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损失及耳聋是全世界面临的重大公共健康问题,是全球流行最广的感觉器官残疾,其负面影响位居全球疾病负担排行榜的前列。听力损失又是一种不被注意、易受忽视的“无形残疾”,且发病率随着人口老龄化、职业噪声污染、不健康生活方式等因素而日渐升高。降低听力损失危害的关键是落实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在基本卫生保健层面上及早发现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方能切实保护各国民众听力,降低未来聋病治疗费用,大大减轻社会经济负担。
一、必要性、目的和意义
据WHO2012年发布的数据,全球有3.6亿人(占人口的5.3%)患有残疾性听力损失,其中3.28亿为成人,3200万为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约1/3为听力残疾,男性多于女性。全球有11亿年轻人正面临由不安全用耳习惯导致的听力损失风险。
听力损失严重影响成年和老年听障者的人际交往,导致孤独、隔绝和挫折感,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独立高危因素。听力损失不但影响个人,而且累及家庭和社会,已成为引起社会沉重负担的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听力损失的防治是WHO慢性病防治的重要内容。2016年《柳叶刀》杂志刊载的近25年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中,中国研究人员公布的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常见非致死性疾病,听力损失位列第2。
听力筛查是及早发现和管理听力损失的有效方法。成人听力损失中有一半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对听力损失的早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并采取治疗、干预措施,阻止或延缓其发生发展以及对认知、情感方面的负面影响。2010年首届国际成人听力筛查大会之后,这一观念逐步得到国际听力学界的响应。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期望我国主要健康指标2030年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鉴于听力损失高居影响国人生活质量的常见非致死性疾病第2位的现实,在健康体检中实施规范的听力筛查,有助于提高国民听力损失防护的意识和能力,保障全生命周期的听力健康。
二、听力损失的病因和危险因素
根据听觉系统受损的部位,听力损失大体可分为传导性、感音神经性和混合性三类。传导性听力损失的部位主要在外耳和中耳。任何阻止声能量传入内耳的因素,如中耳炎、耳硬化症、鼓室硬化症、听小骨中断、鼓膜穿孔、鼓膜萎缩、外耳道闭锁或耵聍栓塞等都可造成传导性听力损失。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部位主要在内耳、听神经和听中枢。老化、噪声暴露、耳毒性药物、感染、气压伤、梅尼埃病、血管病变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是其主要病因。遗传也是常见的原因。混合性则前两者兼有之。
1.先天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
先天性原因多导致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听力损失,也可有迟发性听力损失。听力损失可由遗传性因素和非遗传性因素导致,非遗传性因素主要包括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的某些并发症,如:孕期感染(风疹病毒、疱疹病毒、弓形虫、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不当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糖甙类、细胞毒性药物、抗疟药和利尿剂等),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出生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等。
2.后天性听力损失的风险因素
后天性原因可能导致在任何年龄发生听力损失。(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损失风险增高;(2)环境因素:如职业噪声、环境噪声以及娱乐噪声;(3)感染:如脑膜炎、麻疹和腮腺炎等传染病、中耳炎等;(4)耳毒性药物;(5)外伤;(6)代谢因素及不健康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熬夜、缺少运动、高脂肪饮食等。
三、体检听力筛查的方法及流程
1.听力损失分级标准
听觉敏感度定量评估的主要方式是测定受试者刚好能听到的各频率纯音的最小声音,即纯音听阈。听力损失的最显著表现是从听不到较小的声音到听力丧失。听力损失分级标准见表1。
表1世界卫生组织听力损失分级标准(1997)
注:言语频率指500、1000、2000、4000Hz
2.体检中的听力筛查方法
听力筛查的纯音频率应至少包含500、1000、2000和4000Hz这四个言语频率。以1000和4000Hz频率为主进行的听力筛查,建议作为体检机构听力损失的初筛。在没有条件建设隔声室或需要外出体检的情况下,采用耳罩式或插入式耳机以隔绝环境噪声,使用声级计对环境噪声水平进行监测。环境噪声控制在45dB(A)以下,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筛查仪器应按照国家标准进行定期校准。
接受听力筛查的体检者,应先接受耳鼻咽喉专科体检,再进行听力筛查。测试前要向体检人员讲清楚如何对纯音测试声做出应答,耳机应由测试人员为其佩戴在正确的位置上,耳机的声孔应正对耳道入口。不同年龄听力筛查通过标准见表2。若任一侧耳的任一频率未能通过,则建议转诊到专科就诊。
表2不同频率听力筛查通过标准(dBHL)
四、筛查结果及建议
1.结果解读
本共识建议方法为听力筛查而不是听力诊断,如果未能通过,说明体检者可能存在听力损失,如果通过,并不代表体检者听力完全正常,更不代表以后不会发生听力损失。
2.健康教育
3.转诊建议
听力筛查未通过的体检者,都应进一步使用有效的评估手段进行听觉能力的整体评估,包括各种常规听力测试、职业必备的听力技能评估及评估问卷等。并推荐到当地指定的耳鼻咽喉科或听力学中心进行听力学评估。
4.医学干预
对体检人群听力筛查、诊断和干预,是一完整的听力保健系统工程。干预措施为最后环节,是显示听力障碍康复成效的关键。干预包括:(1)医学干预:医师依据医学诊断,即听力损失的原因、程度及部位,确定适宜的治疗手段来恢复患者的听力。(2)听力补偿:主要包括助听器选配和人工耳蜗植入等。(3)听功能训练和语言康复训练:患者选配助听器和(或)植入人工耳蜗实现听力补偿后,需进行听功能训练和言语-语言康复训练。需要有医生、听力学家、言语-语言治疗师、特殊教育者和心理学家参加。与患者建立长期关系,以支持患者的听力、言语和语言的康复或重建,使听力障碍者回归主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