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16.09.12
本指南适用于成人健康体检,全国各级、各类体检机构和人员参照执行。
健康体检是一种医疗行为,是通过医学手段和方法对受检者进行身体检查,了解受检者健康状况,早期发现疾病线索和健康隐患的诊疗行为[2]。暂不包括职业健康检查,从业人员健康体检,入学、入伍、结婚登记等国家规定的专项体检,不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供的健康体检和使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开展的健康体检以及专项疾病筛查和普查等[2]。
为预防或早期发现疾病,在健康体检机构进行健康状况检查与评估的个体或群体。
指在各级、各类健康体检机构中工作,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全部人员。
负责总结分析受检者全部体检资料,对健康体检结果负总责的医生,由具备临床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通过健康体检机构内部自查及外部监管,针对健康体检机构的日常运行与业务管理全过程开展的质量管理活动。
体检中发现的异常情况,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检查结果,需立即复查,进一步检查或转介临床专科诊治。
2014年版《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指出:健康体检的基本目录建议采用'1+X'的框架体系,'1'为专家共识确定的基本体检项目,包括健康体检自测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体检报告首页等5个部分[4]。'X'为专项体检项目,即可根据受检者个体情况确定的专项检查项目[4]。
本指南运用'结构-过程-结果'经典医疗质量管理理论,从结构质量、过程质量、结果质量3个维度,开展覆盖检前、检中、检后全过程的体检质量控制。
结构质量由体检机构资源配置、规章制度和服务质量等三方面组成。在现有医学科学技术条件下为满足受检者的就检需求,努力为受检者提供准确、适宜、便捷的体检服务。
资源配置包括场地设置、设备设施、人力资源三项指标。其中,合适的场地设置和完好的设备设施是开展健康体检的物质基础,而优质的人力资源配备是确保健康体检质量的关键。
(1)场地设置:场地设置要与功能实现相符合,并做到医、检分离。用于健康体检的总面积不少于400m2,每个检查室面积不少于6m2,各物理检查科室和辅助仪器检查项目独立设置并有明显标识,条件具备时应按性别分别设置。至少包括以下区域:①导检与咨询区域:空间相对开放,独立设置,有明确的标识,由专、兼职人员担任;②一般检查区域:能够完成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腰围、臀围等检查,配置完成相应体检项目所需的设备和器械;③物理检查区域:能够分别完成内科、外科、妇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检查,配置完成相应体检项目所需的设备和器械;④实验室检查区域:应具备血液和体液标本采集和存放功能;⑤辅助仪器检查区域:应分别设置心电图、超声和X线摄影检查室,其中X线摄影检查室必须配备医、检双方放射防护措施。
(2)设备设施:①所用仪器设备有备案登记;②定点放置、专人负责;③定期检测,性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④有使用流程及说明;⑤有消毒、维护、维修记录;⑥有设备年检合格记录;⑦仪器设备定期校正。
(3)人力资源:①参与体检工作的医生和护士应具有本地执业资格并按时注册[5],体检医生的工作内容应与执业范围一致;②医技人员的工作内容应与专业资质相一致,同时具备相应操作设备的上岗证;③至少应有2名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执业医师担任主检医生;④每个临床、医技检查室至少有1名中级或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执业医师。
各健康体检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工作规范和管理制度(以下简称'规章制度')并认真抓好培训和落实。规章制度包括质量控制的组织结构、管理制度、运行管理、体检项目组合、知情同意制度、感染控制管理、安全管理等。
(1)组织结构:健康体检机构应根据自身实际建立质量控制组织,负责制定规章制度与日常管理,明确分工领导,配备专、兼职质控人员,落实规章制度,保证体检质量。
