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美国学者萨斯和荷伦德提出了医患模式分类理论,此理论在实行医疗措施的决定和执行中,按照医生和病人的相互关系,各自所处的地位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以及主动性的大小,依次分为三种基本模式:主动-被动型、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作为《医学伦理学》在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今天中公卫生人才网老师就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来为大家做出如下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动-被动型是一种传统的医患关系模式。这种模式的医患关系中“医师是主动的,而病人是被动的”,病人完全听从医师的安排和处置,不会提出任何异议。这种医患关系的特征是“医师决定一切”。此种模式对于严重创伤、麻醉、昏迷、精神病患者或难以表达主观意识的患者是适用的。
共同参与型是一种现代医患关系的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医患关系中,医生和患者共同参与医疗活动,医生和患者居于相对平等的地位。这种医患关系的特征是“医师帮助病人自己治疗”,即病人在治疗中,不只是合作,更不是被动地接受医师的安排,而是主动参与。患者在医疗活动中主动向医生提供治疗过程中的体验和效果,并提出建议;医生根据患者的意见,结合体检和各种检查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是一种理想的医患关系模式。但这种医患关系模式在现阶段只适合一些慢性病患者、反复住院的患者和有较高文化水平并对医学知识较熟悉的患者。
这三种医患关系模型,分别适合于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和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在医疗实践中,我们可根据各种实际情况来灵活地把握和调整。
模式
医生的地位
病人的地位
临床模式应用
生活原型
主动-被动型
为病人做什么
被动接受
麻醉、急性创伤
父母与婴儿
指导-合作型
告诉病人做什么
合作
急性感染
妇女与少年或青少年
共同参与型
帮助病人自疗
伙伴关系
大多数慢性病
成年人之间
以上就是关于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的考查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