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姚海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副主任唐文彬
本报记者高阳
体检是防病查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总有不少人对体检的一些关键环节重视不够,导致结果出现偏差,难以达到体检的目的。此外,还有一些外部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近日,《美国医学会杂志》刊载的一项研究发现,就连气温都可能影响化验结果的准确性。
多数检查存在微小误差
此外,炎热或寒冷的天气时,受检者可能出现一过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血压值和压差也会受影响。除了气温等环境因素,检查中的操作也会影响结果。例如,采血时注入试管顺序不正确,标本的运送保存不及时等。用于检测的仪器、试剂等也可能导致检验结果错误。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体检中心副主任姚海延表示,医护操作及仪器试剂出差错的几率较低,最常见的还是个人因素。例如,有的人带着金银首饰等做影像检查,或内衣上有金属扣,正好在胸口附近,导致拍胸片时出现阴影,体检医生则会怀疑是肿瘤或炎症。还有女性做妇科检查及超声时,忘记避开经期,也可能造成检测结果出现“血尿”等指标异常情况。
姚海延说,定期体检是预防疾病恶化、早发现、早治疗最好的手段,可如果检查出现不准确数据或假阳性/阴性,不仅钱白花了,还可能带来过度医疗和重复检查的伤害,干扰临床医生的用药治疗决策。还有一些社会性体检,比如幼儿入托体检、入职体检、出入境体检、征兵体检等,若结果出现偏差会影响受检者的人生或职业发展。
生活细节干扰检查结果
姚海延表示,人体每分每秒都处于动态运转中,一天中不同时刻的检测结果也不同,以下任何一项细微变化都可能干扰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药物。药物不仅可改变某些物质的代谢,也能干扰测定过程。例如,一般会要求测空腹血糖的前几天停用维生素C,以防它与化验血糖、糖尿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使化验结果偏低。一些抗生素可与碱性苦味酸反应,引起肌酐增高。口服避孕药和雌激素类药物,可使转铁蛋白及甘油三酯增高。
烟酒。饮酒可能影响甘油三酯、转氨酶、尿酸等的检查结果,还会促使血压改变,降低心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脑血管功能检查的准确性。长期吸烟者,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碳氧血红蛋白、癌胚抗原等会增高。
运动。运动会引起血液、体液成分的改变,即使是轻度的活动,也会引起生理性血糖升高、内分泌激素水平含量改变,从而影响化验结果。剧烈运动后血液会浓缩,出现一过性的白细胞总数增高。剧烈运动还会导致谷丙转氨酶、肌酸激酶改变,运动后可增加1倍以上,在停止运动1小时后测定,谷丙转氨酶仍可偏高30%~50%。
情绪。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可使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糖、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增高。有的受检者在测血压时容易出现“白大衣高血压”,即一见到医生就紧张,导致血压升高。因此体检前一定要控制情绪,化验前最好休息半小时,保持情绪稳定,不要来回走动、吃冷饮或吸烟等。
睡眠。熬夜对身体基本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会产生影响,也会干扰血液指标准确性。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在清晨6~7点最高,深夜0~2点最低,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睡眠,对于检查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操作。尿检时,如果取的不是中段尿,容易导致尿液酸碱度偏高或偏低,其他数据也可能出现轻微偏差。
检查前做好充分准备
饮食准备。检查前两天要饮食清淡,抽血测血脂前一天晚上,不要大吃大喝,特别是不要喝酒或进食油腻、太咸、太甜的食物;抽血化验空腹血糖前不宜饮酒、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若第二天一早要抽血,晚上8点后就不要进食了,但可以适当喝白开水,体检当天起床后应禁食、禁水,如果口干,可以喝一小杯白开水,总量不宜超过100毫升;如果上午做胃肠镜检查,前一天晚饭吃少渣易消化的食物,晚上8点后就不要进食或喝饮料了;如果是下午做胃镜,早餐、午餐都不应该吃了。
用药准备。采血前,可咨询医生检查前用药事项。例如停用维生素补充剂,不吃或少吃水果,尤其是冬枣等维生素C含量较高的水果。做碳13、碳14检查前的一个月内,最好不要服用抗生素类药品。对于慢性病人,例如“三高”患者,应照常服完降压药、降糖药等后再体检,否则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血压波动,导致危险。糖尿病患者建议先做抽血和需要空腹的项目,随身携带降糖药,空腹项目结束后立即吃早餐并按常规服药。
滑冰滑雪是世界流行的冬季运动项目,也是从古到今我国北方冬季具有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集健身、休闲、娱乐、旅游功能于一身。但冰雪运动运动时的滑行速度较快,对滑雪技术和滑雪者的身体和心…
近日,在部分地区通报的本士确诊病例中,有些经专家研判不排除经境外物品而感染病毒的可能。国际邮件为何消杀后,仍然“有毒”?新冠病毒“物传人”的风险有多大?个人又该如何做好防护?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