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痔疮了解传说中的美国医疗体系。
大三上外科课的时候,外科老师在肛肠疾病那一节讲到:「痔疮是一个很常见的疾病,有句俗话讲『十男九痔』,就是这个意思」。
整个年级仅有的19个女生顿时笑场,男生脸上有点挂不住。
老师又说道:「你们别笑,还有一句俗话叫『十女十痔』」。
剩下的212个男生爆发出了杀猪般的笑声。
没想到,当时坐在下面爆笑的我,在美国访学期间,竟然通过痔疮对传说中的美国医疗体系有了切身的了解。
星期五的下午3点,实验室的老外们早就走光度周末去了,老板还在办公室盯着,我只能坐在电脑前,脑子里盘算着劳动节去哪玩。这时我觉得臀部传来一阵阵烧灼痛。
作为临床经验丰富的心脏外科医生,我一下就判断出我得了痔疮。
于是我去了老板办公室,说:「教授,我有点不舒服,想先回去休息休息。」
老板头也没抬,「怎么不舒服了?」
「呃……隐疾。」
老板突然把头抬起来,眼神充满了兴趣,玩味地看着我,「什么隐疾啊?」
我都说隐疾了,你还问我什么毛病,有没有一点情商?
「呃……痔疮,坐立不安的,我得赶紧回去用点药。」
「好,保重……」老板笑嘻嘻地说。
1.温水坐浴,每次15min,每日多次;
2.马应龙软膏,外用,1日3次;
3.长征医院自制神药痔裂E栓,纳肛,1日3次;
4.疼痛剧烈时,口服散利痛(复方对乙酰氨基酚)2片/次,口服,3次/日;
5.地奥司明片,4片/次,口服,2次/日;
6.通便药,MiraLAX,2勺/次,冲服,2次/日(苑老师赠送,感谢苑老师对我的照顾)。
呵呵,小痔疮,没想到吧,我早有准备,从国内带过来这么多神药。
5大神药,消灭痔疮
两天以后,我只想对痔疮说:「对不起,我错了,你能不能别折磨我了。」
这两天,疼得我两夜没睡着觉,白天醒来,连玩游戏的兴趣都没有了。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心脏外科医生,我必须了解我的疾病,我触诊了一下,啊啊啊啊啊啊,好痛!
到了周一,我实在忍不住了。
于是,在苑老师的帮助下,在室友宋教授的陪同下,我体验了一次在美国看病的经历,也亲身体会了美国的医疗制度,下面我把我这次的看病经历简单给大家叙述一下,与中国相比,孰优孰劣,大家自行判断。
我所在的爱荷华大学医学院是全美排名前20的医学院,其附属医院也是实力强大,在国内的话相当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水平。
由于是第一次预约,需要注册保险的信息(国际交流人员需要强制购买医疗保险,我买的是基本款$190/月)。
在等了大概十五分钟以后,那边告诉我预约都满了,最快也要一周以后才能看到医生,或者我可以去emergencymedicine(急诊)。
我和室友宋教授驱车赶到了爱荷华的某医院,其实不算是医院,感觉像是门诊部。进去之后,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医院么?不是宾馆吧?
1)医院入口;2)Check-in,类似于挂号,但不一样,因为必须有预约;
3)医院前厅;4)候诊走廊
用于病人自己填写的平板电脑,主要是一些系统回顾的信息,家族史等等
之后专门的medicalassistant(医疗助理)把我领到了诊室,测量了我的生命体征,美国的诊室非常高级,设备一应俱全,我坐在检查床上,那个助理用遥控器抬高了病床,我的体重就出来了,还有全自动血压计,体温计等等。
诊室
你看起来都快50岁的老主任了,痔疮都看不了么?!!!
