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3):第一章能源发展综述互联网数据资讯网199IT中文互联网数据研究资讯中心

01、2022年国民经济保持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3.0%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增长,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创新驱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蹄疾步稳,就业物价总体平稳,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出坚实步伐。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1210207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全年最终消费支出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5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5698元,比上年增长3.0%。

图1-12013—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增速

总体上看,2022年国内经济受疫情冲击明显,加之国际地缘政治局势骤然恶化因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降至3.0%。

从季度走势看,2022年我国经济恢复几经波折。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增速表现与市场预期基本相符;二季度在疫情、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降至0.4%,为2020年二季度以来最低;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回升至3.9%;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再度回落至2.9%。

图1-22017—2022年各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

02、产业发展水平提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

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88345亿元,比上年增长4.1%;第二产业增加值483164亿元,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638698亿元,增长2.3%。

从占比看,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7.3%,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9.9%,较上年增加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8%,较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

疫情影响下,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持续回落,这是近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继上年之后的再次回落。

图1-32013—2022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较快成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4%,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5%;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8%。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中,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4.8%。全年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8.9%。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700.3万辆,比上年增长90.5%;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3.4亿千瓦,增长46.8%。

2022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84039亿元,比上年下降4.0%。分门类看,采矿业利润15574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制造业64150亿元,下降13.4%;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4315亿元,增长41.8%。

03、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较好

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79556亿元,比上年增长4.9%。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72138亿元,增长5.1%。

图1-42013—202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9.4%,制造业投资增长9.1%,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0%。分区域看,东部地区投资增长3.6%,中部地区投资增长8.9%,西部地区投资增长4.7%,东北地区投资增长1.2%。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10145亿元,增长0.9%。社会领域投资增长10.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293亿元,比上年增长0.2%;第二产业投资184004亿元,增长10.3%;第三产业投资373842亿元,增长3.0%。从三次产业投资占比情况来看,第二产业投资继2021年扭转收缩态势占比回升2个百分点后,2022年占比再次提升1.5个百分点。

图1-5三次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重

二、能源生产及供应

01、能源生产稳步增长,能源保供成效明显

2022年,我国着力增强能源生产保障能力,充分发挥煤炭“压舱石”作用,不断提升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发展多元清洁供电体系,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持续增长的民生用能需求。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生产增速均实现不同程度增长。

2022能源生产

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6.6亿吨标准煤,同比增长9.2%。

原煤产量45.6亿吨,同比增长10.5%。

原油产量20472.2万吨,同比增长2.9%。

天然气产量2201.1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0%。

发电量8848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

注:2021年及之前增速系计算所得

图1-62013—2022年能源生产总量及增速

2022年,能源保供成效明显。针对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强化国内煤炭兜底保障和油气增储上产,统筹做好煤电油气运保障供应,有效应对国内极端高温干旱等严峻挑战,生活生产用能得到较好保障。

截至2022年底,全国发电装机容量256405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8%。

火电装机容量133239万千瓦,增长2.7%;

水电装机容量41350万千瓦,增长5.8%;

核电装机容量5553万千瓦,增长4.3%;

并网风电装机容量36544万千瓦,增长11.2%;

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39261万千瓦,增长28.1%。

2022年,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量2959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8.5%。

02、煤炭增产保供成效显著

2022年,面对复杂国内外形势,各地各部门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助力能源行业多措并举保供稳价,煤炭增产保供成效显著,充分发挥了兜底保障作用,能源供应保持总体平稳,为经济恢复向好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绿色动能。

近十年来,不同品种能源占比呈现不同趋势。原煤生产占比持续下降,2021年较2013年下降8.4个百分点。但因兜底保供原因,这一趋势在2022年发生临时性扭转,2022年占比较2021年回升2.2个百分点。

图1-72013—2022年能源生产结构

这对其他能源品种占比也产生了挤压。原油生产总量占比继续下降,2022年较2013年降低2.1个百分点。天然气生产占比同比略有下降,总体上看,2022年较2013年提升1.6个百分点。水电、核电、风电等一次电力生产占比略有收窄,但总体趋势在扩大,2022年较2013年提升6.8个百分点。2022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突破12亿千瓦,达到12.7亿千瓦,同比增长13.8%,占总装机容量比重上升至49.6%,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延续绿色低碳转型趋势。

03、能源进口量出现不同程度下跌

2022年,我国能源产品进口量均出现不同程度下跌。2022年我国进口原油50828万吨,同比下降0.9%;进口天然气10925万吨,同比下降9.9%。进口煤炭29320万吨,同比下降9.2%。

