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了解,2018年6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业务数据分析研判会商工作办法》印发后,每季度的业务数据分析研判会商会议成为最高检党组管理调度检察业务工作的重要平台。2019年10月,为深化司法公开、接受人民监督,最高检确立了在季度业务数据分析研判会商会议后,向社会公布主要办案数据并进行解读的常态化机制。
最高检案管办主任申国军告诉记者,四年来,每个季度末,案管办都会启动为期1个月的检察业务数据统计分析工作,并最终为检察业务出具“体检报告”。而向社会公布的主要办案数据及解读便是这份“体检报告”的精简版。
如何为检察业务出具“体检报告”?如何利用检察业务“体检报告”引导检察事业高质量发展?如何在检察业务“体检报告”中回应人民关切?日前,记者走进最高检案管办,揭秘检察业务数据季度分析背后的故事。
科学准确客观——检察业务“体检报告”的底色
翻看每季度的主要办案数据及解读不难发现,这份检察业务“体检报告”中最重要的三大要素就是指标、数据和分析。指标是否科学、数据是否准确、分析是否客观,直接关系到检察业务“体检报告”的质量。
2020年1月,为从质量、效率、效果上综合、科学考量司法办案成效,最高检印发《检察机关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确立了51组87项评价指标。2021年10月,最高检修订《检察机关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指标从原来87项精简为60项。
“除了结合案件质量主要评价指标对检察业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还会根据检察业务发展实际自定义指标。”最高检案管办检察官助理李如冰进一步解释,“例如,随着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得到广泛认同,受理提请批捕率等指标也被纳入检察业务数据分析之中。”
数据准确是检察业务数据分析的重要基础。最高检案管办检察官李翊向记者介绍,全国检察业务应用系统每天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办案人员在案卡填录过程中产生的。因此,数据准确是全体检察人员共同维护的结果。“最高检案管办也会尽心履行数据监管之责,通过出台案卡填录指引、定期开展业务数据督查等,引导办案人员落实案卡填录责任。”李翊说。
有了科学的指标、确保了数据的准确,如何让冰冷的数据客观讲述检察工作?
“坚持问题导向,在点出具体问题的同时,注重用典型案例辅助说明,以便为各业务条线提供明确指引。”最高检案管办检察官助理王冰洁补充说。
把脉问诊开方——案管人要当“全科医生”
最高检党组高度重视业务数据分析研判工作,强调“要加强业务数据分析研判,更好地服务大局、服务领导决策”。
为了“把脉问诊”检察业务,精准“开方”,钻研“四大检察”“十大业务”知识、做检察业务的“全科医生”,成为了每位案管人的必备功课。
“检察业务数据分析需围绕最高检的重大决策部署、各业务条线的重点工作展开。”李翊举例解释道,近年来,最高检结合我国20年来刑事犯罪结构性变化,持续推动落实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反映在检察业务数据分析上,就是刑事案件不捕率、不诉率、诉前羁押率、不捕不诉复议复核率等指标,动态展现出了由检察机关推动少捕慎诉慎押刑事司法政策落实落细,再到各司法机关合力推动落地见效的全过程。
检察业务数据分析虽由案管部门牵头,但需要各业务条线的共同协作。未检业务数据的一个变化可以看出这种协作的重要性。
记者采访了解到,像这样的良性互动在每季度的业务数据分析中经常发生。有时是一个办案指标的调整,有时是某个异常数据的反查,一来一往,如切如磋,“把脉问诊”随之走向精准,检察业务发展也获得了更科学的引导力。
政治与业务融合——追求三个效果有机统一
检察工作是政治性极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极强的政治工作。检察业务数据分析,不仅要深挖数据背后的办案质量、效果、效率问题,更要挖掘数据暗含的社会运行态势及社会治理情况。
记者了解到,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最高检案管办在当年第一季度、上半年的检察业务数据分析中着重呈现了办理妨害疫情防控犯罪案件的情况。从当时的数据来看,所涉罪名以诈骗罪和妨害公务罪为主;到了今年,第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检察业务数据分析均发现,走私、偷越国(边)境、妨害传染病防治类犯罪人数较多且上升较快。
对此,最高检案管办检察官助理刘鹏告诉记者,数据表明,涉疫类犯罪已发生深刻变化,案管办及时总结数据特点并对外发布,回应人民群众对涉疫犯罪治理的关心与期待。
(本报记者徐日丹?见习记者常璐倩)
最高人民检察院(100726)北京市东城区北河沿大街147号010-65209114(查号台)010-12309(检察服务热线)
为了获得更好的使用,建议使用谷歌浏览器(chrome)、360浏览器、IE11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