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搜集临床资料B.分析、综合、评价资料
C.提出初步诊断D.验证或修正诊断
E.临床思维建立
2.搜集临床资料包括:
A.病史采集B.体格检查
C.实验室检查D.辅助检查
E.家族检查
3.诊断思维中应注意的问题:
A.现象与本质B.完整与部分
C.主要与次要D.局部与整体
E.典型与不典型
4.临床思维的基本方法:
A.推理B.猜测
C.横向举例D.理论实践
E.模式识别
5.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
A.首先考虑常见病
B.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存在
C.首先考虑可治性疾病
D.应考虑当地流行和发生的传染病与地方病
E.尽可能以一种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
6.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
A.病史资料不完整B.观察不细致或检查结果误
C.医学知识不足,缺乏临床经验D.病情不典型
E.诊断条件有限
7.诊断内容包括:
A.病因诊断B.病理解剖诊断
C.病理生理诊断D.疾病的分型与分期
E.并发症的诊断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BCD。解析:诊断疾病的步骤,包括:①搜集临床资料;②分析、综合、评价资料;③提出初步诊断;④验证或修正诊断。
2.【答案】ABCD。解析:(1)病史采集采集:病史的方法主要是问诊,也包括查阅病人的各种病历资料。病史的主体是症状,症状的特点及其发生发展与演变情况,对于形成诊断起重要作用。但症状不是疾病,医生应该在病史采集中结合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来认识和探索病人的疾病本质。病史采集要全面系统,资料真实可靠,病史要反映出疾病的动态变化及个体特征。(2)体格检查:在病史采集的基础上,对病人进行全面、规范和正确的体格检查,所发现的阳性体征和阴性表现,都可以成为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应边查边问,边查边想,思考症状、体征与诊断的关系,核实、补充和完善证据,使临床资料更真实、完整,更具诊断价值。(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在获得病史和体格检查资料的基础上,考虑可利用的实验室及辅助检查。合理选择一些必要的检查,无疑会使临床诊断更准确、可靠。在选择检查时应考虑①检查的意义;②检查的时机;③检查的敏感性、准确性和特异性;④检查的安全性;⑤成本与效果分析等。检查及结果判读要及时。
3.【答案】ACDE。解析:(1)现象与本质:现象系指病人的临床表现,本质则为疾病的病理改变。在诊断分析过程中,要求现象能反映本质,现象要与本质统一。(2)主要与次要:病人的临床表现复杂,临床资料也较多,分析这些资料时,要分清哪些资料反映疾病的本质。反映疾病本质的是主要临床资料,缺乏这些资料则临床诊断不能成立,次要资料虽然不能作为主要的诊断依据,但可为确立临床诊断提供旁证。(3)局部与整体:局部病变可引起全身改变,因此不仅要观察局部变化,也要注意全身情况,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4)典型与不典型:大多数疾病的临床表现易于识别,所谓的典型与不典型是相对而言的。造成临床表现不典型的因素有:①年老体弱病人;②疾病晚期病人;③治疗的干扰;④多种疾病的干扰影响;⑤婴幼儿;⑥器官移位者;⑦医生的认识水平等。
4.【答案】ACE。解析:(1)推理:①演绎推理;②归纳推理;③类比推理。(2)横向列举(3)模式识别(4)其他方法。
5.【答案】ABCDE。解析:在疾病诊断过程中,根据科学与医学伦理学原理,必须掌握以下几项诊断思维的基本原则:①首先考虑常见病;②首先考虑器质性疾病的存在;③首先考虑可治性疾病;④应考虑当地流行和发生的传染病与地方病;⑤尽可能以一种疾病去解释多种临床表;⑥事实就是原则;⑦以病人为整体的原则。
6.【答案】ABCDE。解析:临床上常见诊断失误的原因有:(1)病史资料不完整、不确切:病史资料未能反映疾病进程和动态以及个体的特征,因而难以作为诊断的依据。亦可能由于资料失实,分析取舍不当,导致误诊、漏诊。(2)观察不细致或检查结果误差较大:临床观察和检查中遗漏关键征象,不加分析地依赖检查结果或对检查结果解释错误,都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也是误诊的重要因素。(3)医学知识不足,缺乏临床经验:对一些病因复杂、临床罕见疾病的知识匮乏,经验不足,未能及时有效地学习各种知识,是构成误诊的另一种常见原因。(4)其他原因:如病情表现不典型,诊断条件不具备以及复杂的社会原因等,均可能是导致诊断失误的因素。
7.【答案】ABCDE。解析:诊断是医生制订治疗方案的依据,它必须是全面概括且重点突出的综合诊断。诊断内容包括:①病因诊断;②病理解剖诊断;③病理生理诊断;④疾病的分型与分期;⑤并发症的诊断;⑥伴发疾病诊断;⑦症状或体征待诊诊断。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