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经济意识逐步增强随着医疗制度的改革及失常经济的影响,医疗费用快速增长超出群众心里承受能力,导致患者不满。多数老百姓不太清楚现行医疗改革的服务体制,或受大众媒体的误导总把看病难、看病贵矛盾的对准医疗机构。殊不知药价高是多部门,多机构的原因。首先,药价的高低与生产厂家有关。目前大多数药厂经营艰难,为了生存,只好选择生产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药品。其次,药品的流通要经过多个环节层层批发,层层加价,必然导致药价高。更重要的是目前医院仍属于福利性质,药价仍是国家物价部门制定的,医院无权定价。另者因近年科技的发展,诊疗技术随之发展,检查及治疗手段增多,费用也随之增高[2]。
(二)医护人员方面的原因
医德医风不正“治病救人”本是医生应尽的职责,但少数医务人员违反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对患者检查不全面。工作责任心不强,技术水平不高,有部分医务人员受经济利益驱动,为患者治疗时,开大处方,拿药品回扣,甚至让患者作不必要的检查,这些不正常的行为败坏了医生在患者心目中的形象,使患者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
舆论导向失之偏颇,推波助澜医疗界与其他行业一样,均存在技术和服务等方面的不足。少数人员有收受红包、回扣等违纪现象,但那绝不是主流。新闻记者未必熟悉医学专业知识,使得部分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带有一定片面性,误导了群众,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医患矛盾。中国医协收回1950份调查表结果表明: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客观全面仅为1.64%,比较客观17.7%,不客观为80.66%,这些严重影响医院的形象和声誉。新闻媒体不适宜的报道及一些社会因素的干扰、参与也对医疗纠纷的发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问题一:如何化解医患矛盾近年来医疗纠纷呈逐年上升趋势,医患矛盾日趋激烈,严重影响了医院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不断加剧的医患纠纷既困扰着医院的发展,又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医疗纠纷、医患矛盾的解决方法恰当合理显得尤为重要。
医疗纠纷的发生除了技术原因外,大部分都是因为服务而引发的,为此,必须通过两种方法加以解决,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二要建章立制来规范和约束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以控制因服务不周而导致的纠纷。职业道德教育是转变医务人员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的有效方法。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活动,岗位明星评比活动,十佳医生、十佳护士评比活动,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等,能极大地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使病人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医院形象得到提升。
医生应从加强医患沟通入手,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在医疗工作中,沟通也是一门艺术。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曾经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可见医患交流是多么重要!医生应尊重病人对疾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对治疗方案、手术方案,使用特殊药品、特殊检查和特殊材料以及疑难危重病人的病情等方面,都要及时与病人或其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以取得患方的配合。医患沟通是对医学理解的一种信息传递过程,是为病人的健康需要所进行的,它使医患双方能充分、有效地表达对活动的理解、意愿和要求,这里泛指的医患沟通还应当包括护患沟通和医护沟通。良好的医患沟通有助于医务人员调整自己或病人的医学观念,也有助于医患相互正确地理解对方,协调关系,保证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患方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中所做的第一,是应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心态,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管现代医学如何发达,医院或是医生对疾病都没有百分之百的治疗把握。患者只有在一个理性的认识基础......
问题二:医患关系你怎么看待?遇到医患矛盾时你如何处理?多听患者的意见,对患者沟通一下。用思想和整改体制问题,医患矛盾激化的根源正在探索。见证各国医改的方案五花八门,但是找不到总最好的答案。不管正确的决策还是决策失误,要智慧的人治理能力。
问题四:当下医患矛盾的根源是什么,怎么解决人的心理、精神、文化、经济、社会的需要被弱化,以及医方的单向固化思维。还有,患方感受度高,医方主观度感受不高。加上恶性伤医事件频发、网络媒体为主的非客观报道、大中型公立医院医疗负荷过重。而患方把很多因素都集中到你医务人员的身上,医方和患方的沟通不畅,不能相互理解和信任所致。
注重人文关怀,医患关系不是虚空,不是别人的,而是现实的,多注重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心理需求,多了解和多感受,多思考和多领悟,给予关怀,再围绕诊疗技术性的问题建立信任合作的关系。
著名企管专家谭小芳老师表示,医患关系的实质是“利益共同体”。因为“医”和“患”不仅有着“战胜病魔、早日康复”的共同目标,而且战胜病魔既要靠医生精湛的医术,又要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积极配合。对抗疾病是医患双方的共同责任,只有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积极治疗,才能求得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医患双方在抵御和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都处于关键位置,患者康复的愿望要通过医方去实现,医方也在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加深对医学科学的理解和认识,提升诊疗技能。在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是同盟军和统一战线,医患双方要相互鼓励,共同战胜疾病。
