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个常用的心理学实验范式科研动态中心

1.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rapidserialvisualpresentationtask,RSVP)

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任务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视觉序列刺激,每个序列包括大约20个刺激(字母,词语,数字,图片等),呈现速率为每秒6-20个刺激。序列中通常包括两个靶刺激,其余的为分心刺激。

目前,认知加工的两阶段模型通常用来解释双任务中发生的注意瞬脱现象。该模型认为,对一个刺激的加工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行加工阶段,即序列中的所有分心物和靶子都得到最初的察觉和编码,为下一阶段的加工做准备;第二阶段是系列加工阶段,只有被要求识别的项目才能进入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加工过程中,T1,T2被精细加工,并且被转移巩固进入短时记忆中。

通过RSVP范式对注意和情绪的关系的研究中,情绪刺激主要有三种呈现方式。第一,当T1为情绪刺激时,通过考查T2注意瞬脱量的变化,探查对T1情绪刺激的注意偏向和资源动用机制。Arend和Botella(2002)发现,当T1是情绪词时(如“thief"),高特质焦虑组识别T2的注意瞬脱量小于低特质焦虑组。

第三,当分心刺激是情绪刺激时,通过比较对情绪性分心刺激序列和中性分心刺激序列中对T1,T2的识别正确率,探查情绪刺激对无意注意的捕获或分散机制。Peers和Lawrence(2009)研究了不同注意控制水平、焦虑水平对情绪信息分散注意的影响。

研究采用消极表情面孔(恐惧,恶心)和中性表情面孔的分心刺激,要求被试找出序列中特定的中性面孔靶子。结果发现,在不同情绪的分心刺激条件下,不同的SOA,以及不同的焦虑水平,注意控制水平较高的被试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均较高,而被试的焦虑水平与正确判断靶子的正确率没有显著关系。

2.视觉搜索范式(visualsearchtask)

在视觉搜索范式中,屏幕上呈现一个刺激矩阵(如3×3或5×4的视觉刺激矩阵)。要求被试从该矩阵中找出与其它刺激类别不同的靶子。Fox(2002)等人采用该范式,研究对情绪面孔的探查速度。结果发现,在中性面孔中搜索愤怒表情的面孔比在中性面孔中搜索高兴表情的面孔更快,即对负性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

大量研究均发现对负性情绪存在注意偏向(Cideretal.,2009;Ohmanetal.,2001;Rincketal.,2003)。Rinck等人(2005)采用该范式对蜘蛛恐俱者的注意偏向进行了研究。刺激为5X4的图片矩阵,矩阵类型包括: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蜘蛛图片,19张中性图片中呈现1张另一类的中性图片,19张蜘蛛图片中呈现1张中性图片。研究者发现,蜘蛛恐惧症者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1张蜘蛛图片显著快于从19张中性图片中找出另一张中性图片,即反映了对威胁刺激的迅速察觉。

3.空间线索化任务(spatialcueingtask)

空间线索化任务,又称为外部线索化范式(exogenouscueingparadigm)或线索一靶子范式(cue-targetparadigm),是基于Posner(1980)等人研究注意资源的空间分配特点的经典模式。在经典的空间线索化任务中,屏幕中央呈现注视点,同时左右视野分别呈现方框。

之后,一个方框呈现高亮,即对某一侧空间进行线索化。高亮消失后,在左右任一方框内随机呈现靶子。靶子出现在先前线索化的空间位置为有效线索(validcues),靶子出现在先前没有线索化的空间位置为无效线索(invalidcues)。通常情况下,为了保证被试最初将注意指向线索化的空间位置,有效线索trial与无效线索trial的比列为3:1。被试要求判断靶子出现的位置,或判断靶子是什么("E”或“F")“:”或“..”)。

首先,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情绪效价的有效线索和无效线索后的靶子反应时,考查注意偏向的不同成分。如果是注意警觉,则在有效位置上对情绪靶刺激的反应时小于对中性靶刺激的反应时;如果是注意解除困难,则在无效位置上对情绪靶刺激的反应时大于中性靶刺激的反应时。Fox等人(1993)发现,在线索有效条件下,无论是负性还是中性,被试能很快反应;而在线索无效条件下,焦虑组对负性刺激反应更慢,出现注意解除困难。

4.点探测范式(dotprobeparadigm)

该方法基于的假设是:对探测点位置或性质作出判断的反应时会随被试对其出现区域的注意而减少,即探测点出现在被试先前注意的区域时,反应时较短;反之,反应时较长(MacLeod,Mathews&Tata,1986)。Rieger等(1998)采用点探测法对饮食失调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患者将注意指向“肥胖”等消极体形词,回避“苗条”等积极体形词(Rieger,Schotte&Touyz,1998)。

Johansson等人(2004)也发现,负面身体自我者和饮食失调患者对身体信息存在注意偏向。Shafran等人(2007)的研究也发现,饮食障碍患者对食物词与体重词存在显著注意偏向,但对体型词语却没有发现显著注意偏向。

第三,经典的点探测范式是将一致trial(探测点出现在情绪刺激位置)的反应时与不一致trial(探测点出现在中性刺激位置)的反应时相比较,如果一致trial反应时小于不一致trial,则表示对情绪刺激存在注意警觉或注意定向,如果一致trial反应时大于不一致trial,则表示对情绪刺激存在注意回避。

然而,根据Posner,Inhoff,Friedrich和Cohen(1987)提出的空间注意的三个成分:注意从当前位置脱离,注意向新的位置移动以及注意卷入新位置的刺激,经典的点探测范式不能区分注意警觉和注意脱离困难。

Koster等人(2004)在经典的点探测范式中加入了中性一中性刺激对,分别将一致trial和不一致trial与中性一中性刺激对的反应时相比较。如果一致trial反应时小于中性一中性trial,则表示注意警觉;如果一致trial反应时大于中性一中性trial,则表示注意回避;如果不一致trial小于中性一中性trial,则表示脱离易化;如果不一致trial大于中性一中性trial,则表示脱离困难。

5.刺激反应一致性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刺激反应一致性(stimulus-responsecompatibility,SRC)理论及其冲突效应实验

Stroop、Simon、Flanker、反眼跳任务(anti-saccadetask)等是研究冲突效应的几种经典的实验范式。SRC(stimulus-responsecompatibility)任务也是研究冲突效应的一种实验范式。

经典的SRC任务中,当靶刺激的特征(如位置在左或左朝向的箭头)与所要求的反应(如右手)不匹配时,其反应时一般要长于刺激特征(如位置在左或左朝向的箭头)与反应(如左手)匹配时,反应的错误率也更高。这种不一致和一致两种条件下反应时或错误率上的差异即为冲突效应,也称之为“刺激一反应一致(stimulus-responsecompatibility)效应”。