图1-82022年能源进口量及增速

地缘政治影响下,国际油价异常高涨,原油进口成本过高,是2022年中国原油进口量同比下降的主要原因。国际天然气价格屡创历史新高,持续的高气价挫伤了国内进口商采买LNG现货的积极性。国际煤炭进口量同比减少的原因,一是2022年年初印尼颁布了煤炭出口禁令,进一步加剧国际市场煤炭资源的紧张状况,二是乌克兰危机引发国际煤炭资源紧张,全球开展抢煤热潮,引发煤价持续高位运行,国内进口中高卡煤炭价格出现倒挂现象,较大程度抑制了中国煤炭进口。

2022年原油、成品油进口

原油进口50828万吨,同比减少0.9%,金额24350亿元,同比增加45.9%。

成品油进口2645万吨,同比减少2.5%,金额1309亿元,同比增加21.2%。

2022年天然气进口

天然气进口10925万吨(约合1508亿立方米),同比减少9.9%,金额4683亿元,同比增加30.3%。

2022年煤炭进口

进口煤及褐煤29320万吨,同比减少9.2%,金额2855亿元,同比增加22.2%。

三、能源消费

01、能源消费需求增幅收窄

初步核算,2022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54.1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2.9%。煤炭消费量增长4.3%,原油消费量下降3.1%,天然气消费量下降1.2%,电力消费量增长3.6%。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上升0.4个百分点。2013年以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处于低速增长态势,以较低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着经济的中高速发展。

图1-92013—2022年能源消费总量及增速

2022年,全社会用电量8.6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据中电联数据,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2.8%。其中,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年用电量增速超过5%;新能源车整车制造用电量大幅增长71.1%。四大高载能行业全年用电量同比增长0.3%。

图1-102013—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能源消费增速、电力消费增速对比

注:2020年及以后数据系计算所得

02、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低碳加快转变

初步测算,2022年能源消费总量比上年增长2.9%。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较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煤炭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石油比重下降0.6个百分点,天然气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

图1-112013—2022年能源消费结构

能源消费低碳化趋势不变,低碳能源消费占比稳步提升。分能源品种看,煤炭需求持续高位运行,足量稳价供应态势良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2%,比上年提升0.2个百分点。

2022年,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25.9%,较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近十年来,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从2013年的15.5%上升到2023年的25.9%,提升超10个百分点,能源消费结构持续向清洁低碳转型。

图1-122013—2022年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

据清洁供热产业委员会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底,我国北方地区供热总面积238亿平方米(城镇供热面积167亿平方米,农村供热面积71亿平方米),其中,清洁供热面积179亿平方米,清洁供热率为75%。能源与生态环境友好性明显改善,能源节约型社会加快形成,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

四、能源投资

01、国内投资情况

2022年,我国采矿业投资同比增长4.5%,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9.3%。

2022年,全国电力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达12220亿元,同比增长13.3%,为近十年最高水平。

2022年电源投资

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7208亿元,同比增长22.8%。

水电863亿元,同比下降26.5%。

火电909亿元,同比增长28.4%。

核电677亿元,同比增长25.7%。

2022年电网投资

全国电网工程完成投资5012亿元,同比增长2.0%。

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25839万千伏安,比上年多投产1505万千伏安,同比增长6.3%。

新增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38967千米,较上年多投产6747千米,同比增长21.2%。

02、涉外投资情况

2022全年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7859亿元,比上年增长7.2%,折1169亿美元,增长2.8%。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1410亿元,增长7.7%,折210亿美元,增长3.3%。

采矿业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50.1亿美元,同比增加0.6%。

制造业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216亿美元,同比增加17.4%。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35.2亿美元,同比减少28%。

《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坚持共商共建共享,深入推进互利共赢务实合作,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能源开放合作质量和水平,不断开创能源国际合作新局面。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因地制宜采取贸易、工程承包、投资、技术合作等方式开展双方、三方和多方市场合作,推动更多清洁能源合作项目落地。建设运营好“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扎实推进能源务实合作。

五、节能降碳

01、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

2022年,“双碳”目标约束下节能增效工作取得新进展。在能源外部环境挑战不断、国内疫情反复等诸多不利条件下,我国坚持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持续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0.1%。

图1-132013—2022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目前,我国火电厂超低排放、大型垃圾焚烧、燃煤烟气治理技术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超低排放火电厂群。据悉,“十三五”以来,得益于技术的进步,我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了9.5亿千瓦。

2022年,我国可再生能源保持高利用率水平,全国主要流域水能利用率98.7%、风电平均利用率96.8%、光伏发电平均利用率98.3%。

02、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持续下降

2022年,重点耗能工业企业单位电石综合能耗下降1.6%,单位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0.8%,吨钢综合能耗上升1.7%,单位电解铝综合能耗下降0.4%,每千瓦时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0.2%。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0.8%。