连直肠脱垂和痔疮都傻傻分不清的胖大叔医生
于是我兜兜转转,强忍剧痛,来到了急诊室。重新登记,又被医疗助理量了一遍生命体征。等了半个小时之后被领到了急诊单独的诊室,换上了病号服,重新被护士量了一遍生命体征。
再等了半个小时之后终于等到了急诊室的医生,这个医生我叫他大胡子医生。大胡子医生重新问了一遍我的病史,看了一眼我的病情,我能感觉到他被惊了一下,再次对我进行了一遍直肠指诊。
他告诉我,我的痔疮有点严重,所以要去让上级医生看一下。我又等了半个小时,进来了一个黑人大叔医生,看了一眼之后告诉我他们没办法处理,需要请外科医生过来会诊,我问大概需要多久,他说他也不知道。
于是我躺在病床上,以下图的姿势,在痛苦和绝望中等了3个小时。
期间医生和护士来看了我一次,我吃了2粒止痛药,喝了一杯冰水,吃了2个室友送来的三明治,看了半个小时电视,刷了1个小时知乎,上了3次厕所,因为疼痛我小便都不敢用力,导致排便困难。
终于等到了外科医生,我叫她黑妞医生吧。
又是半个小时的病史和直肠指诊。
黑妞医生告诉我,我的痔疮很严重,她需要回去汇报给上级医生卡帕迪亚医生,一会就回来。
于是我又等了1个小时,她回来告诉我,今天卡帕迪亚医生手术很忙没空,可以帮我预约明天的会面,进一步决定处理方式。
我能怎么办,我只能结账啊。除去保险的部分,我自己支付了50美元的费用,不过他们给了我两张免费停车券,我还是很开心的。
1)急诊入口和陪我看病的小姐姐;2)急诊诊室内全自动病床和电视;
3)大胡子医生在给我打印注意事项;4)2张免费停车券
在经历了一夜的折磨后,我终于等到了第二天的会面。我拖着病体,一瘸一拐地走到了医院的消化科病房,没想到再看医生还是需要登记,付了10美元之后,我又被医疗助理领到了小房间,再次检测了一遍生命体征,问了一遍疾病史,等了半个小时之后,一个帅哥医生进来了,并不是我要见的卡帕迪亚医生。
于是,又一遍病史,直肠指诊,去叫上级医生。
又过了半个小时,卡帕迪亚医生终于来了。
我就像超级玛丽一样,在打了5个小怪之后,终于迎来了“大老板”。
卡帕迪亚医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美国人,
典型在哪里呢?
浮夸。
在看了我的痔疮之后,她大叫:
「oh,mygoodness!!Suchahugehemorrhoids!」
(我的天哪!好大的痔疮啊!)
「Oh!Mypoorlittleboy!Whathaveyousuffered!!」
(我的可怜的小宝贝!你都经历了什么?)
「Youmustbeveryverypainful!!」
(你都痛死了吧?)
我和帅哥医生配合她的表演,不断地说「yeah!」
感觉他应该去当演员。
我心里想,这么严重,总该手术了吧,我还没问,她就说
「ButIdon'tthinkyoushouldhaveasurgerythehemorrhoidsaregettingsoft.」
(没有必要手术,痔疮在变软)
卡帕迪亚医生的意思是我是血栓性外痔,所以才很痛,但现在已经过了高峰期,在吸收了,所以没必要手术。
我理解,所以这就是我疼了4天4夜,去医院待了2天,看了6个医生,最后啥也没处理,让我回家多喝热水、温水坐浴的理由么?
临走前,我问了卡帕迪亚医生一句
「CanIeatspicyfood?」(我能吃辣么?)
