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垂杨柳医院:首家“黄码”血透中心的2104次“疗愈”凤凰网资讯

我经常和医护们说一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尤其是现在这个时期,他们最需要安慰,哪怕就是一句:不要着急,不要害怕,我们一直陪着你们。

肾内科病房护士杨艳霞在为患者进行护理工作。受访者供图

每天早晨7点,第一批前来做透析的患者踏入垂杨柳医院的血透室。血液顺着导管流进透析机,“洗干净”的血液又重新泵入人体,完成生命的延续。

机器循环往复,一直到夜里12点。几条导管与这台机器,连接着许多尿毒症患者的生命。

这家地处朝阳疫情“暴风眼”的医院承担起了守护尿毒症患者生命的责任。只用了半天,垂杨柳医院肾内科就把符合院感防控和血液净化标准的“黄码”血透中心改造出来,使得医院可以容纳“黄码”和非“黄码”透析患者。

为了保证透析不被耽误,肾内科主任余永武带着整个科室住进了医院,半个多月没有回过家。医护们也搬进临时腾出的简易宿舍,保证每一次透析都能有人陪护。

据统计,从4月22日北京出现第一例感染者开始,至5月15日,垂杨柳医院两个院区进行了2104人次的血液透析。

以下是余永武的自述:

维护了一年的机器,派上了用场

北京这波疫情来得很突然。大概从4月22日出现第一例感染者开始,我们科室就不停收到患者求助,一天最多四五十个。

平时在垂杨柳医院做透析的尿毒症患者有200多人,我们建立了肾友群,那几天群里跟“炸了锅”一样,我粗略估算了一下,有100多位患者被困在封控区与管控区内。大家的焦虑和害怕我太理解了,透析一天都不能耽误,一旦耽误引起严重高钾血症和心功能衰竭,很容易导致死亡。

今年正月初二,余永武带领部分肾内科医生在血液净化中心为患者查房。受访者供图

透析与新冠疫情碰到一起,会变成更棘手的事情。我之前统计过,我们肾友群里近70%患者都在60岁以上,多数也没打过新冠疫苗,而且他们作为尿毒症患者,普遍免疫力低下,面对疫情的时候更为脆弱。

来自封管控区的病人面对的不仅是感染风险,还有高昂的治疗费用。按照国家卫健委2021版《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疑似新冠阳性患者或密接者,需要进行单人床旁透析,直至确诊或解除医学隔离观察。普通的透析,几十台机器使用同一个水处理机,在报销之后,患者一次只用支付几十元钱,床旁透析因为使用透析液,即使在报销后患者每次也要支付近千元。

那他们该怎么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血液透析中心研究之后提出了两套方案。

那么最适合的应该是第二个方案:“重启”东院区,将其作为“黄码”血透中心。

去年垂杨柳医院从东院区搬至现在本部院区,原本我们的血透室在东院区一楼,搬迁后理应废弃,但是我觉得疫情一直断断续续出现,这里说不定能应急,所以没有拆除水处理机管道。

搬迁后,医院没有报废这些机器,也同意我的申请,每天我们科室的工程师都会去维护运行这些管道,坚持了一年,没想到这次真的派上了用场。

4月12日,血液净化中心工程师刘茂旭在日常进行透析用水检测工作。受访者供图

4月28日上午,医院开会决定重启东院区。东院区一层已被用作劲松街道的疫苗接种点,劲松街道很支持我们的提议,很快将这个问题解决。

上午开完会,下午我们就开始搬运机器,第一次运送过去两台普通透析机,一台乙肝透析机,安装调试之后,我们的医护人员对水质、空气、物表中的病毒细菌成分进行检测,保证这个空间达到国家对于透析环境的要求,同时进行核酸环境采样,确定都为阴性。那天晚上一切完毕后,已经是凌晨两点多了。

第二天清早,东院区开始接诊从封管控区来的病人,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来到医院透析,看到医护时都激动哭了。朝阳区政府很支持医院的工作,为我们加购的11台透析机在4月29日就运到医院,及时投入使用。

肾内科病房护士杨艳霞、王静在为患者做双重血浆置换治疗。受访者供图

23台机器为了她一个人运转

这次我们也碰到过紧急情况。

病人本身是新冠密接人员,为了尽可能挽救她的生命,我们为她打开透析室的全套设备。那天晚上整个大厅里水处理机、23台透析机、所有工作人员为了她一个人运转。机器重启、人员疲惫,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是在救人命。

当时我们医院已经成为了“黄码医院”,从5月9日开始,只接诊朝阳区封控和管控区域内的患者。但是我们觉得,既然有两个院区的条件,就不能把非封管控区域的患者直接推到别的医院。

