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所时常会有自费的病人。一部分是来美国探亲访友的旅游者,更多的是当地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因为保费高昂,自认为身体没有什么大问题,有了一点小毛病,临时来诊所看病。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一般是按照联邦医疗保险的标准收费。即使这样也有少数病人要讨价还价。遇上这种情况,前台就会拿着病人的就诊表来找医生,我们一般都会给予减免,甚至按照Medicaid标准收费。后来诊所经理不干了,经合伙人会议讨论,把这权利收回,统一按照每次就诊80块钱收费。
去年这个时候,好几个东南亚南亚来美探亲访友的老头老太婆,因为新冠断航,滞留在美国,来看病就是这样处理的。一位菲律宾病人告诉我,这个收费比他在本国看病还便宜。我也跟病人介绍附近的免费诊所。上周,一个这样的病人k女士又来看病,打了新冠疫苗了第二针的当天,就发生喉咙痛,已经差不多10天,仍不见好转,来要抗菌素。她告诉我已经申请到了加州的医疗保险,如果要开检查开药,不必顾虑费用问题。上网一查,社会主义的加州真的是对这类人开放医保,叫做coveredCalifornia.这是其链接
顺便提一下,免费诊所一般都是慈善性质,附属于教堂或者一些义工组织。在大城市,医学院学生和住院医师,更是许多这样诊所的主力。药品则是当地药房即将过期的药品,和少许制药公司捐赠。我在住培期间,也曾定期轮转到这样的诊所工作。我的第一例趾甲内翻甲沟炎趾甲部分切除手术,就是在主治医师指导带领下,在这样的诊所实施的。美国的年青人,有志于医学的,从高中开始就到医院和这些诊所当义工。医预科大学生,没有在这样的诊所当义工足够时长,要上医学院,门都没有。
回到K女士。她的基础疾病是甲亢,用他巴唑控制良好。但是一年了,没有测TSH,每次给续药,我都提心吊胆,告诫她一有喉疼之类的风吹草动,赶紧来看病,或去急诊室。也开化检,病人是否遵医嘱去查是一回事,医生得保护好自己。一听她说喉痛,我就紧张了,叫她去急查CBC,给病人讲明历害,怕是他巴唑引起的粒细胞缺乏症。当天结果回来,白细胞总数分类都在正常范围,放心了。
咽喉肿痛给不给抗菌素,这是门诊遇见的常见问题。我一般看这么几条:1,扁桃发炎肿大及表面脓性分泌物;2,发烧;3,颌下淋巴结肿大。如果三条都有,特别是第一条,毫不犹豫上青霉素。如果扁桃体上没有分沁物,三条中有两条,没有咳嗽肌痛,我会倾向于给青霉素。如果咳嗽,多半是病毒感染。如不放心,或三条只有一条,不咳嗽,建议病人咽拭子快速测甲链,阳性给青霉素,阴性不给。遇上特别难缠的病人,坚决要用抗菌素,我一般会给。这倒不是怕病人不高兴,而是因为我们没有把握百分之百的保证,这里没有甲型链球菌感染,而一旦漏掉甲链感染,可能会有严重后果,风心病或肾小球肾炎。大陆来的同胞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往往要求用头孢,不相信青霉素。殊不知甲链这个细菌有一个很奇怪的特点,从来没有发现对青霉素耐药的菌株。为什么西方国家风心病极少见,就是曾经"滥用"青霉素的"副作用"。中国城镇风心病发病率大减,而乡村边远地区仍然高发,也是另一明证。
K女士有咽喉充血轻度红肿,咳嗽,没有分泌物,也无淋巴结肿大,所以不给抗菌素。她前一天新冠核酸检测阴性。她已经买了机票下月回菲律宾。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来的同胞,大概是语言障碍,不太会利用美国医疗体系中这些免费服务。生病了,没有保险,办法就是躲。一位女士,来美探亲加旅游,发生腹痛,自己服用抗菌素好转,马上改签机票提前飞回中国。他的先生在美国发生心悸胸闷,也是立马改签机票,提前飞回中国看病。一年多前再次来美探亲,不敢大意,买了保险,又发生胸疼,到一家世界顶级医院看门诊两次,做一个心电图,账单来了,美元一千七百。这是漫天要价,不知道什么原因,保险公司一分钱不付。大概是看保险公司签约医师以外的心脏专科要事先批准。这种情况按自费处理,应该讨价还价,坐地还钱,如果按MadCare付,最多四百美元。如果去急诊,会远不止这个数,保险公司反而可能付费,但自费部分也可能高于四百。最好的办法是去找免费诊所看医生,再决定怎么办,要不然太危险。
30年前一位同事的先生从来美国探亲,没有医疗保险,发生肾结石绞痛,无奈去了三藩市总医院,做了手术,拿到巨额账单。后来与医院签订协议,每月付10元,医院保本都不够的。总之,在美国,因为任何原因没有医保,也应该设法用上面介绍的办法去看医生,不要耽误病情。至于医院账单,漫天要的是价,坐地还的才是钱,我还没有听说在美国治病搞得倾家荡产。
至今美国接种疫苗第一剂人数为1.68亿,接种疫苗第二剂人数为1.35亿。疫苗发放量3,66亿。
作者简介:张文刚,医学博士1978至1985重庆医学院医疗系学习,硕士。1985-1988四川医学院附属医院讲师,1988-1996年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博后,助理研究员。1996-1999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中心内科住院医师。1999年至今美国加州行医。
(原创)美国希望之光医疗特邀张文刚医学博士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