「Ofcourse,youcaneatasmuchasyouwant.Thereisnodatashowingtherelationshipbetweenspicyfoodandhemorrhoids.」
(随便吃啊,想吃多少吃多少,没有研究说吃辣会导致痔疮)
作为新时代医学博士,我当然要相信循证医学,于是我搜了一下pubmed(一个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寻以及摘要,并且免费搜寻的数据库)。
一项随机试验表明吃辣椒不会引起痔疮术后疼痛加剧
既然没有证据证明吃辣会导致痔疮,那么我决定:
我肯定不会吃辣啊!!!我是傻子么??得了痔疮还吃辣?让这帮老外去吃吧。
在我的强烈要求下,他们同意给我开了一些止痛药,之后要求我3周后过来随访,我又买了一瓶纤维素补充剂。
1)消化中心,内外科在一起;2)消化中心大厅;
3)消化中心检查室;4)医院药房
止痛药0.25美元(感觉回到了国内),纤维素5美元,文书、处方、止痛药如下:
止痛药处方,全部打印出来
开给我的处方,要我多喝水,呵呵
总结:
这是一次完整的美国就诊经历,作为一名中国医学生和半吊子医生,是一段珍贵的回忆,更是我学习的素材,我不想让这次经历仅仅成为一个段子,让诸君一笑,更希望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
下面几点是我觉得需要我们国内学习借鉴的地方。
1.美国的医疗分诊制度、医疗保险制度非常完善,有完善的就医流程和转诊制度,能够使每个患者得到恰当的治疗,并尽可能避免失误;
2.美国医院的分工非常细致、完整,从前台、助理、护士到医生,每个人各司其职,大大减少了医生的工作负担;
3.美国医院电子化程度非常高,我的病历资料和既往史第一次问诊后,之后全网通用,还包括平板电脑等现代化条件的应用;
4.美国很重视知识的价值,我这次就诊共花费65.25美元,其中只有5.25美元是药费,60美元都是诊费,而这是保险覆盖之后的结果,原价更多。
5.美国医务人员态度很好,也很认真负责,每个医生对病人都比较关心。
这样的制度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就是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一个小小的痔疮,竟然需要胖大叔医生、大胡子医生、黑大叔医生、黑妞医生、帅哥医生、“大老板”医生6个医生来看,最后的处方和建议我自己早就开始应用了,而我疾病的愈合也是靠的自愈。
你到了急诊,来了急诊科医生,也是啥都没处理还叫来了上级医生,上级医生说叫外科会诊。你等了3个小时终于等到了外科医生,看了一眼竟然说去请示外科的上级医生,过了你疼痛难忍,在急诊室坐立不安,自己要了止痛药才给了两粒。
过了一会,外科医生告诉你今天看不了,明天来普外科去找主任看。你又痛了一晚,到了普外科,告诉你没必要手术,回去自己多喝水……那你是不是有一种打人的冲动?
假如我在中国,事情会是这样的。我找了一下我的普外科同学,他看了一眼说,要不养养,实在难受切了也行,然后当天我就在门诊切了回家了。
两种医疗体系,各有优缺点,但肯定都是有国情在的,我们中国医生,靠自己的牺牲奉献撑起了中国医疗高效率的一片天,尽管有不足、有缺点、有风险,只希望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切莫妄自菲薄,切莫灰心丧气,做好自己的工作,点亮一根烛火。
我相信,在无数医疗工作者的努力下,中国医疗一定越来越好,中国医生一定会越来越体面。
与诸君共勉。
延伸阅读:
在美看病血泪史,认为西方医疗体系绝对领先中国的看过来
我到夏威夷大学和美国国会下属的东西方中心访学一年,闻书香,看彩虹,听课做讲座,仿佛天堂里生活。但做梦也没想到,我竟然被蜈蚣袭击了!