(2)管理制度:①健康体检岗位工作职责;②健康体检工作人员管理制度;③健康体检分级检诊制度;④健康体检报告书写制度;⑤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3)运行管理:①制定工作计划与目标,及时回顾总结;②定期召开科室例会并有书面记录;③定期开展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讲评,并有书面记录;④建立重要异常结果(包含危急值)管理制度,书面记录重要异常结果传递和反馈情况;⑤建立投诉和建议征求制度,书面记录投诉与建议的听取、调查和持续改进情况;⑥建立应急处置预案(如晕针、针刺伤、低血糖、跌倒、心脏骤停、停水、停电、信息系统故障等)。
(4)体检项目组合:根据健康体检基本项目专家共识,健康体检项目宜采用'1+X'框架体系,具体含义如下:①'1'为基本体检项目:包括健康体检自测问卷、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体检报告首页等5类内容[1]。基本体检项目为健康体检必查项目,非特殊情况,应建议受检者逐一进行检查。②'X'为专项(备选)体检项目:包括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风险筛查及健康体适能检查项目[1]。对于备选体检项目,受检者可自主选择并与基本体检项目形成组合。
(6)感染控制管理:①消毒管理[7]:强化手卫生概念,执行手卫生制度,提高手卫生依从性;空气消毒、空气培养、物体表面消毒、垃圾转运有记录,并有执行者签名。②无菌物品管理[7]:无菌物品放置和使用应符合无菌操作规程;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及时消毒,并有书面记录。③垃圾管理[8]:生活垃圾、感染性垃圾、损伤性垃圾应分开放置,及时清理。④感控培训[7]:定期组织感染控制培训,及时总结记录,反馈问题,持续整改。
(7)安全管理:①医疗安全:(a)医疗缺陷管理:医疗缺陷管理制度及改进措施;不良事件上报制度;不良事件的分析、讨论及防范措施。(b)急救设备管理:抢救设备、氧气筒(管道),性能完好,处于备用状态;抢救车整洁,物品齐全,放置有序,无过期;药品标识规范,帐物相符,无过期药品,交接班有记录。②行政安全:(a)应急培训:定期开展消防、水电安全等应急知识学习,所有工作人员知晓应急流程。(b)应急演练: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并做好记录,各种应急设施处于备用状态。③信息安全:(a)定期维护:应有专人负责健康体检信息系统并定期维护,保证信息系统的良好运行。(b)受检者信息保护:应制定信息安全制度,工作人员不得泄漏健康体检信息作为他用。
服务质量是在健康体检过程中,为了使受检者达到良好的身、心体验,在实施检查过程中提供的物质性和技术性服务。
健康体检工作由多个医疗护理和辅助岗位医技人员共同协作完成,是多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检查环节序贯组合。在过程质量上应建立涉及检前、检中及检后全过程的质控体系。确保检查项目科学适用、检查操作规范熟练、检查结果准确可靠。
健康体检自测问卷是开展健康体检基本项目服务的重要内容,可为体检项目的个性化设置、检后健康评估与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基础信息,应推广使用。健康体检机构应将体检自测问卷作为一项基本体检项目,由受检者在检查前完成。
完成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腰围、臀围等检查。
(1)内科:①物理检查手法规范;②听诊器、血压计使用规范。
(2)外科:①物理检查手法规范;②借助仪器的检查能够正确操作;③侵入性操作需征得受检者同意(例如肛门指诊)。
(3)妇科:①妇科检查室环境布置温馨,私密性好;②用于检查的器具、无菌物品均需处于备用状态;③物品排放有序,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④侵入性检查需征得受检者同意(例如妇科检查);⑤妇科检查做到'一人一垫巾'。
(4)眼科:①能够开展视力、辨色力、内眼、外眼、眼底、眼压检查;②具备视力表、色觉检查图、手电筒、裂隙灯、检眼镜,且所有器械均处于备用状态;③借助仪器的检查能够正确操作。
(5)口腔科:①能够开展口腔黏膜、牙齿、牙龈、舌及颌面部检查;②具备口腔科综合治疗仪、口腔科常规检查器具,满足每人一套,包括:口镜、镊子、探针、牙周探针,且所有器械均处于备用状态;③借助仪器的检查能够正确操作。
(6)耳鼻咽喉科:①能够开展外耳道、鼓膜、听力、鼻腔、鼻窦、咽喉部检查;②具备额镜、前鼻镜、间接喉镜、照明灯、压舌板,且所有器械均处于备用状态;③借助仪器的检查能够正确操作。
