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人到中年最怕体检”,随着年纪的增大,很多人工资有没有涨不太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体检报道单上的箭头“涨”了很多。
拿着体检单走出医院时,看着报告上错综复杂的指标,想打开百度搜索一番,却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想转身回头挂个号问问医生,却又被走廊上等候的队伍劝退了。
血常规、尿常规和粪便常规是体检时常见的三种化验项目,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指标和意义。下面将逐一解读这些化验报告中的主要指标及其异常可能的原因,以及哪些情况需要引起重视。
一、血常规化验报告
血常规化验报告主要指标包括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和血小板(PLT)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表明不同的健康问题。
01
红细胞计数(RBC)
红细胞计数偏高通常表明存在红细胞增多症。可能原因包括慢性缺氧、肺气肿、高海拔环境等。红细胞计数偏低则常见于贫血,包括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02
血红蛋白(Hb)
血红蛋白偏高常见于脱水或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偏低则表明存在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
03
白细胞总数(WBC)
白细胞总数偏高可能意味着存在感染、炎症或免疫系统疾病。要注意的是,白细胞总数在剧烈运动过后会短暂升高。白细胞计数偏低则可能表示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者存在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04
中性粒细胞计数(NEU)
中性粒细胞增高常见于急性感染和炎症,以及广泛的组织损伤或坏死。在一些情况下,急性溶血、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甚至恶性肿瘤也可能导致中性粒细胞的升高。中性粒细胞降低则常见于伤寒、副伤寒,以及某些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等。另外,长期接触苯、汞、铅等重金属,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系统性疾病时,也可能会引发中性粒细胞的减少。
05
淋巴细胞计数(LYM)
淋巴细胞增高常见于感染性疾病,如麻疹、风疹、水痘等,以及某些血液病,如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淋巴细胞降低多见于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化学药物,或接触放射线,以及患有某些免疫缺陷性疾病和传染病等。
06
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增多可见于骨髓增殖性肿瘤、急性感染、急性溶血等。血小板减少可见于骨髓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血小板消耗性疾病、遗传性疾病等。非疾病因素包括药物、高山地区生活、剧烈运动等也可能影响血小板计数。
02尿常规化验报告
尿常规化验报告主要包括尿糖、尿蛋白、尿隐血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表明肾脏病变、糖尿病等健康问题。
尿糖(GLU)
尿糖阳性常见于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导致尿中葡萄糖含量增加,但尿糖阴性并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性。
尿蛋白(PRO)
尿蛋白阳性可能意味着肾脏病变,如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尿蛋白的水平通常可以反应肾脏的病变程度,尿蛋白水平越高,肾脏病变程度也越高。
尿隐血(BLD)
尿隐血阳性可能表明泌尿系统出血,原因可能包括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等。
03粪便常规化验报告
粪便常规化验报告主要包括粪便外观、红细胞、白细胞和寄生虫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异常可能表明消化道病变、寄生虫感染等健康问题。
粪便外观
黑色或柏油样粪便可能表明消化道出血;陶土色粪便可能提示胆道梗阻;果酱色或红色粪便可能为阿米巴原虫感染或肠道肿瘤等引起。
红细胞与白细胞
粪便中出现红细胞和白细胞可能意味着肠道炎症或感染。例如,痢疾、阿米巴原虫感染、结肠炎等。
虫卵
粪便中发现寄生虫卵可能表明寄生虫感染,如蛔虫、钩虫等。在某些地区,血吸虫感染也较常见,可导致粪便中同时出现虫卵和红细胞。
划重点!以下情况要高度重视!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或降低:当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上限的5倍时(50×109)就需要引起重视,这种情况意味着机体存在严重感染或慢性白血病的风险较大。当白细胞低于1×109时表明机体可能存在造血功能障碍或者血液病。
2.尿蛋白阳性:尿蛋白阳性可能为肾脏病变的早期表现,需及时就医并进行针对性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和治疗方案。
3.尿隐血阳性:持续的尿隐血阳性可能提示泌尿系统出血、肾炎、肾病综合征、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或肿瘤等多种疾病,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女性患者需要先排除例假的影响。
4.粪便外观异常:如黑色、柏油样或红色粪便等,可能提示消化道出血、阿米巴原虫感染或肠道肿瘤等问题,需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
方揆主管检验师提醒,如果检验单上出现了以上这些情况,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建议尽快就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因为它们可能是疾病在发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