1
传说中的先看病后付账
2015年12月,我在夏威夷大学校园散步。突然,脚背感到一阵刺痛,抬脚一看,一坨黑乎乎的虫子正趴在脚面上。“啊!”我疼得叫出声来,用力甩腿、跺脚,脚面瞬间麻痹刺痛。
乘出租车到医院急诊,护士询问了我的医保、住址、过敏史等基本信息后,上网搜出一张图片给我看,“是这虫吗?”对,像是蜈蚣!一指长,多腿,黑棕色。护士把我领进病房坐下,给我一个冰袋。
等了十几分钟,一位瘦瘦的光头男医生走进来,看了一眼我的脚伤,悠悠地说:“给你吃片止疼药,12个小时后会不痛,24小时以后消红消肿。”我问他:“请问有多大把握确定是蜈蚣?你经常见到被蜈蚣咬伤的急诊病人吗?”医生点头说:“99%的可能性是蜈蚣;我一个月12个班次,平均每个月能见一例。”在夏威夷,看来被蜈蚣袭击不算太罕见。
“至于会不会感染,要再观察了。感染比例很低,千分之一吧。”医生说完就消失了。等了十几分钟,又进来一护士,一手药片,一手纸笔,吃药前让我签字。“吃完之后四小时,如果还疼,就去药店买药继续吃。”
打车回学校路上,我去了药店买药。在美国,实行医药分家,最近的药店和医院相距车程8分钟,车费15美元。医生开的处方药,只有5粒止疼片。
美国一家药店的工作人员在柜台前忙碌
2
开了药方,却未必能及时买到药
被蜈蚣咬伤后的五天里,我卧床休养基本没活动,伤势渐好,一周后能正常行走。不料第七天爬山后,伤口复发,开始发痒,脚面如卤猪蹄般又红又肿。
正值圣诞节,校园诊所放假关门。我只好去上次看病的急诊。护士医生均穿红戴绿,身穿红裤子的男医生瞧我的脚,说是细菌感染,需要吃抗生素消炎。“大概几天能好呢?”他回答:“你让我预测未来,我可做不到。”
“不过,如果过两天加重的话,一定要再来医院。”——不像中国大夫,会嘱咐几句“饮食注意事项或不沾水少运动”的注意事项,美国大夫只管当下。
第二天一早,脚伤愈加严重,更肿了。我只好第三次打车去医院,医生这次开的是药效强的克林霉素。等了15分钟后,进来一位护士说:“不好意思,药还在路上,药店正在往医院送。”整个医院连一粒克林霉素都没有。又等了10分钟,护士给我送来一粒独立包装的克林霉素,让我吃下。而剩下的处方,还需要我自己去药店取。
3
看病贵,看病难,还给耽误了
到了2016年元旦这天,交流项目的美国接待家庭邀请我去他们家里吃晚饭。
弗农(Vernon)说:“你要早点告诉我,我会告诉你不要去急诊。你还去了三次急诊!一次少说也要1000美元,而你们学生保险也未必会包括这类赔付。”
帕梅拉(Pamela)点头苦笑:“如果你不买保险,万一病了那就得倾家荡产;买了保险也一样病不起,除非你的保险月缴额度很大,涵盖保险范围广。我们一般也都不轻易去看医生,感冒什么的就扛着,哪疼了就吃止疼片。”
后来我才了解,美国医保体系的可靠性、公平性和普惠性,远非与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地位相匹配,其以私立医院和商业保险为主的医疗体系,使得政府难以控制成本、改善公平性。“有多少钱看多大病”是赤裸裸的现实。
美国医院收费高的原因,在于其医疗体系私有化、垄断化导致医药定价缺乏透明度。全美护士联合工会(NNU)公布的资料显示,美国部分医院向病患收取的费用,比实际治疗成本高出10倍。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78%的个人破产,是因为付不起医疗账单。付不起医疗费的穷人,信用也将严重受损,社会生活将举步维艰。
先看病后寄账单的流程,至少说明美国急诊不会见死不救。但实际上这种秋后算账、缺乏透明度的方式,导致了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第二、第三次仍去看急诊,以至付出更多的高额诊费。
美国没有实现全民医保,其医保模式以商业保险为主、公共医疗保障为辅。商业医保主要由雇主以团体形式购买,费用与雇员分担,覆盖人群占六成。比如我的接待家庭,每人每月缴纳400美元医保金。政府为65岁以上老年人(或符合条件的65岁以下残疾人)提供“老年和残障健康保险”(Medicare);为贫困儿童和贫困家庭提供的医疗补助(Medicaid),两者覆盖人群占三成。