于是科室又熬了一个大夜,在5月11日病人稍微少点的夜里,把设备再次转运、消毒,完成两个院区的功能对调。原本接纳“黄码”患者的东院区一层,现在有27台机器,接待非封管控区患者。

5月12日凌晨2点,血液净化中心全体医护技人员将16台透析机及透析耗材搬至东院区,并完成透析环境的消毒。受访者供图

本部院区承担了接纳“黄码”患者的责任。为了疫情防控,我们将透析大厅的床间距从一米挪到两三米。本来能摆50台机器,只摆23台机器。白天收治来自封管控区的病患,按是否弹窗来划分批次,晚上对密接、次密接人群进行单独透析。

目前,每天有100多位“黄码”病人在本部医院透析,另有100多位在东院区透析。两边的医护固定下来就不再交换,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血透中心工作的专业性比较强,培训一个医护至少要用三个月,为了避免人手缺失,疫情开始后,医护们半个多月没有回过家。我们把医院空置的病房改造一下,就成了医护的简易宿舍。有时候忙起来我就在办公室睡了。

5月4日,血液净化中心护士罗笛在为患者剪指甲。受访者供图

好在医院帮我们做了很多协调工作。疫情开始时,医院党委统筹部署成立了医疗工作组,派驻到街道新冠肺炎防疫指挥部,专门与封管控区的社区协调患者就医问题。他们将需要透析的病人数据统计给我们。之后,我们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应对措施。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现在科室的工作是“超负荷”的,医护每天早上6点到达工作岗位,一次透析需要4个小时,护士们需要全程陪护在透析大厅里。一个护士守着5台机器,6个小时换一次班。一天三个班次,每个班次之间还要用一个多小时做环境消毒。

熊敏有时候从早晨6点盯到晚上12点。忙到凌晨下机后,还要对治疗区进行终末消毒,使其符合国家要求的透析环境。

4月29日晚,患者治疗结束,工作人员在对治疗区进行终末消毒。受访者供图

四月底刚刚重启东院区的时候,天气燥热,穿着防护服两个小时就能湿透了,有时候脱了防护服,里面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我们戴着两层防护手套,操作仪器的速度也变慢了,比如做插管,平时用半小时,穿着防护服可能就得一个小时。出汗后防护眼镜上也会起雾,穿刺的精准度也容易降低。

除了平时在医院做血透的病人,科室还有90多位长期在家做腹透的病人。医院变成“黄码”医院之后,非封管控区的病人不能进入,我们的医护就为他们开药,送出医院,让病人家属过来接。

疫情开始后,因为和做腹透的病人见面次数少了,我们把线下腹透培训改为线上,每周二晚上,找三个病人进行病情交流,其他病人观看,这样能将经验传递给更多人。

今年3月10日“世界肾脏日”,肾内科主任余永武为患者进行问诊及健康指导。受访者供图

团队中,有位叫于帅的年轻医生。疫情期间,他所在的小区被管控了,他的健康宝还弹窗了,本来可以休息几天,但是他完全没闲着。他听说医院正从各科室抽调医生协助核酸采样,跟社区反复协调了几次,才能出入社区支援核酸。

他签了保证书,每天早上五点多从居住社区骑自行车去核酸采样点,两点一线。支援完核酸检测后,他又回到医院工作。他的工作本来在住院部,但是他主动要求到压力最大的血透室帮忙。