对经典的刺激、反应一致性效应的一般解释是,刺激的空间位置虽然与任务无关,但自动激活了与空间相对应的反应编码,所以当刺激的位置(如左边)与反应(如左手按键)相匹配时,这种自动激活会促进被试的反应。相反,当刺激的位置(如左边)与反应(如右手按键)不匹配时,被试在做出正确的反应之前须抑制这种自动加工过程,从而造成反应时的延长。

许多研究一致表明,老年人在执行冲突任务时,反应时更长,错误率更多。Zacks等人(Butle和Zacks,2006)运用反眼跳任务考察老年人完成反向眼跳任务时的表现,结果显示需要抑制优势反应时,老年人注视突现刺激的相反方向更困难,即犯了更多方向错误,且平均正确眼跳反应时显著长于年轻人。

Angela等人(Angela,LarryEsther,2006)运用Srtoop测验考察了272名17—94岁健康被试的反应抑制能力,结果显示Stroop效应干扰分数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这不仅反映出老年被试一般认知能力的减慢,更反映出老年被试反应抑制能力的衰退。

当前关于反应抑制的研究多集中在ADHD儿童、强迫症患者等非正常个体身上。关于老年人反应抑制能力发展特点的研究相对较少

6.定向遗忘的研究范式

定向遗忘(directedforgetting)是过去四十多年记忆研究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发现。它主要遵循代价——收益(costbenefit)原则,向被试呈现一定的材料,其中一些材料必须记住(to-be-remembered,简称TBR),一些材料必须遗忘(to—be-forgotten,简称TBF),如果记住项目的成绩明显优于遗忘项目的成绩,那么定向遗忘效应便产生了(Muter,1965;Bjork:Laberge,Legrand,1968)。

7.竞争反应时任务范式(CRT,competitivereactiontimetask)

竞争反应时任务范式(CRT,competitivereactiontimetask)

背景:基于Taylor的竞争反应时任务

适用领域:测量竞争反应时,也可用来测量攻击性行为。

范式操作步骤

实验材料:需采用E-prime程序对实验进行控制

流程:实验中采用声音作为对被试的反馈,在声音的选择上,由于人耳日常接触的声音强度大约为80到90db,100db会使人感到轻微的耳痛和头痛,为了不引起被试强烈的疼痛感和生理反应,将最大强度控制在110db,因此实验中使用的声音刺激由弱到强分别为0、90、100和110db四个等级。实验过程中要求被试始终带着耳机,实验前准备好同样型号的耳机,音量事先调试好,且对所有被试在实验的全过程保持恒定。

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告之被试在此实验中和另一名被试(虚拟被试)进行反应时快慢的比赛,反应慢的一方将会收到声音形式的惩罚。实验被试并未和任何人比赛,输赢由实验程序随机呈现,规则如下:若500ms内被试未作反应,随机给出四个等级的声音惩罚,若500ms内做出反应,随机给出输赢。该部分的目的是让被试熟悉实验操作,感受四种不同强度的声音,因此设计了4个假随机,保证每个被试都能听到4种不同强度的声音。

第二部分:告之被试在这个环节继续和刚才的被试比赛,如果赢了,可以从四种等级的声音中选择一个去惩罚对手,如果输了,对手也可以有同样的选择。若判定被试获胜,屏幕上呈现选项1到4,分别对应惩罚声音80、90、100和110db,由被试按相应的数字键做选择;若判定被试输了,呈现等待屏,程序随机给出惩罚声音,输赢的判定同样遵循第一部分的500ms原则。

统计方法:只记录第二部分被试的反应时和给出惩罚强度的选择结果。500ms内未作反应视为反应错误,剔除部分正确率80%以下的被试。分别对反应时数据和惩罚强度数据进行两因素的多元方差分析。惩罚强度反映被试的攻击性行为倾向。惩罚强度越高,表明被试选择的惩罚强度越高,表现出的攻击性更强。

8.自我延迟满足实验方法

自我延迟满足(self-imposeddelayofgratification),是个体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主动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过程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正式实验时,主试给被试拿来一辆玩具大救火车和一辆玩具小卡车,在地上演示玩法,之后将玩具放在桌子上,询问被试喜欢哪辆车,被试选择大救火车,主试便说“一会儿我必须到隔壁房间工作,等我工作完自己从房间里出来后你就可以玩这辆大救火车。如果你不想等,你可在任何时候按铃把我叫出来,如果你按铃把我叫出来,你就只能玩这辆小卡车。我不在时你不能玩车,如果你玩了,我回来后你也不能玩这辆大救火车。”

指导语重复两遍。为确定幼儿是否理解等待与奖励物的因果关系,要向幼儿提出以下3个问题:Ⅰ.“等我工作完自己从房间里出来,你可以玩哪辆车”Ⅱ.“如果你不想等了,该怎么办”Ⅲ.“你按铃把我从房间里叫出来,可以玩哪辆车”幼儿正确回答后,主试说“我走了”,到隔壁房间去,开始计时。幼儿参加实验时,家长只是坐在一个角落里填写问卷。用隐蔽的录像设备摄录实验全过程。

9.Stroop太阳-月亮测验(Sun-MoonStroop)

这是测验儿童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成份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Stroop太阳-月亮测验(Sun-MoonStroop)

Stroop太阳-月亮测验是继Gerstadt的Stroop白天-黑夜测验以后的一个非阅读性测验方法,与传统的Stroop非常接近。它由两张刺激纸组成,由随意排列的彩色的太阳和月亮组成。

10.Stroop水果测验(FruitStroop)

这是测验儿童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成份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Stroop水果测验(FruitStroop)

Stroop水果测验是另外一个非阅读Stroop测验。它是由Santostefano于1988改良于认知控制成套测验(CognitiveControlBattery)的水果注意涣散分测验(FruitDistractionTask)。

该测验包含4页纸。

第三页上印刷的是水果,位置分布同第二页,只是没有颜色。让儿童以最快的速度说出水果或蔬菜应该是什么颜色。

第四页还是水果,顺序与第二、第三页相同,只是它们的颜色不对(绿色的香蕉,红色的莴苣,黄色的葡萄,兰色的苹果),让儿童以最快的速度说出它们应该是什么颜色。该测验方法是计算正确数,不计算错误数,它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敏感度更高。

11.Stroop白天-黑夜测验(Day-NightStroop)

这是测验儿童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成份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Stroop白天-黑夜测验(Day-NightStroop)

Day-NightStroop测验(Gerstadt,1993)包括两种卡片:

(1)一种卡片印有鲜亮的红色太阳,展示给受试时让他(她)说“夜晚”;(2)一种卡片上印有月亮和星星的黑夜,展示给受试时让他(她)说“白天”。这种Day-NightStroop测验不象成人Stroop测验只能测验成人的记忆功能,而它既可以测验记忆功能,又可以测验对语言反应的惯性的抑制功能。

