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PET/CT检查被广泛运用到临床,帮助被检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疾病。一次高质量的PET/CT检查,除了医护人员过硬的职业素养外,被检者的配合也至关重要。
但是,在做PET/CT检查时,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医护人员反复强调“要多喝水”,也弄不清楚什么时候喝水、喝什么水、喝多少水等问题。今天我们就详细讲讲做PET/CT为什么要喝水?
PET/C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CT)。这个检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PET部分,它主要展示人体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状态,当组织器官的功能代谢发生异常时,该部位的PET图像能显示异常;二是CT部分,借助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密度差异,能从大体形态显示出病变的大小和位置等。
PET/CT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将“看不见的功能代谢”与“看得见的病灶”同时展现,医生可同时了解人体检查部位的功能代谢信息和形态变化,有助于判断病灶良恶性,并发现较早期的或隐藏的小病灶,使检查更加精准。
同时,由于疾病在早期阶段,功能异常往往先于形态异常发生,在其他影像学检查发现形态学改变之前,PET能更早地从功能代谢方面发现异常,进而更早地发现疾病,帮助被检查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而这正是PET/CT独一无二的优势。
01注射药物后喝水
是为了加速没有被组织吸收而滞留在血液或者软组织中放射性药物的排出,降低身体中的放射性本底,减少膀胱对放射性药物的摄取(建议患者按正常的饮水速度,一个小时内间断地喝完约500-1000ml水)。
02上机前检查
由于检查前需禁食,我们人体内的一些空腔脏器,比如胃、小肠、大肠等,会处于收缩、聚拢的状态。而在CT扫描中收缩、聚拢的胃壁、肠壁会掩盖一些早期或较小病灶的显示。
03检查结束后多喝水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上述的流程,部分患者因为食管或胃部的病变或身体虚弱,不能喝太多水,需提前告知医师具体情况;对于泌尿系统(肾脏、输尿管、膀胱)病变的患者,尿液中的18F-FDG会影响医生对病灶的观察。这时需在第一次PET/CT显像后一到两个小时内多喝水、多排尿,减少尿液中18F-FDG的含量,再进行延时PET/CT显像,让病灶显示得更清晰。
年纪较小的儿童不宜按成年人的饮水量来要求,避免因饮水太多造成呕吐和误吸。
04应该喝什么水
很多患者认为禁食6-8小时就是指不吃饭、不吃菜,但可以喝牛奶、喝汤、喝豆浆,甚至还有些患者会专门喝一些含糖饮料。而这类液体最终都会形成“糖”进入体内,影响18F-FDG在人体内的摄取,干扰PET/CT检查。所以,做PET/CT检查的饮水,通常我们指的是喝白水或纯净水。
那么,对于爱喝热水的人来说,在PET/CT检查过程中可以多喝热水么?我们来看个案例!
某患者,因“不明原因发热2月余”入院。病人行18F-FDGPET/CT检查明确发热病因。
(A)MIP图(B)PET图像(C)CT图像(D)融合图像
图A:显示胸部FDG活性呈垂直线性(红色箭头所指),其他部位无FDG摄取异常。
图B、C、D显示摄取位于食管,未见解剖异常。
所以,对于爱喝热水的朋友们,在PET/CT检查结束前,还是尽量喝矿泉水或者温水哦,以免喝热水对检查结果造成不必要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