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6月22日讯(通讯员刘莉)女子患全球确诊仅几百例的罕见病“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反复出现黑便、便鲜血和肠道大出血。多家三甲医院称,该女子活下来已是奇迹,而对于治疗已无对策,只能回家姑息治疗。可喜的是,近日,该女子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微创外科接受了手术治疗,术中医生为其在全麻下进行了乙状结肠、直肠全切术,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女子从此告别常年消化道出血的噩梦,迎来了“重生”。
长沙女子患上世界确诊仅几百例的罕见病
长沙市53岁的陈女士,自出生以来皮肤上就长了多个大小不等的浅蓝色包块,随着年龄增长,这些包块逐渐增大。而除了这些包块外,更重要的是陈女士从小起就反复、间断地出现排黑便或血便的现象,甚至好几次因出现肠道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令陈女士大半辈子如生活在噩梦中,但遗憾的是多方就诊却未明确诊断。
据陈女士自述,2014年又一次出现肠道大出血,排便时排出大量鲜血,紧急于省内三家医院就诊,医生当时给予陈女士行降结肠造瘘、脾切除、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手术,解决了急性大出血问题,但术后仍然出现反复的黑便,持续数年,其间辗转就医而无明显好转,痛苦不堪。
直到2019年,陈女士在省内另一医院就诊时,医生根据临床表现等综合分析,将其诊断为“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医生告知陈女士,该病是一种世界罕见疾病,能够存活至50岁已属奇迹,已无力治疗,只能回家听天由命。
原来,陈女士是患上了一种以全身软组织血管畸形为主要症状的罕见病——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这种疾病主要累及皮肤、胃肠道及全身软组织血管,以皮肤和消化道呈不规则蓝斑或点状黑痣的静脉畸形、伴消化道出血为特征。
入住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迎来救治希望
一方面,终于明确了自己所患的是何种疾病,仿佛预示着一丝生的希望;另一方面,虽然确诊,却是一种罕见疾病,且并无好的治疗方法,犹如自己被“判了死刑”。因此,得到确诊信息时,陈女士的心情异常沉重,万念俱灰。
但生命还要继续,陈女士家属四处打听技术高明和服务质量好的医院。经人介绍,陈女士于2019年10月入住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科主任周艳教授、副主任医师陈仕对陈女士进行仔细检查和全面的评估,发现陈女士“蓝色橡皮疱痣综合征”诊断明确,合并肝硬化门脉高压、门静脉海绵样变,现表现为反复排黑便,下消化道出血,常年贫血状态。并据仔细询问病史,陈女士还曾接受过子宫肌瘤并子宫切除术、脾切除术、肠系膜下动脉结扎术、结肠造瘘等多次手术,同时还患有肝多发囊肿、慢性乙型肝炎、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继发性癫痫等多种疾病,病情十分复杂,治疗难度大。
经综合分析,患者虽在前期经他院行手术治疗,但乙状结肠、直肠仍有血管瘤样病变,因此反复出血、黑便。周艳教授和陈仕医生为陈女士制定了周密的治疗方案,全力挽救生命,给予抑酸护胃、止血、收缩内脏血管、输注血浆、肠外营养支持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一系列精心治疗后,陈女士病情好转。
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4月间,陈女士就成了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的“常客”,周艳教授和陈仕医生成了她的“守护神”。
高风险高难度手术,成功助患者告别噩梦
2020年5月,陈女士消化道出血再次复发,乙状结肠、直肠、肛管蓝痣性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不止,入住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请微创外科主任何恒正教授会诊!周艳教授和陈仕副主任医师当机立断,邀请医院技术水平高超的微创外科主任何恒正教授查看患者,进一步诊治。
何恒正教授查看后,认为患者乙状结肠、直肠肛管蓝痣性弥漫性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诊断明确,现出血不止,血色素仅43克/升,重度贫血,呈失血性休克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
可是,因陈女士病程长,基础疾病多,组织间很可能粘连严重,结构紊乱,手术难度极大,可因大出血而危及生命;且患者已有下腔静脉血栓,术后发生肺栓塞的风险极高,很可能突发猝死。
蓝色橡皮疱样痣综合征主要累及皮肤和消化道
皮肤病灶主要出现在躯干和四肢,通常不引起症状。消化道病灶通常累及全部消化道,且大多数位于小肠,内镜下表现为结节状或息肉状,症状主要为出血及继发的缺铁性贫血,个别患者还可出现肠穿孔、肠扭转、肠套叠等严重并发症。
何恒正解释,除皮肤和消化道外,患者的脑、肝脏、肺和骨骼肌也可能受累。诸如脑血管意外、脊髓压迫、慢性咳嗽、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紊乱、DIC等并发症少见,但也有个案报道。
患者病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受累的器官及其严重程度。多数患者存在皮肤血管畸形,常合并有消化道血管畸形,同时受累部位还可见于中枢神经系统、肝脏以及骨骼肌。针对出血严重或继发穿孔、肠扭转、肠套叠等并发症者,可采取手术切除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