12.Stroop色-词关联测验(StroopColor-WordAssociationTest)

这是测验执行功能中的抑制成份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Stroop色-词关联测验(StroopColor-WordAssociationTest)。

Stroop色-词关联测验(Stroop,1935)包括三种测验,每一种测验都是一张卡片,上面有5栏每栏20个条目的字(100个字)组成。

13.“冷”执行功能实验-----卡片排列任务(DCCS)

1材料

使用两套卡片,每套含两张靶子卡片(一辆大的蓝色汽车和一辆小的黄色汽车;一个绿色苹果和一串红色的葡萄),靶子卡片贴在盒子上;每套卡片包括24张测验卡片(6张大的蓝色汽车,6张小的蓝色汽车,6张大的黄色汽车。6张小的黄色汽车;6张绿色的苹果,6张红色的苹果,6张红色的葡萄,6张绿色的葡萄)

2程序

2.1颜色——大小任务

后转换阶段:当儿童把10张卡片排好后,主试说:“好,现在我们要玩一个新游戏了,那是一个大小游戏。我们把所有的大汽车都放在这个盒子里面(贴有大的蓝色汽车的盒子),把所有的小汽车都放在那个盒子里面(贴有小的黄色汽车的盒子).”

同样,主试给被试示范第一第二张卡片(一张大汽车,一张小汽车),再把这两张卡片放回测验卡片中,由被试自行排列所有24张卡片。被试自己一张张地排列,在排列的过程中,主试并不告诉被试是否排的正确,一旦被试排错了,主试就会重复一下排列规则。

记分:在后转换任务中,每排对一张卡片得1分,得分范围是0-24分

2.2颜色——外形任务

颜色—外形任务的实验的任务与颜色—大小任务完全一致,只是在前转换阶段以颜色(红,绿)为转换维度,在後转换任务中,每排对一张卡片得1分,得分范围是0-24分两项任务的顺序在被试间做平衡,两个转换阶段亦在被试之间做平衡(一半被试先按颜色排列,一半被试后按颜色排列)。

14.“热”执行功能试验——儿童赌博任务(IowaGamblingTask)

两副卡片(20cm×30cm)构成的纸牌,每副53张。一副纸牌的背面是黑白相间的垂直条纹,正面总是有1张笑脸,偶尔加上1张哭脸。另一副纸牌的背面是白底黑点,正面总是有2张笑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4、5、6张不等)哭脸。所有牌正面的上半部份都是白底,有黑色笑脸;下半部份都是黑底,可能有白色哭脸。每张牌上笑脸的数量代表赢得的糖果数,哭脸的数量代表输掉的糖数。

两副牌中每张牌能赢得的糖果数是恒定的,但损失的数量却是不定的。从多次试验来看,垂直条纹的纸牌是有利的,而圆点花纹的则不利。始终选取有利纸牌可净赚许多奖品,相反,始终选取不利纸牌就导致净损失。测试期间,每张牌正面的下半部份都盖了一张泡沫纸,主试要展示损失状况(即哭脸)时就将这张纸揭开。

此特点是要清晰地呈现每张牌的信息,并迫使儿童首先注意到奖励信息。奖品是上好佳水果糖。当儿童赢糖时,主试就从一个盒子中取出糖,放进一个玻璃瓶中。当儿童输糖时,主试就将糖从该玻璃瓶中取出,再放回盒子里。

实验包括6个演示试验(每副牌选3次)和50个测试试验。

每个儿童由一个女主试个别施测,每段测试持续大约25分钟。被试适应环境和主试后,让其坐到一张小桌前。接着,主试把两副纸牌正面朝下放到儿童面前(哪副放左、那副放右随机决定),两副牌相距约20cm,中间放上前面提到的玻璃瓶。主试坐在被试对面,将糖果盒放在自己面前。

主试先给儿童吃一颗糖,激发其参与实验,然后再介绍此任务。“小朋友,我们来玩一个游戏。你可能在游戏里赢糖,我把你赢得的糖放在这个玻璃瓶里。我将会给你10颗糖来玩这个游戏。现在,我来告诉你怎么玩这个游戏,还告诉你怎么才能赢得更多的糖。”接着,主试就数10颗糖放进玻璃瓶里。

之后,主试演示此任务的做法:主试先从垂直条纹的牌中连续选3张,再从圆点花纹的牌中连续选择3张。每选一张牌,主试就向儿童解释,如说:“看,这里有2张笑脸,代表你赢得了2颗糖。”说完,主试就从奖品盒中取出2颗糖,放在2张笑脸上面,说明脸的数量与糖果的数量是一一对应的,随后把糖放到玻璃瓶里。

接着,主试继续检查损失情况。她指向盖着牌下半部份的那张泡沫纸说:“好了,现在我们把这个揭开看看。噢,看,有5张哭脸,这就是说,你输了5颗糖,所以,我们不得不拿回5颗糖。”说完,主试从玻璃瓶里取出5颗糖,放在5张哭脸上面,随后再放回到糖盒中。

6次演示试验完成后,主试说:“我们不喜欢哭脸,对吗因为它让我们损失了糖。但我们喜欢笑脸,对不对因为它让我们赢了糖!”所有的演示试验都必须重复这段程序。这样,尽管儿童没被告知一副牌比另一副牌有利,但这种做法促使了他或她从每副牌中获取样本,而且输赢可能性的固定顺序确保了他或她获得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样本。

6个演示试验完成后,主试说:“好了,我们开始玩游戏吧。每次你都可以选择你想选的那张牌。你可以从圆点花纹的那副牌里选,也可以从垂直条纹的那副牌里选,也可以两副牌交替选。但你每次只能选一张牌,想选多少次就选多少次,直到我叫你停止,那时游戏就结束了。记住,你要尽量多赢些糖!看看我们能不能赢很多糖把这个玻璃瓶装满!游戏结束时,玻璃瓶里的糖就归你,可以吃,也可以带回家。准备好了吗你首先想选哪张牌”

测试试验和演示试验的操作完全一样。每翻一张牌,主试就宣布一次赢得的糖果数,并将那些糖果放在笑脸上,然后再将它们放进玻璃瓶中。接着,将泡沫纸揭开,宣布损失的糖果数,并从玻璃瓶中拿走相应数量的糖果放在哭脸上,然后再将它们放回糖盒中。

在最后一次测试试验(第50次试验)结束之前,被试一颗糖也不能吃。主试不告诉儿童要进行多少次测试试验。如果儿童的选择中不利纸牌占优势,那么可能出现损失过多导致没有糖果来赔偿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主试告知儿童;“你的糖输完了,我只好再给你几颗重新来过。”

