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分钟(休息)、35℃(甩到)、擦干腋窝、10分钟(夹紧)
脉搏
①交替脉:脉搏强弱交替——左心衰竭。
②奇脉:吸停脉——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重症哮喘。
③水冲脉: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
呼吸频率
注意事项:取舒适体位,暴露胸部,观察30秒。
血压
①安静休息5~10分钟;②体位:坐位或平卧;③血压计归零;
④帮脱衣袖,缠袖带:肘窝上2~3cm,松紧能放进一个手指为宜;
⑤触摸肱动脉,听诊器体件置于肱动脉波动处;⑥测量两次,取平均值;
⑦松袖带、穿上衣袖,关闭血压计;⑧报告读数(先报收缩压后报舒张压)。
营养状态
体型
前臂屈侧或上臂背侧下1/3(良好、中等、不良)
腹上角正常约为70°~110°
正力型体型匀称腹上角约为90°
正常人
无力型体型瘦长腹上角小于90°
肺结核等消耗疾病
超力型体型矮胖腹上角大于90°
矮胖
皮肤
颜色,温度,弹性,有无皮疹、脱屑、皮下出血、蜘蛛痣、肝掌、水肿、毛发分布异常等。
蜘蛛痣
雌激素增高引起肝功能减退,或妊娠妇女。
皮下出血
直径<2mm,为瘀点;3~5mm为紫癜;>5mm为瘀斑。
皮肤弹性
取手背和上臂内侧皮肤,用拇指和示指捏起检查。
水肿
分可凹性和非可凹性。用拇指轻压胫前皮肤检查。
淋巴结:示、中、环三指并拢,其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进行滑动触诊。淋巴结:示、中、环三指并拢,其指腹平放于被检查部位进行滑动触诊。
注意:部位、数目、大小、硬度、压痛、有无粘连、红肿、瘢痕、瘘管等。
头颈部淋巴结检查
面对面,左触右,右触左。
耳前→耳后→乳突区→枕骨下→颌下、颏下→颈前三角→颈后三角。
注意:(颌下偏向检查侧,颈前、颈后检查时头稍低)
腋窝和滑车淋巴结检查
腋尖群→中央群→胸肌群→肩胛下群→外侧群
腹股沟和腘窝淋巴结检查
先查腹股沟上群→后查腹股沟下群→腘窝淋巴结
淋巴结(视诊和触诊)
视:局部征象——皮肤是否隆起、颜色有无变化、有无皮疹、瘢痕、瘘管等。
触:大小、硬度、压痛、粘连、窦道等。
淋巴结——腋窝淋巴结
1)腋尖群:腋窝顶部、2)中央群:腋窝内侧壁近肋骨及前锯肌处、3)胸肌群:胸大肌下缘深部、4)肩胛下群:位于腋窝后皱襞深部、5)外侧群:腋窝外侧壁
眼
1.外眼检查
(1)眼睑:闭眼、睁眼—有无内翻、水肿、闭合障碍、上睑下垂
(2)结膜:有无充血、苍白、出血点、沙眼
(3)巩膜:有无黄染
(4)角膜:透明度、有无溃疡、白斑、新生血管、老年环和凯菲氏环。
2.瞳孔的大小与形状:对光反射(直接、间接)、集合反射
(1)瞳孔:大小、形状、两侧是否对称,对光反射和集合反射。
调节反射:距患者眼部1m手指快速移至被检者眼球稍前方——瞳孔缩小。
辐辏反射:距患者眼部1m手指逐渐移至被检者眼球稍前方——双眼内聚。
(2)眼球运动—眼外肌群的运动功能
体位:被检者坐位,头不动,注视被检者示指尖。方法:30~40厘米,“H”型。
口咽部、扁桃体
1.方法:坐位,头后仰,发“啊”音,在舌前2/3与后1/3交界下压观察。
2.观察内容:咽部粘膜有无充血、红肿、分泌物及扁桃体大小、有无红肿、分泌物等。
3.扁桃体肿大的分度:三度
颈部血管
颈静脉检查:平卧位不超过锁骨上缘至下颌角之间2/3。
坐位或半卧位明显充盈—右心衰、缩窄性心包炎、心包积液等。
颈动脉检查:先视诊,再触诊——于甲状软骨水平胸锁乳突肌内侧。