(1)标本采集[7]:①应具有独立的标本采集场所,符合院内感染控制要求;②血标本采集人员能够遵循无菌操作规范,做到'一人一针一带一巾';③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杜绝差错。
(2)标本转运:血液和体液标本应妥善贮存,并在规定时限内转运。
(3)标本检验:①依托院内检验科进行标本检测者,具有室内质控、室间质控合格证书;②依托院外检验单位进行标本检测者,应具有委托协议书和送检单位的资质证明(室内、室间质控合格证书)。
(4)校对制度:①有标本校对制度,防止标本丢失;②标本交接和签收记录清晰,有送检者和接收者的双签名。
辅助仪器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和X线检查室等,所用仪器设备应按规定定期检测,各检查室应独立或相对独立,医、检分离。检查过程中不得遗漏检查项目,按照各专业操作规程规范执行。放射类检查应有非检查部位的防护措施,并在放射检查过程中实施应用,禁止为受检者进行胸部透视检查。
体检后形成了大量受检者健康信息,医务人员需借助信息系统对其进行归纳整理、统计分析,完成对体检质量的最终评价。信息系统是体检信息的载体,体检报告是体检质量的最终呈现,二者缺一不可。
(2)报告内容:①应在体检报告首页记载受检者主要身份信息,必要时附照片,杜绝顶替体检。②各项检查内容记录完整、规范;③体检结论应突出重点及个体化;④体检报告中应告知体检后咨询联络方式。
(5)报告领取:①体检报告应完全密封,并在显著位置标明'本体检报告仅限受检者本人拆阅'字样;②乙肝项目检测结果报告应独立于常规体检报告,并完全密封;③体检报告原则上由本人领取,并签名确认。特殊原因不能本人领取者,应有代领者凭有效证件的签名(若为团体体检,由单位统一领取者,应在委托合同中注明)。
为了提高健康体检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信息化已成为开展健康体检的重要支撑,健康体检资料的保存和分析均离不开信息系统支持,只有在全面信息化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利用受检者的健康信息,为其实施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措施。
(1)健康体检信息管理系统:健康体检机构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体检信息系统,对体检结果实现电子化管理,健康体检报告应使用规范的医学名词术语以便于数据储存、统计和分析。
(2)电子健康信息:以电子检查结果的规范储存为基础,建立个人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信息须有备份并永久保存。
(3)后续健康管理服务:①重要异常结果应及时告知,并做好记录[10];②指定专门医务人员对体检结果进行解读;③根据体检结果提出专科就医建议,必要时安排就医服务;④定期举办健康咨询与指导活动,并做好记录。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云技术的不断成熟,健康体检信息电子化成为一种常态,健康体检软件在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检查结果方面发挥了卓越优势。然而,基于行业秘密及保护受检者隐私的考虑,海量数据闲置在各体检机构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这些数据将为一定时期内分析评估我国居民健康提供重要数据支撑。鼓励区域性健康体检质控中心发挥作用,积极搭建区域云平台,破除信息孤岛,实现健康数据云共享。
'重检查,轻管理'是目前大部分健康体检机构存在的基本现状。但随着慢病检出人数的日益增多,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日趋凸显,检后健康服务日趋受到重视并将逐步占据重要比重。目前,体检机构的检后健康服务多属于自发行为,缺少规范的培训和指导,健康管理的范畴狭隘,管理工具研发和应用滞后,服务人群覆盖面小。怎样将广大居民的健康纳入管理,并对高危人群开展分类、分层健康危险因素干预管理,进而从源头上改善健康状况,减少慢病的发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卫生行政部门可利用规范指南的方式,积极引导健康体检机构开展健康管理,并鼓励其大胆探索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和路径,以期更好地发挥健康体检机构在服务体系建设中承前启后、内协外调的关键性平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