15.反向择物(ObjectReversa1)实验范式

相对于儿童博弈任务来说,反向择物任务是研究热执行功能的一种较为简单的方法,它以Overman等人的研究为基础。每次试验,研究者都向儿童呈现同样两个事物(如事物A或B),并且当儿童选择其中一个事物(如A)时,总是给予儿童奖励。

经过一定次数的试验后,研究者又改为当儿童选择另一事物B时给予奖励,即奖励的可能性发生了反向转变。可见,此研究首要的因变量就是儿童要了解到这种转变所需的试验次数。反向择物法测量的是对刺激的强化值(reinforcementvalue)进行灵活表征的能力,为研究人的消退行为(extinction)提供证据。这种研究方法常用于年龄较小的学前儿童,但也可用于婴儿和学龄儿童。

16.儿童博弈任务(Children’SGamblingTask)实验范式

Kerr和Zelazot简化了Bechara等人研究中的爱荷华博弈任务(IowaGamblingTask),从而设计了儿童博弈任务来测量热执行功能,它是热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中较复杂的一种。

此任务运用了两副纸牌,一副纸牌的正面是竖条花纹,另一副的正面是圆点花纹。将两副纸牌翻过来都能看见它们的反面有开心的脸和悲哀的脸。但不同的是,正面是竖条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1张开心的脸,偶尔加上1张悲哀的脸;而正面是圆点花纹的纸牌的反面总是有2张开心的脸,但有时会出现好几张(如4、5、6张不等)悲哀的脸。

开心的脸代表赢得糖果,其数量也代表赢得糖果的数量;悲哀的脸代表输掉糖果,其数量也同样代表输掉糖果的数量。每次试验只能选取一张纸牌。显然,选竖条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少,只有1颗,但平均起来,输的糖果也更少;相反,选圆点花纹的纸牌虽然每次赢的糖果更多,有2颗,但平均损失却大得多,一旦输,就会输掉4颗、5颗或是6颗。因此,从长远来看,选竖条花纹的纸牌有利,反之,则不利。实验中,研究者告诉儿童“游戏”结束时要赢得尽量多的糖果(比如50次选牌后,这点儿童事先不知)。

开始的25次选择可以看作儿童对两种纸牌的尝试;后面的25次试验将被作为对情感决策的诊断。此实验的关键因变量为儿童在第26~50次试验中做出不利选择的比例。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儿童情感决策的诊断,通过这种诊断可以推断出儿童的“热”执行功能发展与年龄有关的规律。它还考察儿童控制受即时愿望支配的动作的能力和预测他们的动作将会产生的后果的能力。它常用于学前儿童,但对学龄儿童也适用。

17.延迟满足任务(DelayofGratification)

研究要测量的是儿童做出延迟选择的次数,并就此来考察儿童是否能够抑制即时的愿望去满足长远的愿望,即能否有着眼于将来。使用这种方法的早期研究通常未在学前期发现年龄差异,但在学龄期发现了年龄差异。

18.窗口任务(Windows-Task)

相反,如果儿童让主试察看放有“诱饵”的盒子,儿童就得不到该盒子里的东西。这个实验的关键因变量是儿童指导主试察看放有“诱饵”的盒子(因而没能得到“诱饵”)的试验的次数,如果儿童能够学会“欺骗”主试,总是指示主试去空盒子里找东西,那就表明儿童能够主动运用欺骗的策略来获得奖励。

其基本假设是儿童具有获得“诱饵”物品的需要,这种需要将推动儿童的认知活动;其要求儿童形成的规则是:如果我要得到奖品,就必须给主试说空盒子里有东西。这种任务主要用于研究3-6岁儿童的心理理论问题。

19.图片工作记忆任务——自定顺序指示(Self-OrderedPointing,简称SOP或SOPT)任务

SOP也被认为是研究冷执行功能的典范之一。最初,研究者用这种方法来研究额叶的功能及其损伤的后果。Arc~bald和Kems把它纳入了研究执行功能的重要方法中。在适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研究者向儿童呈现一本图册。

首先,儿童看到图册的一页上有2张图片并任意选择其中一张。接着,研究者翻到下一页,呈现给儿童与前面看到的完全一样但位置安排却不同的2张图片,这时,要求儿童指出刚才没有选过的那张图片。然后,研究者向儿童呈现新的一页,这一页在原有2张图片的基础上增加一张新图片,且原有的2张图片的位置与前一页的安排又不相同,要求儿童指出哪张图片是没有选过的,以此类推。如果儿童没能正确地从一组图片中找出自己没有选过的一张,研究者就向其呈现重新安排过位置的同样一组图片;如果儿童在两次重新安排图片位置之后还是没能正确指出,那么此任务结束。

此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图片记忆广度的测量,以此揭示出工作记忆在整个儿童时期内存在的与年龄有关的规律性的增长。完成这种任务需要将记忆中的图片和现实知觉的图片相比较并做出决策,当图片的数量超出儿童的记忆广度时,儿童将不能在头脑中实现这种比较,因而,表现为行动上的失败,即不能利用思维活动正确地支配外部行为。这种研究方法通常用于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

20.河内塔和伦敦塔(Tower-of-Hanoi或TowerofLondon)实验范式

河内塔以流行于19世纪的一道难题为基础。此任务中有一个特殊装置,装置有3个相同大小的底座,n个盘子从大到小、由下直上放置在其中一个底座上,要求儿童必须遵守特定的规则(如每次只能移动一个盘子且移动过程中3个座上都始终保持大盘在下、小盘在上)将n个盘子从起始座借助中间座移到目标座。

任务难度随问题解决所需移动盘子的次数而变化。而问题解决所需移动盘子的次数正是此研究的关键因变量。另外,河内塔任务中使用的盘子可以更换,Klahr和Robinson(1981)就用铁罐代替了最初的河内塔任务中的盘子。

在河内塔的基础上,Shallice设计了伦敦塔任务。此任务将河内塔任务中的盘子换成了彩球,要求儿童描述他们要怎样改变彩球的最初排列才能将它们按要求移到目标座上。河内塔任务和伦敦塔任务都曾应用于学前儿童和学龄儿童。但近来,更多的研究采用了伦敦塔(如Luciana和Nelson,他们用此方法来研究额叶受损儿童的认知缺陷。

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需要被试利用被告知的特定规则,按照一定的计划,有步骤地解决问题。因此,一方面,规则运用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另一方面,根据规则去制定行动计划则显得更加重要,最后,利用规则、按照计划去具体执行也同样重要。

