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内某体检机构CEO张黎刚在公开场合曝光了体检行业乱象,称一些体检中心提供的是“假体检”,甚至出现“假医生”,“有的同行‘用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检查’,抽了血做都不做,然后把血倒掉就出结果”。
此话一出,一片哗然。
近日,有媒体调查体检市场时发现,各种体检套餐项目令人眼花缭乱,价格从100元到上万元不等,有的甚至高达6万余元。而在体检过程中,不少市民都遭遇了“临时加项”诱导消费的情况。
体检行业处于不规范状态
今年8月,媒体对2003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0.4%的受访者去商业体检机构做过体检。工作人员不专业和体检项目过多过杂被认为是商业体检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67.7%的受访者建议加强对体检行业的监管力度。
在北京某事业单位工作的琴希(化名)近几年一直在单位安排的商业体检机构做体检,今年她想让父母也做一次体检。
“我查了几家体检机构的介绍,体检项目很多,有针对老年人的夕阳红套餐,也有针对职场人士的,还有根据性别区分的套餐。”琴希说。
在浙江省杭州市某企业工作的肖炳(化名)告诉记者,他每次去商业机构体检选择的都是一般的体检套餐,“身高体重、心电图、抽血,每年都是这些基本项目。我看到有其他的套餐,但不知道自己需要查什么,如果能有体检前的评估,再有针对性检查就更好了”。
在某国企天津分公司工作的朱亚去年错过了单位组织的体检,今年年初,他在一家体检机构做了一个常规体检,结果检测血常规时发现有异常数据。“拿到体检结果后,我询问体检中心的工作人员,问这个数据异常是什么意思,他们只是让我再去三甲医院做肝脏检查,并没有告诉我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是什么,感觉不够专业,而且一些咨询建议不是很到位”。
几年前,有人曾以调侃的语气总结:“体检必有病,而且病得很重。”
在北京市民王晓飞看来,这话虽说得过于笼统、刻薄了一点,不过也掐住了某些商业体检机构的“七寸”,戳穿了它们的“生财之道”。
“就拿女性妇科检查来说,近年来各种科普都在强调宫颈糜烂不是病,只要常规检测没有发现炎症,就不需要特别治疗。可是,这两年只要是去所谓的体检机构检查,都被体检医生反复强调宫颈糜烂是病,要治疗。”王晓飞说,治疗则是好几大盒的药物,“我问了卖药的,一共要四五百元”。
“我们通过媒体报道可以发现,体检行业确实存在很多问题,某些体检机构组成的合理性、使用试剂的程序方法以及实际效果等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质疑,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都表明体检行业现在处于一种非常不规范的状态,以后确实应当继续规范。”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卫生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解志勇对记者说,目前体检机构存在的问题有很多,比如体检机构的人员是否全部具有专业资质、他们的工作流程是否都能按照统一的医疗标准来执行等,这些方面都受到普遍质疑。
法规滞后监管不力处罚过轻
“底线其实已经很低了”。
在采访中,不少受访者向记者表达了上述观点——诸如额外收费、套餐名目繁多、价格高等问题,都可以忍受,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业内人士曝出的所谓“抽了血倒掉”的假体检。
“这是会出人命的。骗点钱我都能忍,但明明有问题但没有检查出来,这就太可怕了。”王晓飞的观点很有代表性——这已经触碰了人性的底线。
“假体检”让人瞎耽误功夫、浪费感情倒在其次,关键是体检行业乱象在多大程度上耽误了病情的诊断。
尽管张黎刚在爆料中将自家公司排除在“批评名单”之外,自称“过去十几年当中坚守做真体检”,但是,“假体检”波及的是整个行业。在这场危机之中,没有哪家机构能独善其身。行业信誉的修复需要所有体检机构共同努力。
公众之所以愿意“采信”张黎刚的说法,除了他本身就是“局中人”,与一般的批评者相比更加可信之外,也与亲身体验有关。
近年来,不少地方的体检市场一再被拖到聚光灯下,但卓见成效的“整顿”报道似乎不多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不少民众认为,法律规章没有保持惩戒的刚性,是造成眼下这一尴尬局面的根本原因。
“核心原因是管理部门重视不够、监管不力。目前,我国健康体检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如果加以严格规范能够得到很好发展的话,可以减少很多重病的产生,相应可以减少在医疗方面不必要的投入和花费。”解志勇说,目前对体检机构业务监管的法律规范是有的,但是其有效性、规范性还不够,所以才导致了目前乱象丛生的局面。
社会治理模式需尽快转变
体检机构怎么管、到底由谁来管?在采访中,这是受访民众提出最多的问题。
对此,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岳的回答是,主要是体检机构太多,执法成本太高。只通过行政机关监督执法,已经不能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应当尽快转变社会治理模式。
的确,在体检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问题被曝光后一再被束之高阁,“治理乱象”仅仅流于运动式“整顿”。
有业内人士认为,由此造成的“按下葫芦浮起瓢”的恶性循环,未来只会给社会与民众带来更大的麻烦。对于体检行业来说,该下猛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