但商业医保强调风险控制和赢利,医疗收费持续上涨,保险公司或增加保费,或削减保险覆盖内容,增加自费项目。这正是我的美国接待家庭所遇困境,弗农(Vernon)说,“我的家庭医生加入了一个VIP计划,这意味着,我要多掏1800美元的会费,才能继续找他看病。我目前还在犹豫要不要找他。”
4
打飞的回国治疗
吃药卧床休息到第十天,按照医生建议冰敷,仍不见好转。咬伤处依然红肿,越发大面积发热刺痒,瘙痒面积扩展到左脚脚踝以上,疹子起得像鸡皮疙瘩。
亲友在国内找了六七家专家门诊,拿手机拍的图片给专家看,结论不一,一半说是丹毒,需注射青霉素两周,必须抓紧治疗;另一半说不确定,需要见病人才能确诊。他们希望我回国治疗,一来国内医生不会不当回事而误诊;二来我行动不便,一人在外连买菜做饭都成问题;三来,按照一次急诊千元的收费,往返国际机票算下来,未必比留在美国看病的医药费贵。综合考虑后,我迅速向单位和学校请假,买了回国机票。
同学说他钓鱼时划破手,在夏威夷一家公立医院急症室给手背伤口缝了一针,打了针破伤风,等了两个小时,最后医院收费2500多美元,半年后,医院又寄来600多美元的账单,说急诊室的医生不属于医院的员工……更多在美就医的悲惨经历,坚定了我回国治疗决定的正确。
从北京转机到家,直奔医院做检查,验血一小时出结果:血象正常,不是丹毒。但我当晚就多处发起红疹子,浑身过敏。医生判断是由于伤口发炎引起的过敏症状。住院输水5天、局部敷中药,红肿渐消,一周后走路依然发麻,变成小瘸子。医生说色素沉淀、皮肤消淤更新需一两个月,完全恢复仍需数月。
患者第三次去急诊,医生让她等一等,说“药要从药店送来,还在路上”(杜白羽/供图)
5
赔付系统难缠
尽管美国的医疗技术、医护素质,资源和水平世界领先,但并未转化为医疗系统的高效和公民的健康。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191个国家中,美国国民总体健康水平排名72位,医疗筹资分配的公平性排名55位。
我向在美国做医疗咨询的宋婉求教。她在中国完成了本科医学教育,研究生在美国读健康传播,对中美医疗体系的异同有一定的发言权。对于“急诊不治病,只开止疼片”,“为何化验血需一周才出结果”,“看病难,找专家预约要排到三个月以后了”等说法,我请教了她的看法。
宋婉说:首先,急诊不是最优选择,的确是“救急不治病”。建议上所买的医保套餐官网,查询附近的家庭医生,紧急情况下可去看UrgentCare(紧急护理),接受医保,但便宜很多。其次,美国验血并非都需要一周才出结果,医院会看病症的轻重缓急,快的也可一天内出结果。
宋婉说,中美医疗体系特点不同、理念也不同,是两个不同的制度和架构,这个话题很大。美国实行分诊原则,医生专业化水平高,收费也高。而且美国的医患比例远不如中国高。中国医生一上午看十几甚至几十个病人,而美国医生一上午最多看三四个病人。
她告诉我,医保公司的网站可以找到需要支付很少费用(通常几十美元)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也称全科医生,他们起到“看门人”的角色,全科医生看不了的病,才会推荐给专科医生,这时“保险”的门才打开,因为专科医生更贵,保险公司赔付额度更大。
对于预约制,宋婉说,病人要想找名医看病,预约确实要等上三五个月,但病人还可以有其他选择,比如选择更便宜的医生,或有预约空挡的医生。说白了,还是“有多少钱看多大病”。美国医疗的行政系统复杂,也颇为官僚化,医院和医生的收费分开。且赔付系统难缠,与这个行政系统打交道,需要很多协调,我们很多时候是“败在了外围”。
我总算听明白了,但也糊涂了,病人需要治疗,这本来是两点一线的距离,但是在美国,病人却要穿过复杂的医疗机制线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