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常规一般用于检查大便当中是否含有细菌病毒以及感染虫,作为诊断胃肠炎,肝病,寄生虫病的诊断必要诊断项目。一般为选取大便当中最为异常的大便,取样后半小时送检。主要检查项目包括有粪便的外观,颜色有镜检红细胞,白细胞,潜血实验,以及查虫卵等。
粪便检查
(一)粪便外观
正常为黄色软便。颜色异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性状异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稀糊状或水样粪便:见于服用缓泻剂后。感染或非感染性腹泻、急性胃肠炎。
2.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等。婴幼儿腹泻常见蛋花汤样便;霍乱、副霍乱可见米泔水样便;出血性小肠炎可见赤豆汤样便。
3.黏液便:见于结肠过敏症或慢性结肠炎。小肠炎症、大肠炎症。
4.黏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脓为主)、阿米巴痢疾(血为主)、肠癌。
5.凝乳块:多见于婴儿粪便中,呈白色块样物,为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或饮食过多所致。
6.冻状便:过敏性肠炎、慢性菌痢
7.鲜血便:下消化道出血
8.柏油便:上消化道出血
9.白陶土便:阻塞性黄疸及钡餐检后排钡
10.细条便:直肠狭窄的表现,主要见于直肠癌
(二)隐血试验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少于100毫升时,肉眼及镜检不能发现粪便内的血液,此时应借助隐血试验以助诊断。健康人在忌食动物血和绿叶菜时,隐血试验为阴性(-),若忌食上述食物仍持续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临床意义:
1.消化道溃疡:隐血阳性率可达55%~77%,出血量大,可呈间歇性阳性。
2.消化道肿瘤:胃癌、结肠癌患者的隐血阻性率可达87%~95%,出血量小但呈持续性。
3.肠炎引起的肠粘膜损伤、肠息肉、流行性出血热。
(三)粪胆原正常为阴性(-),阳性临床意义:
1.增加:溶血性黄疸,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恶性贫血、地中海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组织内出血等红细胞破坏显著者。
2.减少:梗阻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时粪胆原则可增加也可减少,视肝内梗阻情况而定。粪胆原检验对于黄疸类型的鉴别具有一定价值。
(四)显微镜检查显微镜检查主要目的是了解消化系统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恶性肿瘤,检查粪便中有无致病菌。通常检查项目有细胞检查、细菌检查、寄生虫卵检查、食物残渣检查等。
白细胞:1、正常粪便中可偶见白细胞,所以不要见到白细胞就以为有细菌感染,乱用抗生素;
2、肠道炎症时白细胞明显增多,但这也不是应用抗生素的依据,只有大便培养有细菌生长才能应用抗生素;
3、痢疾或者溃疡性结肠炎时,可见大量脓细胞;
4、过敏性肠炎和寄生虫感染时,可见较多的嗜酸性粒细胞,伴有夏柯-莱登结晶。
红细胞:1、正常大便不含邮红细胞
2、肠道炎症或者消化道出血时可见红细胞,炎症时可伴有白细胞的增多;
3、下消化道出血显微镜下可见到形态正常的红细胞;
4、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被消化液破坏,见不到红细胞,可通过潜血试验证实。
巨噬细胞:可见于细菌性痢疾、急性出血性肠炎、溃疡性结肠炎
肠粘膜上皮细胞:一般少见,常见于环死性结肠炎、霍乱、副霍乱、伪膜性肠炎。
食物残渣(脂肪滴、淀粉颗粒、植物细胞):正常情况下食物残渣在随粪便排出时已经充分消化成细小的颗粒,如果食物未能充分消化,常常能在镜下发现淀粉颗粒或脂肪小滴,一般见于胰腺炎、胰腺癌、小儿腹泻及吸收不良综合征等。
结晶:1、正常粪便可见少量磷酸盐结晶、草酸钙结晶和碳酸钙结晶,一般无临床意义;
2、病理结晶:①夏柯-雷登结晶:阿米巴痢疾、钩虫病、过敏性肠炎等;②血晶:常见于胃肠道出血后的粪便;③脂肪酸结晶:常见于梗阻性黄疸的粪便。
寄生虫:1、正常大便无寄生虫;
2、肠道易感染的寄生虫包括:蛔虫、鞭虫、钩虫、蛲虫、血吸虫、肺吸虫、华支睾吸虫、涤虫等。
(五)粪便半乳糖测定阳性者乳糖不耐受可能,一般见于婴幼儿,伴有腹胀、腹泻、大便酸臭、含泡沫等
(六)轮状病毒、腺病毒、诺如病毒检测病毒性肠炎,水样便,一般自限性,治疗重点为补充水分和对症治疗。
2、样本量不能过少或过多,少了无法检测,多了也没用;
3、容器要干净,避免污染。最好提前从检验科拿一个大便盒。
4、留取标本时,尽量不要混入尿液,也不要用灌肠或是使用油剂泻药排出的粪便。
5、无粪便排出却又必须检查时,可经肛门指诊或者用采取管,当然孩子的话最好还是耐心等待一会。
6、外观无异常的,在粪便表面及内部不同部位多取几次;外观有异常的,尽量取沾有粘液或血迹的粪便。
7、检查潜血试验时,取样要尽量取红色或者黑色大便部分;检查前要避免进食动物肝脏、血等食物,如果不是治疗需要,最好停用铁剂、铋剂和维生素C。
8、尿不湿里的大便能不能查?不能,水分已被吸收,取样也不好取,检测结果不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