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二院医联体远程心电监测中心
医疗卫生事业,关乎百姓健康,事关民生福祉。
如何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近年来,合肥市以“省级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市”为牵引,以资源共享、医防融合、群众受益、协调发展为方向,全力打造符合省会城市特点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同时,整合完善居民医保制度,创新“互联网+”医保服务,推动保障更有力、服务更便捷。
民生实事有“温度”,惠民答卷有“厚度”。
关键词一:【家门口看病】紧密型医联体,打通就医“最后一公里”
随着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基层群众选择了就近就医。
“我们这边有一个病人,他之前放过心脏支架,现在检查出现快房颤。”“患者现在血压怎么样?正在吃什么药?”“建议做一个心脏彩超,进行进一步检查治疗”……
这是8月31日上午,发生在瑶海区大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字化远程会诊中心的一场对话。杨志来医生与来自合肥市二院心血管内科的专家通过“云诊室”为患者姚海东进行了远程会诊。
“我这边跟病人也说明情况,如果需要转诊,再跟您联系。”一番交流结束,杨志来在电脑上点击鼠标,关闭了远程会诊系统,跟姚海东继续沟通后续治疗事项。
家住附近的姚海东告诉记者,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来到大兴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了,“通过远程会诊这种形式,我们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二院的专家,真的是方便多了。”
“2020年我们与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建立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开展影像、心电、数字化门诊及住院远程会诊,开设市二院全科医学科、介入疼痛科大兴病区,市二院还派出15个临床专科每周一至周五开展专家门诊、专家查房等诊疗活动,构建‘小病首诊在社区,大病转诊到医院,康复保健回社区’这样一种新的就医模式。”瑶海区大兴镇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孟林介绍。
记者了解到,参保居民在医联体就诊,医保待遇实行差别化支付,医联体内双向转诊免除门诊诊察费,住院治疗的只计一次医联体首诊医院起付线;住院和慢性病门诊发生费用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慢性病门诊定点机构变更为大兴社区中心的免除慢性病起付线。同时,对CT、磁共振等检查项目,在社区中心开单后到市二院检查,费用一律低于市二院10%~20%。
关键词二:【做好“健康守门人”】
优质资源下沉,变“输血”为“造血”
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019年起,合肥市启动了紧密型城市医疗联合体工作,以城区(开发区)为单位、街道(社区)为单元划分网格统一规划布局,由三级公立医院作为牵头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等基层医疗机构组建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服务网格内居民的分级诊疗新模式。
合肥市卫健委副主任陈学超介绍,2020年,市卫健委会同市医保局、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合肥市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居民医保基金打包付费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充分发挥医保政策对医联体的激励促进作用。
目前,已有大兴社区等15个街道社区与市二院等6家省市三级综合医院组成了紧密型医联体,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省会城市实际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模式。
“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除了提升就医体验,缓解看病难、看病贵,在市二院院长储建军看来,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不断提升基层管理、服务能力。
“自2020年12月12日运行全省首个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集团——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城市医联体集团以来,目前已在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人、财、物、事、绩’一体化管理,并计划逐步在瑶海全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推行,积极打造四个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管理共同体、服务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做好区域百姓的‘健康守门人’。”
储建军介绍,医联体组建了综合管理中心,对社区中心在管理质量、医疗质量、护理质量、院感管控、安全管控等方面,按照市二院标准实施同质化管理。同时,市二院对应职能部门按季度开展质量督导将社区中心医务人员纳入市二院统一培训与技能考核,提高基层人员能力水平。市二院结合社区中心实际情况和辖区病种特点,开展专科“一对一”建设帮扶,变“输血”为“造血”,推动社区中心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随着紧密型医联体工作持续推进,改革成效逐步显现。以大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基层诊疗水平明显增强,该中心可及检验项目数增加了16倍,可治病种数由不足百种增加到170余种。医联体业务量稳步提升,优质医疗资源实现纵向流动,更多群众就地诊疗,该中心日均门诊量提高了3成,住院病人实现了从无到有。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家门口就能看名医、看良医,就医更便捷、更放心、更便宜。
关键词三:【“互联网+”医保】
提升就医体验,医保公共服务“线上办”“不打烊”
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反复排队来回奔波是最让人“烦恼”的事情。如今,随着医保电子凭证的全流程线上办理,这一现象将得到很大缓解。
记者从合肥市医保局获悉,合肥在全省率先上线医保电子凭证,全市申领人数超过470万、申领率达到61%,结算金额超过10亿元。
据悉,合肥年内计划将医保电子凭证就医全流程应用拓展到更多的医疗机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合肥市积极推进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实现与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以及与上海市、江苏省门诊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数据统计,截至目前,我市参保患者在异地就医住院直接结算3.17万人次,医保基金支付5.4亿元;门诊费用直接结算9680人次,医保个人账户基金支付69.3万元。此外,进一步扩大我市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覆盖范围,目前全市已有159家医疗机构接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平台,形成了省、市、县三级齐备的多层次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网络,为异地就医群众提供了便利。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唐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