维护医患这对利益共同体的良好关系,需要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则有趣的民间传说可作为注脚。唐朝药王孙思邈外出采药,遇一只母虎张口拦路,随从以为虎欲噬人而逃,孙思邈却看出虎有难言之疾。原来这母虎被一长骨卡住了喉咙,是来拦路求医。孙思邈为其将异物取出,虎欣然离去。数日后孙思邈在返程中途经此地,那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
谭小芳老师认为,这个故事起码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即使是吃人的猛虎患病,医生也应本着仁义之心为它治疗,何况生了病的人呢;第二,即使是吃人的猛虎对于为它解除病痛的医生也怀有感恩之心,有礼貌地回应。从某种意义上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正是医患关系的最基本特点。
以前医生和患者真是亲如家人。看病是***全包,医生看病不用想着赚钱,该用什么药就开什么药,病人也没现在这么多,医生出诊可以问得很仔细,不像现在几分钟就“搞掂”一个病人。过年过节,医院有不少老病号都会回来‘走亲戚’,给一些老中医送点芋头、鸡鸭,非常亲密。新医改重点是让医疗事业回归公益性,***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和监督,医生不能只盯着钱,要大力提倡“仁心仁术”,促进医患和谐。
谭老师了解到,***正在推动新医改,加大卫生投入,改革“以药养医”体制,实现医保全覆盖,逐步让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除了医疗体制改革,医德医风也要常抓不懈,“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是中国传统医学文化核心价值,这些原则不仅仅是简单地刻在匾上,更要牢记于心。这样才能有效缓解紧张的医患关系。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普及和新世纪......
问题六:当下医患矛盾的根源是什么,如何解决当下医患矛盾的根源就是国家对医疗的投入不足
用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说就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医疗领域上的反映。
解决的方法无非两种,一种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把饼做大,另一种就是在分饼时给医疗多分一点
问题七:如何加强医患沟通,减少医患矛盾提高医患沟通技巧,减少医患矛盾,营造和谐医疗环境
除了要与患者多沟通外,医务人员还应掌握沟通的技巧。医患之间的沟通带有专业性,因此,医生应该起主导作用,埋怨病人拙于表达是错误的。医生必须诚恳、平易近人,有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和促进康复的愿望和动机。说沟通能力是医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并不为过。下面谈的侧重在交流技巧:
1.倾听:这是最重要也最基本的一项技巧,但遗憾的是,它常常被繁忙的医生所忽视。医生必须尽可能耐心、专心和关心地倾听病人的主诉,并有所反应,如变换表情和眼神,点头作“嗯、嗯”声,或简单地插一句“我听清楚了”等等。特别是饱受牙痛折磨的病人,往往担心医生治疗时会疼痛,特别是对牙钻的声音和牙科器械恐惧和疑虑,医生需要耐心解释,说清楚现在正规医院治牙已从“无痛治疗”到“舒适治疗”,消除不必要的恐惧。当然,病人叙述也不能扯得离题太远,医生可以礼貌地提醒病人,请他回到主题上来。总之,倾听是发展医患间良好关系最重要的一步。诊断的错误,常常是医生倾听不够所致。
2.接受:信者为医,患者应信任医生,接受医生,病人或其家属不信任医生而接受医生的诊治最容易出现纠纷。医生也应无条件地接受病人,不能有任何拒绝、厌恶、嫌弃和不耐烦的表现。
3.肯定:这里指的是肯定病人感受的真实性,切不可妄加否定。例如,病人诉述“我这边牙齿老在一跳一跳的疼”。医生首先必须肯定病人这种跳动感的真实性,并且对病人的不适感和担心表示理解。至于病人的想法,即使明显地是病态的,也不可采取否定态度,更不要与病人争论。
4.鼓励:适当的赞赏和鼓励可以拉近医患之间的距离。
要想使医患沟通更加顺利并想获得比较全面的信息,医生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沟通的知识性和通俗性;(2)因人而异,增加沟通的灵活性和亲切感;(3)认真倾听,鼓励病人积极提供信息;(4)实事求是,确保沟通信息的真实性(5)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自觉***有损医疗机构形象的不正之风,尊重患者的权益,从自己做起,提高与患者沟通的语言艺术,共同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问题八:医患矛盾:怎么看与怎么办医患矛盾,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来解决。
医患矛盾的定义是医患双方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对某些医疗行为、方法、态度及后果等存在认识、理解上的分歧,以致侵犯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
医患发生矛盾纠纷可以找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发生医疗纠纷时:1、首先医患双方可以通过自愿协商;2、如果协商不成,可以申请人民调解,或是申请行政调解;3、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医疗损害赔偿诉讼,同时申请医疗损害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告知患者或者其近亲属解决医疗纠纷的合法途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二十二条发生医疗纠纷,医患双方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一)双方自愿协商;(二)申请人民调解;(三)申请行政调解;(四)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