显然,这里所研究的执行功能比前面的搜寻任务、优势规则抑制任务、灵活反应任务等所研究的执行功能更加高级,除了研究规则运用以外,还要求更高级的利用规则制定计划以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同时,工作记忆依然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1.昼与夜Stroop(Day-NightStroop)

这两种任务一方面具有共同的实质:都要求儿童抑制字面意义和视觉冲突的矛盾,另一方面又不完全一致,后者同时还是一个规则运用任务,即“如果你看见月亮和星星,那么你说白天;如果你看见太阳,那么你说夜晚”,因此,工作记忆在这种任务中也是不可缺少的;而Stroop任务则几乎没有规则运用的含义,工作记忆在其中并不重要

22.停止信号任务(Stop—SignalTask)

这个研究中的因变量包括选择反应时,而这种选择反应时任务在本质上是一种测量规则使用能力的任务,即:如果出现x,则按x键;如果出现0,则按0键,如果出现停止信号,则不按任何键。因此这种任务所要求的也是一种利用给定规则控制行为的能力,同时还测量对已形成的“按键反应倾向”进行抑制的能力,当然,因为儿童必须记住规则才能灵活地反应,因而工作记忆的作用也不可缺少。

在优势规则抑制任务中,有些任务要求儿童自己归纳出规则(发现规则,如WCST和FIST),有些任务是将规则指直接告知儿童(运用规则,如DCCS),但其共同实质是要求儿童不仅仅能够运用规则实现分类任务,而且更进一步要求儿童在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实现规则间的灵活转换,而实现规则灵活转换的关键则是要儿童抑制先前的优势规则的影响而发现或利用新规则。利用前面提到的斜面滚球任务,适当修改实验程序也能够检测这种要求规则灵活转换的能力。

23.手部游戏(Handgame)

手部游戏源于Luria的研究。儿童首先模仿主试的几个手部动作。然后,儿童必须做出与主试相反的手部动作。例如,当主试伸出一根手指时,儿童就伸出拳头;而当主试伸出拳头时,儿童就伸出一根手指。此实验的因变量是儿童在做出与主试相反的手部动作时所犯错误的次数。这种研究方法类似于民间的一种“拍手一踏步游戏”:如果游戏的一方拍两次手,则要求游戏的另一方踏步,如果拍一次手,则要求停止踏步。这种任务要求运用的规则是:“如果我出拳头,你就出手指头;如果我出手指头,你就出拳头”。

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到底是先出手指头或者是先出拳头,可以是随机的,且以后继续出什么也可以是随机的,因此,在规则之间进行灵活转换的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同时,要求儿童在工作记忆中记住这一对规则,并且,由于先让儿童模仿了主试的手部动作,容易使儿童形成继续模仿主试动作的倾向性,因此,要正确进行反应,还需要抑制模仿主试动作的倾向性,否则,将犯一种模仿性的“持续性错误”。因此,在这种任务中,规则运用、工作记忆、规则的灵活转换以及抑制控制都是重要的。

24.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isconsinCardSortingTest,简称WCST)

Grant和Berg编制了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当时的目的是为了评定正常成人的抽象思维及其灵活的转换,它是关于抽象和灵活思维的一个经典神经心理测验。发展心理学用WCST来研究儿童的认知灵活性,成了研究冷执行功能的一个典范。测验中,研究者先向儿童呈现多种维度的刺激卡片,接着向儿童呈现与不同刺激卡片在不同维度上相匹配的独立的卡片。

儿童必须发现规则并用该规则来分选卡片。每选一张卡片,不管对错,研究者都给予儿童反馈。在连续的正确选择达到一定次数后,研究者改变目标维度,这时,儿童必须找出新的分类规则。

此研究的关键因变量是:第一,儿童对刺激卡片和目标卡片的相似性抽取能力;第二,目标卡片的维度改变后,儿童抑制先前规则以发现新规则的能力。

通常,在这类研究中,同样发现了儿童不能灵活转换的持续性错误,而不能灵活转换的原因通常被认为是维度改变前所形成的规则成为抑制新规则的优势规则,同时,这种任务要求儿童在发现规则是要不断猜测主试心目中的目标维度,因此,工作记忆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一种比规则运用更复杂的假设检验也起到重要的作用。WCST通常用于6岁及其以上年龄的儿童。

25.灵活选择任务(FlexibleItemSelectionTask,简称FIST)

FIST是一项归纳性任务。在Feldman和Drasgow视觉.言语测验(visua1.verbaltest)的基础上,Jacques和Zelazo改编出了这种方法(FIST)来研究学前儿童的冷执行功能。它和WCST一样,也考察儿童的抽象和灵活思维,但它比WCST任务更简单,它对工作记忆的要求更低,对被试利用反馈的能力的要求也更低,因此结果的分析也更容易。

儿童第二次选择正确的次数就是主要的因变量,这种研究方法就在此基础上测量儿童灵活运用规则、在不同维度间灵活转变的能力,即认知灵活性。在这种任务中,儿童常常在依据一种标准对刺激卡片进行归纳以后,往往难以发现另一个归纳维度,因而同样表现出所谓的“持续性错误”,所以,首先形成的归纳维度所构成的规则就成了所谓的“优势规则”,必须抑制这种优势规则才能进行新的归纳。它通常用于3—5岁的儿童,但也有更加复杂的版本可用于年龄更大的儿童。

26.维度变化卡片分类任务(DimensionalChangeCardSorting,简称DCCS)

DCCS是一种典型的冷执行功能的研究方法。Frye等人使用了标准的DCCS任务来研究35岁儿童的冷执行功能。此任务中,研究者首先向儿童呈现有着不同颜色和不同形状的图案(如一辆红色的车和一朵蓝色的花)的目标卡片,接着呈现给儿童一系列测试卡片(如几辆蓝色的车和几朵红色的花)并要求儿童在一种维度上(如颜色)进行分类;经过几次(如8次)实验后,又让他们在另一维度上(如形状)再进行相等次数的分类。

其关键因变量为维度变化后儿童是否能正确分类,从而检验儿童运用合取规则的能力,即能否在两套不相容的规则之间进行灵活的转换。研究者发现某些年龄段的儿童不能在几对规则之间转换,尽管在每次试验时告诉他们要转换规则并告知新规则,他们还是在规则变换后的实验中系统性地固着在转换前的规则上,即存在所谓的优势规则,必须抑制优势规则才能实现灵活转换。

27.潜变量分析(latentvariableanalysis)

近年来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潜变量分析。传统研究方法认为一个执行测验的成绩就能够代表一种执行功能,而潜变量分析采用多个执行测验对同一执行功能进行测量,并从中提取它们的共性,形成该执行功能的潜变量。

对测量同一执行功能的多个任务应涉及不同的实验刺激和实验程序,以避免在潜变量提取后的执行结构中仍含有非执行的成分。潜变量提取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诸如纯度,结构有效性等问题,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各执行功能间,以及执行功能与其他一些认知结构间的关系。