近十年来,污染物排放下降明显。烟尘排放总量由2012年的151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12.3万吨,单位火电发电量的烟尘排放量由每千瓦时0.39克下降到每千瓦时0.022克;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由2012年的883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54.7万吨,单位火电发电量的二氧化硫排放量由每千瓦时2.26克下降到每千瓦时0.101克;氮氧化物排放总量由2012年的948万吨下降到2021年的86.2万吨,单位火电发电量的氮氧化物排放量由每千瓦时2.4克下降到每千瓦时0.152克。

图1-142017—2022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情况

03、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攀升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指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比,是反映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比例关系的指标,能够反映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程度。据测算,2022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97,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1.2。

注:2022年数据系计算所得

图1-152013—2022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十年数据来看,2015年0.19为近十年最低点,近几年来保持在0.5上下。2020年因疫情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从2019年的6%下降到2.3%,造成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提升。2021年有所回调。2022年,受疫情冲击及上年基数影响,经济增速减缓,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攀升至0.97。

04、碳市场建设不断完善

六、能源政策

01、《“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出炉

2022年1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现代能源体系建设五方面主要目标:能源保障更加安全有力,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原油年产量回升并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年产量达到2300亿立方米以上,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约30亿千瓦。能源低碳转型成效显著,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达到39%左右,电能占终端用能比重达到30%左右。能源系统效率大幅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五年累计下降13.5%。到2025年,灵活调节电源占比达到24%左右,电力需求侧响应能力达到最大用电负荷的3%~5%。创新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十四五”期间能源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关键技术突破领域达到50个左右。普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人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1000千瓦时左右,天然气管网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

展望2035年,《规划》提出,能源高质量发展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成为主体电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碳排放总量达峰后稳中有降。

02、《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发布

2022年9月20日,国家能源局印发《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计划》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可有力支撑和引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标准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良好互动,有效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节能降碳、技术创新、产业链碳减排。到2030年,建立起结构优化、先进合理的能源标准体系,能源标准与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紧密协同发展,能源标准化有力支撑和保障能源领域碳达峰、碳中和。

03、《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印发

在建立绿色低碳为导向的能源开发利用新机制方面,《意见》强调化石能源清洁开发利用和减污降碳的重要性。在较长时期,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建立煤矿绿色发展长效机制,完善煤矸石、矿井水等资源综合利用政策,支持绿色智能煤矿建设,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完善推进煤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的机制和政策,推动燃煤自备机组公平承担社会责任,加快推动煤电向基础保障性和系统调节性电源并重转型。提升油气田清洁高效开采能力,完善油气与地热能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协同开发机制。

04、能耗双控制度进一步完善

2022年11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原料用能的基本定义和具体范畴,即能源产品不作为燃料、动力使用,而作为生产非能源产品的原料、材料使用。用于生产非能源用途的烯烃、芳烃、炔烃、醇类、合成氨等产品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及其制品,属于原料用能范畴;若用作燃料、动力使用,不属于原料用能范畴。《通知》明确提出将原料用能从能源消费总量中扣除,树立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新导向,是完善能耗双控政策的重要举措,对科学有序推动节能降碳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1月1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统计局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现阶段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生物质发电、地热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其他可准确计量的可再生能源类型将逐步动态纳入。在开展全国和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时,以各地区2020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为基数,“十四五”期间每年较上一年新增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在考核时予以扣除。《通知》提出,以绿证作为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认定的基本凭证。此外,还将积极推动绿证交易体系建设。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将推动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作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有利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用能空间,是完善能耗双控政策的重要举措,对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保障高质量发展合理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05

有序推进全国统一能源市场建设

2022年3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印发。《意见》提出,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市场。在有效保障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结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有序推进全国能源市场建设。在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基础上,健全油气期货产品体系,规范油气交易中心建设,优化交易场所、交割库等重点基础设施布局。推动油气管网设施互联互通并向各类市场主体公平开放。稳妥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加快建立统一的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健全多层次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研究推动适时组建全国电力交易中心。进一步发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作用,推动完善全国统一的煤炭交易市场。

