题。
菲律宾方面,2018年8月,央行表示正在对其他国家发行CBDC的状况及地方金融系统进行调查,并对信贷供给及金融体系的影响进行全面考虑。近期,该国央行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将加快CBDC的采用。
柬埔寨方面,2017年以来,央行一直在开发名为“ProjectBakong”的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2020年6月,央行发布Bakong项目白皮书。白皮书显示,Bakong将允许柬埔寨民众通过使用二维码及移动应用程序代替传统的纸币支付方式,降低美元在该国的主导地位。与CBDC不同的是,用户必须将法币存入Bakong账户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易,更类似于电子货币。
土耳其方面,2019年11月,该国官方媒体表示基于区块链的数字里拉计划由央行于2020年实施,首次试验须在2020年底之前进行并完成。
沙特阿拉伯方面,该国与阿联酋领导人于2019年底证实,两国将启动数字货币开发,用于两国间跨境交易。
泰国方面,央行于2020年1月表示已在CBDC项目“Inthanon”上迈出重要一步,6月宣布将基于该项目的经验构建CBDC付款原型,在为所有企业启动CBDC支付系统之前对大型企业进行测试,并已与该国最大的水泥和建筑材料供应商暹罗水泥集团(SCG)和金融科技公司DigitalVenturesCompanyLimited合作,对他们的付款原型系统进行了试点测试。通过CBDC付款,央行的目标是建立一个更高效的付款系统,以增加资金转账的灵活性,并加快供应商之间的付款结算。试点之后,央行将评估该系统的可行性,以及一种将CBDC付款轻松集成到其他业务平台上的方法。
3.美洲
加拿大方面,目前尚无发行CBDC的计划,但正在为可能发行的CBDC做准备,并于2020年6月开始招聘任期三年的“CBDC项目经理”。招聘启事显示,央行正在“重塑央行体系”,并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加拿大现金的性质。CBDC应该保护用户的隐私(尽管没有现金那么高的程度),让没有银行账户或手机的人仍可使用,在断电情况下工作并在安全性上与纸币竞争,以获得持有现金人群的信心。央行还希望其CBDC能够建立在一种“可能有几十年发展寿命”的架构上。
委内瑞拉方面,央行于2018年11月发行石油币,作为该国国际记账单位及国内工资和商品、服务定价的基准。2019年11月,总统马杜罗宣布提供3000万桶石油和18万吨铁作为兑换实物,用来支撑石油币。石油币是全球首个具有国家信用背书的数字货币,以避免美国制裁、克服该国法币灾难性通货膨胀。
乌拉圭方面,央行已于2017年成功完成小规模试点电子比索(e-peso),目前正在进行评估。
巴哈马方面,CBDC项目“SandDollar”的试点已覆盖加勒比海岛国两个最大的岛群,计划于2020年下半年正式推广到所有岛屿。
4.大洋洲
马绍尔群岛方面,已与Algorand区块链达成合作,打造CBDCSO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