甲状腺
3个解剖标志:甲状软骨、胸骨上切迹、胸锁乳突肌
①甲状腺视诊:大小(分度)、形态、两侧是否对称,吞咽。
②甲状腺峡部触诊※:前面(拇指),后面(示指),吞咽再检。
③甲状腺侧叶触诊※:前面(拇指),后面(示中指),吞咽再检。
④甲状腺震颤:示指和中指轻轻感触。⑤甲状腺听诊:两侧对比。
甲状腺肿大分度:Ⅰ:不能看出但能触及。Ⅱ:能看到肿大并触及,但未超过胸锁乳突肌后缘。Ⅲ:超过胸锁乳突肌后缘者。
气管
气管移位临床意义:向健侧移位:积液、气胸、甲状腺肿大
向患侧移位:肺不张、胸膜粘连、慢性脓胸
胸壁、胸廓、胸围
胸壁、胸廓的视诊和呼吸运动检查。
①告知;②被:坐位或仰卧,充分暴露前胸部;考:前面或右侧;③视诊;④方法:先俯视再侧视;
a.胸壁视诊:皮疹、瘢痕、蜘蛛痣、静脉有无充盈、曲张;
b.胸廓视诊:主要观察胸廓形态——有无桶状胸、佝偻病胸、漏斗胸、鸡胸、脊柱畸形所致胸廓畸形等;
c.呼吸运动视诊:类型、频率、节律、呼吸幅度等;⑤协助穿衣,报告结果。
直接叩诊手法正确:检查者用手指掌侧或将手指并拢以指尖对胸膛进行叩击(2分)
叩诊顺序正确:前胸-侧胸-背部(3分)。自上而下,内外,左右对比(1分)
呼吸运动、频率(12~20)、节律(规整)
胸部触诊
胸廓扩张度
前:两拇指沿肋缘指向剑突。后:背部第10肋,拇指平行中线,皮肤向中线轻推深呼吸观察;先前侧,再后侧协助穿衣,报告结果(两侧胸廓呈对称性张缩)。
语音震颤(区别语音共振)
自上而下,从内向外,两手交叉比较。嘱被检者发“yi”长音。前三后四,后背避开肩胛骨
胸部触诊—胸膜摩擦感
方法:双手轻贴前下侧胸壁或腋中线5~6肋间;嘱深慢呼吸检查是否有皮革相互摩擦感觉。屏气重复检查——鉴别是否心包摩擦感。
胸部叩诊
叩诊方法:直接和间接
1)直接叩诊:用手指的掌面直接拍击检查部位,适于病变部位广泛者。
2)间接叩诊:a.以左手中指第二节作为叩诊板指,紧贴叩击部位表面;b.以右手中指指端为叩诊锤,垂直叩击左手中指第二指骨的前端或末梢指关节;c.以右腕和掌指关节活动为主;d.叩击后右手中指立即抬起,每个部位叩诊2-3次。
胸部对比叩诊:从第一肋间开始;顺序:从上到下,从前胸到侧胸,最后到背部。
前胸:沿锁中线和腋前线,避开心脏和肝脏。侧胸:上臂置于头部,沿腋中线和腋后线。背部:坐位交叉抱肘,肩胛间区:板指平行后。
肺界叩诊(6、8、10)
肺下界移动度(6~8cm)
1)肺上界:于斜方肌前缘中央部开始,向内、外叩,由清变浊做标记。同法测量对侧。(正常4~6厘米)。
技巧:找到中点后,向内叩一指半标记,再由中点向外叩一指半(两横指=3cm)。
2)肺下界:三条径线:锁骨中线、腋中线、肩胛下线(坐位)。
左锁骨中线不叩肺下界,正常值:6、8、10肋间。肺下界移动度检查——沿肩胛线叩诊。
方法:平静呼吸—中间点;再深吸气屏住呼吸—沿肩胛线向下叩出肺界(低点);恢复呼吸;最后深呼气屏住呼吸—再次沿肩胛线向下叩出肺下界(高点);
胸部听诊
胸部听诊一般原则
听诊器置于胸壁;肺尖开始,自上而下,左右对比,避开心脏;
分别听诊前胸部、侧胸部及背部,1~2周期。
前胸——锁中线和腋前线;侧胸——腋中线和腋后线;背部——肩胛上区、肩胛间区、肩胛下区。
报告听诊结果:呼吸音是否清晰,有无增强及减弱,有无异常呼吸音,有无啰音及胸膜摩擦音。
语音共振:原理同语音震颤
方法:自上而下,听诊被检者用一般声音强度重复发“yi”长音,由上而下,左右两侧对称部位对比听诊;
减弱见于:支气管阻塞、胸腔积液、胸膜增厚、胸壁水肿、肥胖、肺气肿。
胸膜摩擦音
方法;嘱被检者深呼吸,注意吸气相和呼气相有无胸膜摩擦的声音。嘱被检者屏气,听诊摩擦音是否消失;?听诊最佳条件:吸气末、呼气初。