28.n-back范式

n-back范式要求被试者将刚刚出现过的刺激与前面第n个刺激相比较,通过控制当前刺激与目标刺激间隔的刺激个数来操纵负荷。当n=1时,要求被试者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相邻的前一个刺激;当n=2时,则比较当前刺激和与它前面隔一个位置上的刺激;当n=3时,要求比较的是当前刺激和它前面隔两个位置上的刺激,依此类推获得不同程度的任务难度。任务类型包括字母匹配任务,位置匹配任务和图形匹配任务三类。

在位置匹配任务中,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呈现的位置是否相同,而不管两者是否为同一个字母或图形;在字母或图形匹配任务中,则要求被试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为同一字母或图形,而不管他们的呈现位置如何。

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任务设计成在工作记忆上施加一连续的,参数可变的负荷,而其他任务需要保持恒定。Harvey等(2004)用n-back范式评估年轻抑郁症住院病人的刷新加工,抑郁病人在n-back任务中显示了较差的操作。他们的结果说明:排除包括2-back和3-back条件的复杂信息管理,1-back条件是一个更纯的刷新加工测量方法。

n-back任务也被广泛用于工作记忆的神经成像研究中。神经成像研究应用n-back任务有如下几个理由(Braveretal.,1997;Cohenetal.,1997;Jonidesetal.,1997):首先,比较神经成像研究早期应用的任务,n-back任务是一个更有代表性的工作记忆任务,包括维持少量信息,要求n-back任务操作工作记忆信息。

29.活动记忆范式

这种范式要求被试听或看一系列未知长度的项目串,被试者在系列回忆时,有两种回忆方式,一是回忆出尽可能多的项目,二是只回忆最近呈现的几个项目。包括两项难度不同的分任务。在较易任务中,由计算机在屏幕中央以每1.75秒呈现一个数字的速度,随机呈现一系列的数字,要求被试者随时大声报告数列的最后3位。

如呈现数字7,6,2,1,4,被试者就应该依次报告:7,6,762,621,214。最终答案为214,完全正确得1分,中途任何一次漏报或误报都不能得分。数列有4~9位6种长度,在每一数列中没有相同的数字出现。在实验中数列长度随机安排,被试者不知道数列何时呈现完毕。练习8次,正式测验24次(每种长度各4次)。较难任务程序与较易任务基本相同,只是数字呈现的速度改为每0.75秒一个。

在活动记忆任务中,被试者要保持一个激活的项目串,在该项目序列的长度大于需要反应的项目序列长度时,每呈现一个新的项目,被试者要消除掉记忆中位于项目序列位置最前面的那个项目,并把新呈现的项目加到末端。

在Morris等的动态记忆任务中,先在计算机屏幕中央以一秒一个的速度呈现一串辅音,要求被试者随时记住该串辅音的最后几个(如4和6个),直到呈现完毕。由于被试者不知道该串辅音何时呈现完毕,因而辅音串越长,需要刷新的次数就越多,难度也就越大。Kiss等人利用活动记忆范式研究执行功能的脑定位,该实验利用ERP的方法对相应脑区的活动进行考察,发现对数字的控制与存储是相分离的。

30.Oddball实验范式

31.Stroop任务是研究反应冲突的一项常用范式.

32.GoNoGo任务是研究反应停止能力的一种常用范式.

此任务通常是随机交替呈现两个不同的字母或图案,要求被试对其中的某个刺激作反应(所谓的Go反应),而对另一个刺激不反应(所谓的NoGo反应)。对NoGo刺激的错误反应通常被认为是反应停止困难的一项指标。

33.无意识知觉研究中的三种范式

1.Stroop效应

2.错误再认

3.EXCLUSION测验

(1)Stroop效应

(2)意识知觉条件下的Stroop效应反转

(3)无意识知觉条件下的典型Stroop效应

Merikle和Joordensd研究

所谓错误再认是指,在进行再认测验的时候,那些实际没有学过的项目被给出“学过”的反应。

方法:通过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导致错误再认率的变化。

研究实例

Jacoby和Whitehouse(1989)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Merikle(1997)的实验(操纵背景刺激的特性和注意的方向)

Exclusion测验的方法最早是由Jacoby(1991)提出的,他在其过程分离程序中,将Exclusion测验和Inclusion测验相结合,对意识影响和无意识影响的绝对量加以分离和计算。

EXCLUSION测验基本实验模式

每轮实验首先呈现一个5个字母的单词(如,spice),然后加以掩蔽,紧接着呈现这个单词的头3个字母的词干(如,spi__),让被试用除了刚才呈现过的单词(又称“靶词”)之外的任意词进行补笔。

Debner和Jacoby(1994)的实验结果

当靶词呈现500ms(实验一)的时候,被试能够按照指导语的要求在补笔中将靶词排除掉,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低于基线值;而当靶词呈现50ms时,被试较难遵从指导语的要求,他们在补笔中用了很多靶词、尽管指导语强调不要用靶词。实验结果表现为用靶字补笔的比率高于基线值。

Merikle(1995)的研究

三种实验范式的讨论

通过Stroop效应、错误再认和排除测验3种实验范式得到的实验结果非常一致,Merikle和Joordens得出结论:刺激特性的改变和注意水平的改变影响的是同样的内部过程,即激活(activation)和知觉。

意识知觉vs无意识知觉和注意知觉vs无注意知觉其实是描述了同一个内部过程的分离。

几个重要观点

注意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连续变化的;

知觉是一个多水平、连续的过程;

意识也可能是一个多水平的连续变化体;

刺激特性(知觉特性)、注意、意识这3个概念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34.质的差异的研究范式

主要考察意识知觉和无意识知觉存在怎样的差异

实验例证

Murphy和Zajonc1993年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无意识知觉到的刺激比有意识知觉到的刺激对情绪反应的影响可能更大。

Groeger(1984,1988)提出了字词的不同编码依赖于对它们的知觉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的。

MarceI(1980)假定背景对于知觉的影响仅限于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意识研究评价

过去研究无意识知觉总是试图要找到一个意识的阈限,在阈限以上是意识知觉,在阈限以下是无意识知觉。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要确定一种刺激情景,这种情景或者总是导致意识知觉,或者总是导致无意识知觉。

但我们知道,要找到这祥一种情景几乎是不可能的,最有可能做到的是确立一些情景,在这些情景下或者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或者无意识影响占主导地位。

35.任务分离范式

既用于内隐记忆研究,又是研究意识与无意识的基本实验范式

基本逻辑:两种不同的知觉测验的比较

第一种测验被认为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第二种测验被认为既反映了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又反映了无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建立一定的实验条件使意识知觉测验的敏感度为零,那么如果第二个测验的敏感度高于零,则反映了无意识知觉的影响。