THE END
1.“它经济”全链条开花,小宠物撬动大市场链条新浪财经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宠物经济产业规模达5928亿元,同比增长20.1%;到2028年,宠物经济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1500亿元。随着越来越多“毛孩子”进入家庭,一批颇具消费力的“铲屎官”正逐渐撬动中国宠物经济的千亿级市场。(上海证券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http://finance.sina.com.cn/jjxw/2024-11-12/doc-incvuanr9888620.shtml
2.生态旅游大数据报告20211116075720.pdf内容提供方:我思故我在 大小:1.46 MB 字数:约1.55万字 发布时间:2021-11-16发布于浙江 浏览人气:260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1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生态旅游大数据报告.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中国生态旅游消费者 大数据...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1/1116/5332111223004111.shtm
1.那些跨界到宠物赛道的巨头们,混的咋样了?澎湃号·湃客值得一提的是,在2021年3月,朝云集团成功登陆港交所。2023年,宠物板块营收超过7700万。 值得注意的是,很早便进军宠物市场的日化巨头宝洁却于2014年退出宠物护理市场。 具体来看,宝洁同意美国消费品制造商pectrum Brands Holdings(品谱控股公司)收购宝洁旗下宠物食品业务在欧洲市场的剩余部分,意味着宝洁宣布完全退出宠物护...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9330446
2.CBNData:2020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原标题:CBNData:2020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 报告指出,作为今年世界经济的最大变量,疫情将致使全球产出减少超过6万亿美元,全球贸易减少约五分之一。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少数保持正增长的经济体之一。艰难开局之下,数智化转型成为国内消费市场的核心动能,与此同时,“内循环、双循环”的新格局出世,国货品牌迎来了前...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1-01-30/detail-ikftpnny2798389.d.html
3.20232024年中国水产行业现状及消费趋势洞察报告(附下载)6月17日,2023中国国际水产博览会开幕前日,由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主编,iiMedia Research (艾媒咨询)提供数据支持的《2023-2024年中国水产行业现状及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正式发布。本报告共计79页、59个图表,内容丰富、数据详实,深入剖析了中国水产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典型细分领域成长情况、标杆企业优秀经验以及未来发展...https://www.iimedia.cn/93961.html
4.电商周报9月第三周:总融资超37亿元各领域电商发生了哪些事...9月15日,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1—8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81227亿元,同比增长19.7%。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6340亿元,增长15.9%,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6%;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22.4%,19.4%和14.2%。 https://maimai.cn/article/detail?fid=1665065911&efid=2WXvupNFU1JWqd6jkneZBw
5.《2023中国家居产业发展报告》全文家居报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木门制造中心和消费市场,伴随居民消费水平提升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木门行业规模长期稳步扩大。具体来看,目前,我国木门行业在全国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东北地区、环渤海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等六大生产基地,规模以上企业超过3000家。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制造越来越受到...http://smile2012.com/html/2024/jiajubaogao_0422/15220.html
6....动物医疗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嘲报告精读我国家庭宠物饲养率远低于欧美国家,还具有相当一部分增长潜力。此外,2021 年,我 国宠物饲主家庭月收入在 15000 元以上比例高达 72%,具有充分的宠物消费实力。 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宠物消费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根据《中国 宠物行业白皮书》,我国 2018 年宠物消费市场即达到 1708 亿元,2021 年为 2490 ...https://m.vzkoo.com/read/20220607142461c5e25eb4658adc97fb.html
7.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1)——煤炭篇中国能源大数据报告(2021)——煤炭篇 一、煤炭供需 1、原煤产量增速略有回落,同比增长1.4% 2020年,全国原煤产量39亿吨,同比增长1.4%,原煤生产增速有所回落。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退出煤矿5500处、退出落后煤炭产能10亿吨/年以上;2020年全国30万吨/年以下煤矿数量及产能较2018年下降均超40%。在淘汰落后...https://mcoal.in-en.com/html/coal-2595995.shtml
8....增长176%!被红色旅游“圈粉”的有谁?文旅纵横近日,中国旅游研究院和马蜂窝自由行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发布《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报告显示,2021年参与调查者中,41.7%的游客参加红色旅游的次数达到3次以上,其中7.1%的游客红色旅游的次数超过5次,40%以上的游客经常、自主选择红色景区参观学习。根据马蜂窝旅游大数据,今年1月以来,红色旅游搜索热度较上年同...https://www.cacta.cn/dsj/HTML/20211217090820.html
9.亿欧智库发布《2023年中国人工智能医学影像产品生态路线研究报告》报告核心观点: 1.老龄化、医疗资源不足、影像缺口使医生面临很大压力,由此政策支持国产医学影像设备和AI产品的落地应用,当前已有70个AI医学影像产品获得了三类证。在经历一段发展后,AI医学影像产品来到了优化阶段,根据亿欧预测,2023年人工智能医学影像的市场规模为24亿元。 2.AI医学影像等医疗人工智能已进入变局,产品...https://www.iyiou.com/analysis/20240110104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