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CT,CT检查是根据人体不同部位器官的密度不同,对射线吸收的程度不同,再通过电脑对这一信息处理后形成的一组图像。医生就可以根据这些影像对患者的身体情况做出诊断。但人体在有些部位或器官上的密度本身差别不大,CT不能够把它们区分出来,形成具有诊断价值的图像。这一情况就是“药水”派上用场的时候了。CT增强检查时所使用的药物其实是一种X线对比剂。它的本质是一种水溶性含碘制剂,利用碘对X线的高吸收特性,可以提高对比剂所在组织的对比度,帮助区分出一块区域内不借助X线对比剂,本来不明显的结构,帮助医生诊断。
再来看MR,MR检查和CT有本质的不同,简单的说MR是利用人体内水分子中氢质子在机体不同组织器官中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的特点,通过MR专用的探测成像系统生成具有黑白对比的MR图像。MR的“药水”与CT的X线对比剂命名方式类似,叫做MR对比剂。MR对比剂能显著提高MR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它的本质是一种钆类对比剂,它可以改变原本体内氢质子的物理特性,使对比剂所在的区域和周围区域形成明显对比,也就是所谓的增强效果。
CT对比剂和MR对比剂有副作用吗?
几乎所有的药物在进入人体后,除了发挥我们希望的功效的同时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按照国际标准,将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时出现的有害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称作药物不良反应。同理,在CT,MR造影检查中,患者也有一定几率产生不良反应。
CT对比剂和MR对比剂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对上述对比剂在临床上使用的安全性产生很大的担忧。其实国内的医疗机构对这一问题做出了严格规范的预防要求和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设定各类检查项目的对比剂注射方式,注射用量,注射速率。对比剂的温度,浓度。要求检查后必须留观30分钟才能离开。签署对比剂使用前的知情同意书。要求医务人员正确掌握使用对比剂的适应症。检查室内必须配备必要的各类抢救设备和药物。建立抢救应急通道等。
那么我们自己又可以做哪些事情来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呢?答案就是水化。水化,是对患者进行造影前或造影后进行口服或静脉补液,即:在对比剂注射前4小时至注射后24小时,根据患者的临床情况,至少每小时给予100ml液体。通过水分的摄入,对人体内部的造影剂进行稀释,从而降低由造影剂注入后引起的血浆渗透压升高,缓解肾脏血管收缩,增加排尿量,加快造影剂的排出速度,减轻肾小球及肾小管的损伤,降低过敏反应的发生。目前,临床通行水化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口服水化。该方法简便易行,使用频率高。具体操作方法如下:晨起后检查前大量饮水500到1000ml,检查后24小时内连续大量饮水约2000到3000ml。第二种方法是静脉注射,即在注射对比剂前后注射0.9%生理盐水。两种水化方法对于预防或减少对比剂不良反应的发生均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