两种测量方式

(1)意识的内省测量:

特点以被试对自身知觉经验的自我报告作为意识知觉的指标

(2)意识的行为测量:

以被试的分辨能力作为意识觉知的指标。

两种最典型的测量方法

1、迫选性刺激有-无决策2、在一系列备选项中做出迫选决策。基本假设是:所有正确的决策都是受有意识知觉到的信息引导的。

研究实例:Kunst-Wilson和Zajonc(1980)的实验

大量实验证明:视觉刺激即使在观察者不能觉察它们存在的情况下也能被知觉到。如果刺激有—无侦察被认为是对意识知觉的充分测量,那么在不能进行刺激侦察的情况下发生的知觉就证明了无意识知觉的存在。

如果要说明刺激不被察觉和辨认情况下的知觉,所用的意识测量必须只受意识知觉的影响。但是,所有的行为测量可能既受意识知觉的影响,也受无意识知觉的影响。这样所测得的辨别能力就不知道是谁引起的。因为有意识的知觉加工和无意识的知觉加工都可能导致辨别能力的提高。

总之,任务分离范式很难满足意识知觉测量的唯一性和充分性假设,难以证明无意识的存在和意识过程与无意识过程是否有本质上的差别。

36.研究语言产生的实验范式

现代西方语言产生的研究从研究范式上看,主要有3种类型,一种是继承前面通过语误和反应时等行为研究(包括采用ERP)方法的传统,并发展出新的行为实验方法来进一步构建和检验所构建的语言产生模型。行为研究方法中除了继续采用自然和诱发语误推测语言产生的加工过程外,还在标准的词―图干扰范式上发展出许多新的研究变式。

一种方法是采用内隐启动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学习词对的方式进行研究,词对中的前一个词为启动词,后一个词则为目标词,被试的任务是在见到启动词后进行目标词的命名。一个反应序列中的目标词则分为同质类与异质类两种,同质类表示这个反应序列中的所有目标词均共有首音或者尾音,异质类则表示这一反应序列中的目标词之间没有上述关系。

这种实验范式可以对语言产生中语音加工的方式进行研究,如Meiyer在实验采用词对single-loner,place-local,fruit-lotusorcaptain-major,cards-maker,tree-maple,通过不同的组合可形成同质和异质两种反应序列。

另一种类似的方法是采用符号命名,与内隐启动不同的是,在符号命名中学习的则是特定符号(如“++”)与词(如“土地”)之间的联接。这两种方法虽然突破了图片命名实验中图形实验材料的限制,但由于难以保证纯粹的语言产生过程(即语言产生应该是一个先有要表达的某种意图,然后找到相应的词条,最后提取相应的语音信息并组织发音的过程),而容易受到攻击。

为了克服这一困难,一些研究者采用了翻译的方法,其中启动词是一种语言的词汇,而目标词则是另一种语言的对应词汇。因为双语研究发现熟练双语者进行语言之间的转换时需要有概念进行中介,所以通过选取合适的被试,可以获得相对有效的语言产生过程。如,Jescheniak等人采用把英语启动词翻译成相应荷兰语的方法研究了语言产生中的频率效应。第三种研究式则是对词―图干扰范式的改进,它不是对目标图形进行命名,而是对干扰字进行命名。

第二种研究范式的类型则采用认知神经科学对病人的研究,通过利用失语症病人出现的语言产生困难和各种表征与加工之间的分离现象来推断语言产生所需要的加工过程,并用这些事实证据来支持或反对语言产生研究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各种模型。

在获得性语言障碍(失语症)的研究中发现了语言产生过程中大量不同类型的损伤与障碍,这些障碍不仅能够反映语言产生错误的类型,而且能够反映不同刺激特性(如词频、词长等)对语言产生的影响和语言产生中各种加工模块之间的分离。这些研究为语言产生模型的评估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手段。在失语症病人的研究中,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各种命名、阅读和理解任务,观察不同病人在这些任务上表现出现出来的障碍状态,对语言产生中词汇系统的表征状态和加工过程进行推测。

在这些任务中观察到的两种现象对语言产生的词汇表征状态有很大的贡献:通道特异性命名/理解障碍和范畴特异性命名/理解障碍,前者是指在命令或理解任务中出现的通道选择性损伤现象,如视觉物体命名很好但触觉命名损伤或者刚好相反的现象;后者则指病人在不同类型词语中表现出来的选择性损伤问题,如命名有生命的物体感到困难,但其他类型的词词则没有问题。这些现象表明词汇系统中的语义、语音、词形、句法等信息的表征可能是相对分离的,而且在不同的通道上,还存在通道特异性的词汇表征系统。这使得语言产生研究中在构建相应的模型时,对语言产生所需要的词汇系统和加工阶段的考虑就不得不对这些事实材料进行整合。

第三种研究范式的类型则是计算机模拟的方法,虽然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并不能够为我们的语言产生模型提供相应的经验证据,但是它可以通过对现有经验证据的拟和来为各种复杂理论的正确性提供证据。在语言产生的研究中,一般不存在独立于产生理论的计算机模拟,相反,在语言产生的两个大的理论争论阵营都将计算机模拟作为一种重要的理论支持方法。如Levelt(1999)构建的WEAVER++模型和Dell(1997)的激活扩散模型。这些模型通过对语言产生不同表征层内部和表征层之间的激活或抑制以及联接之间的权重关系进行表示,来模拟现有的来自于语误、行为实验和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中得到的经验证据。

37.RSVP范式研究注意瞬脱现象实验范式

40遮蔽技术实验范式用于情绪研究

最近在研究情绪时,经常使用一种叫遮蔽技术的实验范式。这种实验方法是指在呈现一个情绪性刺激以后,用一个中性刺激遮住原有的刺激并测量被试的反应。刘蓉晖和王垒在2000年作了阈下情绪启动效应的研究,发现情绪的无意识启动效应。

