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患者讲明病情及查体的必要性,摆正体位;
充分洗手,必要时佩戴帽子口罩,带无菌手套;
充分理解足踝部的解剖关系,双侧对比检查;
一、视诊
“皮”
皮肤的颜色、肿胀程度、皮下淤血、破溃、肿物、伤口、疤痕、静脉等。
“形”
足的外形,体表标志物,力线,畸形表现,步态等。
足正面、足外侧面、足内侧面、后足、足背及足底、拇趾
“步态”
二、触诊
皮温、弹性、厚度等
痛点
神经
肌力
血管
正常皮肤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占体重的5%~15%。足背皮肤较薄,弹性较好;足底皮肤较厚,弹性较差。
弹性变差
衰老、手术瘢痕、脱水、急性失血
正常皮温
1、包括皮肤、皮下组织和肌肉等的温度称为表层温度;
2、正常四肢皮温最低,足温度低于手温度,越靠近心脏皮温越高,头皮温度稳定;
3、环境23℃足部温度27℃,环境温度32℃足部温度32~34℃
皮温升高
急性损伤、感染
皮温降低
血管堵塞,神经损伤、失血
触诊-痛点
出现痛点的常见原因:
ⅰ急性损伤:骨折、韧带断裂、跟腱断裂
ⅱ感染、甲沟炎
ⅲ慢性损伤:关节炎、肌腱炎、跟腱炎、跖腱膜炎、跗骨窦综合征
ⅳ先天性因素:副舟骨、平足、骨桥
ⅴ肿物、神经瘤
触诊-神经:浅感觉
触觉
压觉
痛觉触诊-神经:复合感觉
皮肤定位觉:嘱患者闭眼,用棉棒接触患者皮肤,请患者说出棉棒位置。
两点辨别觉:让患者辨别皮肤上有一个点或两个近距离点同时受刺激。
触诊-肌力
肌力分级
0级:完全瘫痪,肌力丧失
1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但无肢体活动
2级:可移动位置,但不能抬起
3级:肢体能抬离床面,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能做抵抗阻力运动,但肌力减弱
5级:正常肌力
触诊-肌力:胫前肌
胫前肌起于胫骨外侧面的上2/3、邻近骨间膜,向远端逐渐移行为肌腱,经伸肌上、下支持带深面至足内侧缘,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基底内侧面。由腓深神经支配,司足背伸、内翻及内收。
触诊-肌力:拇长伸肌
拇长伸肌位于胫前肌和趾长伸肌之间,起于腓骨内侧面中1/2及邻近骨间膜,向远端逐渐移行为肌腱,经伸肌上、下支持带深面至足背内侧,止于蹲趾远节趾骨基底背侧面。由腓深神经支配,使拇趾背伸,并协助足背伸、内翻。
触诊-肌力:胫前肌、拇长伸肌
足背伸、内翻及内收时对抗。
触诊-肌力:趾长伸肌、第3腓骨肌
趾长伸肌位于小腿前外侧,起于胫骨内侧面上2/3、小腿骨间膜及深筋膜深面,向下逐渐移行为肌腱经伸肌上、下支持带深面至足背,分为4条肌腱,分别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底背侧面。由腓深神经支配伸25趾,并使足背屈。第3腓骨肌起于腓骨前面下14处,位于趾长伸肌腱外侧,向下形成细小腱束经伸肌支持带深面至足背,止于第5跖骨基底背面,作用使足背伸,并协助足外翻,第3腓骨肌缺如率约8%~14%
触诊-肌力:第3腓骨肌
三种类型:
类型1是最常见的类型,起源于腓骨头远端(67%);
类型2起源于第三腓骨远端(22%);
类型3起源于拇长伸肌腱(11%)
可用于韧带松弛重建手术修复或足踝部扭伤
触诊-肌力:腓骨长短肌
腓骨长肌位于浅面,起于腓骨小头、腓骨干上2/13的外侧面及小腿深筋膜,至小腿中部移行为肌腱,经外踝沟及腓骨肌上下支持带转至足外侧,再经骰骨粗隆转至足底,止于内侧楔骨和第1跖骨底跖面外侧;由浅神经支配,主要功能是足跖屈、外翻外展。腓骨短肌起于腓骨干下2/3的外侧面及小腿前后肌间隔,经外踝后方和腓骨肌上下支持带止于第5跖骨基底,由腓深神经支配,主要功能是足跖屈、外翻、外展。
触诊-肌力:胫后肌
胫后肌起于胫骨后面纵嵴外侧的骨面、腓骨小头后面与腓骨干的内侧面上2/3的沟内以及骨间膜。向下与趾长屈肌腱交叉后经内踝后的胫后肌腱沟转至足底,紧贴三角韧带浅层、跟舟背内侧韧带及跟舟足底内侧韧带前行,肌腱的2/3纤维止于舟骨结节,另外的1/3纤维至足底止于距骨以外的其他跗骨及中间三个跖骨的基底。此肌腱是最强大的足内翻肌
及内收肌,对维持足纵弓的稳定起重要作用。
①足内翻力量;
②足内翻时触诊胫后肌腱张力
触诊-血管
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
总结
视诊:
ⅰ患者自然站立、坐于床沿或平躺,前、后、内、外、足背、足底不要遗漏,双侧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