常见于:纤维素性胸膜炎、肺梗死、胸膜肿瘤、尿毒症。
乳房检查
视诊
方法:观察两侧乳房是否对称,皮肤有无发红、溃疡,有无橘皮样改变,乳头位置、大小、对称性,乳头有无内陷及分泌物;
触诊
方法:先健侧后患侧,顺序:外上-外下-内下-内上-乳头,按顺序用指腹轻施压,旋转或来回滑动触诊;(有无红肿、触痛和包块,乳头有无硬结及溢液)
心脏视诊
侧视和俯视(先侧视后俯视—巧记:恻隐之心)
先侧视再俯视。侧视观察心前区有无隆起和凹陷;再俯视有无异常搏动以及心尖搏动位置和范围;(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左锁中线内0.5~1.0cm,搏动范围直径约2.0~2.5cm)。
心脏触诊
心包摩擦感
小鱼际贴于胸骨左缘4肋间。特征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双向的粗糙摩擦感
最佳体位
坐位、稍前倾、呼气末。屏气再诊。
心尖搏动、心前区搏动、震颤
a.心尖搏动:右手全手掌置于心前区——示、中指指腹触诊心尖搏动;b.心前区搏动和震颤:小鱼际,顺序:心尖部-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胸骨左缘3~4肋间;
心脏叩诊-检查形状及大小
原则:先左后右,先下后上,由外向内,逐肋叩诊,由清变浊标记。
左界叩诊:自心尖搏动外2~3厘米叩诊。
右界叩诊:先叩出肝上界,自肝上界上一肋开始叩诊。
测量并记住正常值。最后测量左锁中线距前正中线距离(8~10cm)。
方法:原则-先左后右,先下后上,由外向内,逐肋叩诊;
a.左侧-先从心尖搏动最强点外侧2~3cm处开始叩诊,由清变浊做出标记,其余各肋间从锁中线开始,逐肋向上叩诊,至第2肋间;b.右侧先叩出肝上界,再从肝上界的上一肋间(第4肋间)开始,由清变浊做出标记,向上叩至第2肋间。c.测量胸骨中线至各肋间标记点的距离,测量胸骨中线与左锁中线的距离。
技巧:左侧:2、4、6、8,右侧2、2、4(在左手中指尖量出2cm)
?左侧第一个标记在第5肋间锁中线内约1cm,然后依肋间内缩2.0cm。
?右侧第4肋间距胸骨右缘2.0cm,第2、3肋间即为胸骨右缘。
心脏听诊
顺序方法
a.心脏瓣膜听诊区听诊位置
心尖部-肺动脉瓣区-主动脉瓣区-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三尖瓣区;心尖区听诊不少于30秒(心律不齐听诊1分钟)
b.心包摩擦音听诊位置
胸骨左缘第4肋间
报告检查结果(心率,心律、心音有无异常,有无额外心音,有无心脏杂音及心包摩擦音),协助穿衣。
二尖瓣区:位于心尖搏动最强点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胸骨左缘第三肋间
三尖瓣区:胸骨左缘4~5肋间
外周血管
周围血管征
阳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双侧对比检查;
水冲脉
示、中、环三指触诊
毛细血管搏动征
考生拇指轻压被检者指甲末端
枪击音
模型体件放于肱动脉表面,可闻及与心跳一致,短促如射枪的声音
Duroziez双重杂音
股动脉,若闻及收缩期与舒张期双期吹风样杂音为阳性。
脊柱检查(一视、二划、三压、四叩、五活动)
脊柱弯曲度
视诊:侧面及后面看4个生理弯曲是否存在,有无脊柱侧弯,有无前凸或后凸畸形;触诊:划线。
脊柱活动度
★颈椎:前后均是35°~45°;左右侧弯45°;左右旋转60°~80°