护士长杨春艳家里的两个孩子也很小,虽然家就在附近,但一同住进了刚刚改造的简易宿舍。

垂杨柳医院的肾友群里,患者在向医护表示感谢。受访者供图

THE END
1.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美国首位分离结核杆菌的人——特鲁多的座右铭。1837年,只有24岁的特鲁多还在医学院学习时,不幸得了结核病。在那个年代,肺结核是不治之症,被人们誉为恐怖的白色瘟疫。 受不了结核杆菌折磨的特鲁多只身来到了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等待死亡。回忆过去,间或在湖边散步、垂钓...https://www.meipian.cn/kxmn5wf
2.医学界有句名言:偶尔治愈,经常帮助,总是...来自动物动物动物动物...医学界有句名言:偶尔治愈,经常帮助,总是安慰。原文大概是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先不去管翻译的是否到位,总之这句话,有人认为是道出了医学的局限和无奈,也有人认为这正是医学的初衷和归宿。之所以想起了这句话,是因为早上说了老师的架子和学生的面子。当然,师生关系不同于...https://weibo.com/1403609455/H1ielfCSV?type=comment
3.“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爱德华·特鲁...“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美国著名医生爱德华·特鲁多( Edward Trudeau )的墓志铭。 这三句话也道出了医、药在治疗方面的无奈和局限性,哪怕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 想想,其实现今很大比例的药更多的是减轻病痛、偶尔治愈,无论中药还是西药,这其实就造成了一种现象:许多药会让人形成依赖,吃了就舒服...https://xueqiu.com/7436165165/271701808
1.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长眠着一位名不见经传的特鲁多医生,但他的墓志铭却久久流传于人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行医人。“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常常、总是,像三个阶梯,一步步升华出三种为医...https://m.chunyuyisheng.com/m/topic/235210/
2.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去年,我在一本书里读到了一篇文章,是写“万婴之母”林巧稚的。我对文章里的一段话印象极深——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一块墓碑上,镌刻着这样一段铭文: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Occasionally go to heal often to help always go comfort)。 https://www.haodf.com/neirong/wenzhang/1765379062.html
3.医生征文《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医生征文《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的内容摘要:医生征文《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袁湘琴对江直树说:如果你不知道要学什么,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那就去医学院吧!2003年,我小学六年级,懵懂的年纪,除了玩耍什么也不考虑,突然有一天,老师说从明天开始,大家https://www.360docs.net/doc/3c7580618.html
4.美国医生特鲁多名言“偶尔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最能...刷刷题APP(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生刷题搜题拍题答疑工具,刷刷题提供美国医生特鲁多名言“偶尔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最能体现的医患语言沟通基本要求的是:的答案解析,刷刷题为用户提供专业的考试题库练习。一分钟将考试题Word文档/Excel文档/PDF文档转https://www.shuashuati.com/ti/d7012739f9c54783b347a8fdcfe75779.html?fm=bdd3d8a8b74ca544a04ff4a7d408655cf5
5.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长眠在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中文翻译简洁而富有哲理: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1837年,患了结核病的特鲁多医生来到人烟稀少的撒拉纳克湖畔准备等待死亡,因为在那个年代,结核病就是一种不治之症,一旦罹患,只有死路一条。 https://xingren.com/web/article/sBpsSSpR/wap
6.从民国时期的医疗纠纷看,今中国医生任重道远!骨科在线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患者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和患者在同一条船上,只不过这条船遇到了时代的风暴。 我们衷心祈祷,风暴快些褪去,所有医者都平平安安。 我们不能放弃那些真正需要救治的人,这是份神圣职业,也事关中华民族存亡。年轻医生们,我们要坚持,不要轻易放弃!https://www.orthonline.com.cn/node/130571
7.心理咨询可以做什么——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常常被问到,你们心理咨询师能做什么?我随着经验的增加和学习的深入一直在更新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当我读到长眠在纽约东北部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时,我感觉到这是一个较为满意的答案。他说“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箴言不仅适用于医学,也是用于心理咨询的助人工作。 https://www.jianshu.com/p/3b9ae3fc2291
8.特鲁多医生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2)“偶尔治愈 常常帮助 总是安慰”出在特鲁多的墓志铭? 如上所述,特鲁多在生前身后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和无数的名誉,在美国有关他的纪念物也层出不穷,包括多个版本的传记,位于萨拉纳克湖畔保罗·史密斯荒野教堂公墓的纪念碑,萨拉纳克实验室的纪念雕像都仍保存完好。 https://www.111.hk.cn/caijing/4471_2.html
9.医患心声面对肿瘤只能“偶尔治愈”,但我们从未停止过“帮助...To Comfort Always 总是安慰 或许,每日与肿瘤抗争的医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更为深刻。我们每天都会面对渴望治愈、需要帮助、期待安慰的肿瘤患者,然而,在现代医学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有很多未知的领域让医者束手无策,肿瘤更是其中尤为棘手的区域。更多的时候,肿瘤科医生会把“有时治愈”谨慎地表述为“偶尔治愈”,这是一...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1904/04/c2084251.html
10.绵阳日报数字报作为知名互联网医疗平台丁香医生旗下的深度报道团队,“偶尔治愈”恪守专业,致力于记录人与疾病、衰老、死亡的相处方式。“偶尔治愈,常常安慰,总是帮助”,这句话取自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也是“偶尔治愈”团队名字的来源。在新书《生死之间》中,“偶尔治愈”用动人的文笔记录了一个个人们与疾病和死亡相处的真实故事...http://epaper.myrb.net/html/2019-11/23/content_39329.htm
11.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下午报告出来了,肺部还有少量炎症,多发结节,总之和上次复查相仿。肿瘤标志物中的SCC值2.48,略超出一点。 发给医生看,他一句还好,我才放了心。 想起一句关于医生的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我觉得用在他身上真的很贴切。https://m.mijian360.com/group/fa/4764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