THE END
1.8张图测试你是否有深海恐惧症组图社交恐惧症测试图 你好,你的情况只是针对陌生人有强烈的交际障碍,这个你应该去医院医生指导来用药进行治疗,你自己服药的话可能针对性不好,另外就是针对于交际障碍,这个更重要的还是心理治疗,通常针对你的这...[详细] 问答 是否是狂犬恐惧症 你好,你这种情况来说可能是有点心理因素的,但是不排除可能有疾病传...https://baodian.familydoctor.com.cn/8781427/
2.测试你有社交恐惧症么?时尚频道测试你有社交恐惧症 1、 我最怕在重要人物面前讲话。 ( 1 2 3 4 ) 2、 在人面前脸红我很难受。 ( 1 2 3 4 ) 3、 聚会及一些社交活动让我害怕。 ( 1 2 3 4 ) 4、 我常回避和我不认识的人进行交谈。 ( 1 2 3 4 ) 5、 让别人议论是我不愿的事情。 ( 1 2 3 4 ) ...https://fashion.ifeng.com/emotion/test/detail_2010_08/06/1902509_1.shtml
3.恐惧症(分类诊断及治疗)也称“恐怖症”、“恐惧性神经症“,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是一种过分和不合理的惧怕外界客体或处境为主要特点的神经症。恐惧症主要分为四种: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特殊恐惧症和一般恐惧症。 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18/07/5950366_254699383.shtml
4.抑郁症测试题的网站心理案例专题525心理案例抑郁症测试题的网站专区收集网友最常问的抑郁症测试题的网站等问题,众多专业心理咨询师在线提供抑郁症测试题的网站的问题咨询,是您了解抑郁症测试题的网站问题的好帮手。https://m.psy525.cn/casezt/yiyuzhengceshitidewangzhan.html
5.我好像患有深海恐惧症有问必答病情分析:从症状描述上看像这种情况是对高空拍摄图片神经敏感的表现。指导意见:你好,从症状描述上看像...https://www.120ask.com/question/55856804.htm
6.网站地图导航社交恐惧症 拒绝登记 恩格尔系数 天干地支 安史之乱 嫦娥五号探测器 海军博物馆 海军博物馆招聘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 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招聘 杨浦区事业单位考试 杨浦区事业单位报名入口 杨浦区事业单位成绩查询 上海事业单位职位表查询 虹口区事业单位职位表下载 杨浦事业单位考试 虹口区图书馆 文物遗址史料馆 上海事业...http://m.sh.zgsydw.com/shanghai/sitemap_wap/
7.?密集恐惧症测试和怎么进行克服训练密集恐惧症测试和怎么进行克服训练 密集恐惧症真正恐惧的原因是因为一般人普遍所存在的密集恐惧症,就是人们会对密集物体发生本能的恐惧心理,所谓的密集恐惧症莲蓬图正是利用这一点吓到不少人,图片本身并不恶心,只是一种心理反应而已,类似于有人恐高症,有人有尖锐物体恐惧症等。 轻度的可以通过慢慢从轻到重的熟悉尝...https://www.myzx.cn/article/66541
8.社交恐惧症心理咨询网www.xlzxs.net社交恐惧症如何治疗介绍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及社交恐惧症案例。社交恐惧症测试和社交恐惧症的症状相关知识。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恐怖症,华人社交恐惧症网站介绍怎样克服社交恐惧症,社交恐惧症原因。社交恐惧症成因是性格自卑、敏感,偏内向,过于追求**,综合社交恐惧症的治疗方法 ...http://www.fwol.cn/gotoweb.php?id=6208239
9.2023年07月浙江绍兴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下属事业单位公开招聘高层次...根据这段文字,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害羞是社交恐惧症的一个重要亚型 B.社交恐惧症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治愈 C.中老年人不会成为社交恐惧症患者 D.症状程度较轻者用结合治疗最有效 244.有3根钢丝,第一根的长度是第二根的3/5,是第三根的3/4,第二根比第三根长了384毫米,现在要将这三段钢丝截成尽可能长且...https://m.book118.com/html/2023/0824/6224001020005220.shtm
1.社交恐惧症测试图有问必答社交恐惧症测试图 性别:男 年龄:32岁不愿意和陌生人交流与其他人在一起身体莫名的发抖有很强烈的恐惧感自己吃了一些关于镇定的药物但无如何效果 我该怎样解决先在很影响我的生活和工作 温馨提示:因无法面诊,医生建议仅供参考 李晓凤 内科 极速问诊 无 无 问题分析:你好建议最好采用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https://3g.club.xywy.com/wenda/65428336.htm
2.测试你的创造力:5个经典创造力测试心理学文章实在想不出点这里(你看到图就明白了…) 最后轮到你了 你还可以试试在不同的条件下选几个测试做一做(比如早上或晚上,在家或者单位),看看何时何地你最有创意。 问题答案 —— 谜语:牧师(marry 的另一个意思是“为…举行婚礼”)—— 远程联系:长(Long),桌子(),头(Head) ...https://www.xinli001.com/info/14081/
3.FBI阅人术第六章FBl教你为人处世的心理策略——FBl的交际心理学...3.避免社交恐惧症FBI指出,社交恐怖症,是以害怕与人交往或当众说话,担心在别人面前出丑或处于尴尬的境况,而尽力回避为特征的一种恐怖障碍。这种社交恐怖症主要分成一般社交恐怖症和特殊社交恐怖症两类。因害怕的具体情景不同而有不同的疾病名称,如见人脸红、害怕被别人看到因而惴惴不安者,称为赤面恐怖症;害怕与别人...https://fanqienovel.com/reader/7176945552905473039
4.能力工具在线工具网社交恐惧症测试 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其实就是害怕去人多的地方,不愿意跟陌生人打交道,甚至连熟人都尽量 开始使用 已被使用26.4w+次 收费 GATB职业能力倾向测试 职业能力倾向测试起源于美国劳工部,也成为GATB,根据你的能力来分析最适合你的职业类型。通 开始使用 已被使用14.8w+次 免费 记忆力训练 记忆力是基础...https://www.zxgj.cn/m/nengli
5.13个靠谱的心理测试网站推荐(免费/付费)人际关系测试是一份测试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程度的诊断量表,它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使你更清楚的认识自己。 社交恐惧症自评量表(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又名社交焦虑症,是一种对任何社交或公开场合感到强烈恐惧或忧虑的精神疾病。患者对于在陌生人面前或可能被别人仔细观察的社交或表演场合,有一种显著且...https://www.extrabux.cn/chs/guide/7605790
6.社交恐惧症测试社交恐惧症测试 本文探讨了社交恐惧症的症状,如过度担忧、回避社交、自卑心理等,强调了及时检测和筛查的重要性,推荐了如SCL-90、MMPI和PDQ-4+等工具,并指出它对个人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摘要由CSDN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什么是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以过度的担心、焦虑为主要特征(和他人交往的场景),其实自己明明知道这种...https://blog.csdn.net/u012888578/article/details/135651862
7.社交恐惧症星人自救指南心理学解决人际关系难题社交恐惧症,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 / 010 青春期为什么会成为“社恐”的峰值期 / 013 社交恐惧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 017 害羞就是社交恐惧症吗 / 020 社交恐惧症和“性格内向”不是一回事 / 023 别把“不善交际”当成社交恐惧症 / 027 小测试:你有没有患上社交恐惧症 / 031 ...https://m.jarhu.com/book.php?id=303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