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就找了个中医调理身体,于是就切身体会到了“现在看中医为什么这么贵”,于是就发现了可能是管理者在制度设计上的的一个心理知识盲区造成的。
这是我的处方和缴费记录,医生给开了7付药,总药价是768.57元,相当于每付药109.8元。每付药有14味普通的中药,平均每味中药7.84元。
从绝对价格来看,中医确实不便宜。如果去看西医,可能也花不了这么多钱。除此之外,还有诊疗费200元,加上这笔费用,这次看中医的直接总费用是968.57元。
不过,因为是在医保协议医院看的,医保基金中“其他支付”承担了557.60元,我个人支付的费用是238.97元加诊疗费200元,一共438.97元。
看中医为什么这么贵呢?我想了一下,觉得医保制度的设计者,缺乏对“心理账户”这个心理学知识点,从而“与有力焉”。
心理账户(MentalAccounting)这个概念,是芝加哥大学行为科学教授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于1980年最早提出来的。一般被视为行为经济学的概念,但实际上,行为经济学本质上就是社会心理学。不过,这么一改头换面,心理学也暗渡陈仓,通过经济学这门显学而搞到了好几个诺贝尔奖。
不说闲话,言归正传。
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心理上对金钱和资源的分配进行的一种虚拟划分。
所以,同样数额的一笔钱,如果被划分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人们对他的珍惜程度,以及花掉它的肉痛程度是很不一样的。
在我们的医保基金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账户。
医保基金基本由四个部分组成,个人缴纳的部分,所在的公司/单位缴纳的部分,国家财政补贴的部分,利息部分。
当你去医院看病时,让你感到肉痛的是你新鲜热乎从口袋里掏的那部分钱。因为这部分钱,可能不是属于你心里预设的看病的那个心理账户的,你原本想用这笔钱去吃大餐、看演出、或者给女朋友买礼物的。
你的个人医保账户里的钱,其实也是你的钱,但因为它是在你所不能掌控的账户上(医院自动划扣),和你的心理距离有点远,所以扣款的时候,你没什么感觉,肯定是不会肉痛的。医保里的钱,有从你自己的工资里扣的,最初开始扣的时候,你也肉痛,但每个月都自动扣,慢慢就习惯了,没什么感觉了。而医保里还有公司给你交的钱,还有国家补贴的钱(虽然不太多),你甚至还会有点占便宜的感觉。
问题就出在这部分让你有占了便宜的感觉的钱。你这样认为,医院也是这样认为的。医院和医院之间,医生和医生之间,在竞争的驱动下,把你的医保账户看做了肥肉。因为,反正你也是占便宜得来的,都想多分一杯羹。
于是,就会出现多开药,开贵药,甚至是提高药价——比你自己去药店药房价格更高。这都是把医保账户当做了一个不占便宜白不占的心理账户。这些行为,某种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因为这是人类心理机制在不知不觉中发挥了影响。
看中医之所以更贵,是因为在中医没法标准化,在多开药、开贵药,提高药价上都比西药容易操作得多。
当然,还有更有恶劣的做法,是骗取医保基金。这样的“光辉事迹”在人民法院公报上可以查到不少。这就没办法用心理学为他们开脱了。
那么,应该怎么做,才能从制度管理上减轻甚至是消除这种行为呢?
当然还是得从心理账户着手。从心理学角度的建议是:个人医保账户由个人掌控,这就成了距离自己更近的自己的钱,付钱的时候完全由自己操作,账户余额在满足适当的条件,可作为个人的其他用途。这样,医院想涨价,想多扣钱,就不会那么痛快的配合了,而且会形成反向的竞争,从而确保医保账户里每一分钱真正花出了价值,而不仅仅是助长了医院的K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