★腰椎:前90°;后30°;左右侧弯20°~35°;左右旋转30°
脊柱压痛及叩击痛(直接和间接)
脊柱活动度:颈椎-固定双肩,腰椎-固定骨盆
四肢、关节检查(下肢膝关节的浮膑试验)
视诊:两侧肢体长短、粗细、形态是否对称,有无畸形、静脉曲张、肌萎缩等;
触诊:皮温是否正常,有无压痛、肿块,股与关节正常解剖标志是否改变,按压胫前皮肤,观察有无肿胀、凹陷;
运动功能检查:姿势、活动、步态以及活动时是否引起疼痛;
肢关节检查——膝关节检查
视诊:是否膝内外翻(看小腿)、局部有无肿胀及肌萎缩;触诊:按压膝关节观察有无压痛、肿胀、肿块、摩擦感;活动度检查:屈曲膝关节观察小腿后部与大腿后部能否相贴,关节能否伸直;浮髌实验阳性(>50ml)
肛门指诊
方法:被检者戴手套或指套,涂润滑油,嘱被检者深呼吸,示指轻轻按摩肛门外口后插入;报告结果:肛周或直肠周壁有无触痛、肿块和狭窄,手套或指套上有无分泌物或血迹,必要时送检。
神经反射
深反射:肱二头肌、跟腱、膝反射。
深反射——跟腱反射(卧位姿势和跪位姿势)中枢:骶髓1~2节
方法:仰卧-考生左手推压被检者足部,使其踝关节背屈成90°,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跟腱;双侧对比;①正常表现为-足向跖面屈曲;
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反射中枢—颈髓5~6节)
方法:考生左手托起被检者肘部并使被检者曲肘,前臂置于考生左前臂上,考生左手拇指置于被检者肱二头肌腱上,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考生拇指末端指节,引出前臂屈曲动作。两侧对比检查;
膝反射(反射中枢在腰髓2~4节),以坐位和卧位为例——须口述正常表现,报告检查结果
方法:a.坐位——考生左手置于被检者髌骨上方,右手持叩诊锤叩击髌骨下端的股四头肌腱;b.仰卧——考生左手置于被检者腘窝处,托起被检者膝关节,使之屈曲120°~135°,右手持叩诊锤叩击股四头肌腱。双侧对比;
协助穿衣,报告结果:膝反射正常表现为叩击股四头肌建时,使之收缩,小腿伸展动作;检查结果:双侧膝反射是否存在、对称,有无亢进、减弱或消失。
神经反射浅反射(腹壁反射)
腹壁反射中枢:上腹壁:T7~T8、中腹壁T9~T10、下腹壁T11~T12
方法:(先左后右,两侧对比)考生用钝性器具,分别沿左右肋缘下方(上腹壁反射)、左右脐水平(中腹壁反射)、左右腹股沟上方(下腹壁反射),由外向内,轻划皮肤;
协助穿衣,报告结果(两侧上、中、下腹壁反射是否存在、减弱或消失)。
病理反射Babinski征
方法:考生左手扶持被检者踝关节,右手持钝性器具沿足底外侧缘右后向前划至小趾跖趾关节处转向趾侧;阳性-拇指背伸,其余四指扇形张开。正常成人Babinski征阴性。
脑膜刺激征
颈强直
方法:考生左手置于被检者枕部,托扶并左右转动被检者头部,询问有无疼痛,了解有无颈部肌肉或锥体病变。考生右手轻按被检者胸前,左手托扶被检者枕部,做屈颈动作,重复1~2次,体会颈部有无抵抗及其程度。
Kernig征
顺序方法:考生左手固定一侧膝关节,右手托持于足根部,屈曲髋、膝关节使之均呈90°,然后右手抬高被检者小腿并使之伸膝(正常人可伸达135°),同法检查另一侧;
阳性表现为伸膝受阻,并伴有疼痛和下肢屈肌牵拉痉挛。
Brudzinski征
方法:考生右手轻按被检者胸前,左手托扶被检者枕部,做屈颈动作,观察被检者髋、膝关节有无屈曲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