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薄膜是指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塑料薄膜的总称,是继种子、化肥和农药之后的第四大农业生产资料,具有显著的增温保墒、抗旱节水、增产增收等作用。自20世纪六十年代起,我国开始生产、使用农用薄膜,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其产业链不断完善,为农用薄膜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来看,农用薄膜上游为原材料环节,主要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中游则是农用薄膜的生产与供应,根据功能用途的不同,其可分为轻薄型薄膜、多用途薄膜、长寿薄膜、可降解薄膜、防虫薄膜等;下游环节则是其终端应用场景,包括农田覆盖、灌渠和贮水池内衬、食用菌栽培、贮藏青饲料等。
农用薄膜回收难、且不易降解,会造成“白色污染”,不仅会破坏景观、破坏农田土壤结构、降低土壤渗透性、阻碍农作物根系生长、影响水分和养分吸收、导致农作物减产,而且农膜土壤残留还将造成土壤、地下水、地表水、植物作物和大气污染,被动物误食,会导致动物死亡,甚至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随着农用薄膜使用量增大,废弃农用薄膜导致的“白色污染”也日益成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7年全国地膜多年累积残留量为118.48万吨。为了防治农田“白色污染”,近年来我国相继发布《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农用薄膜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内容涉及推动农膜回收利用、禁止生产和使用厚度低于0.01毫米的地膜、加强农用薄膜全程监管等等。
3.农用薄膜产量回升,占国内塑料薄膜总产量比重逐年下降
受上述政策影响,自2017年起,我国农用薄膜产量呈现下滑态势,至2020年下降至77.39万吨,同比下降9.18%;虽然2019年和2020年我国农用薄膜产量继续下降,但在可降解等高端农用薄膜的应用比例提升背景下其下降速度明显放缓;到2021年其产量已经开始小幅度回升至79.87万吨,同比增长3.23%;2022年其产量继续小幅回升,达到约83.17万吨,同比增长4.11%。
农用薄膜是塑料薄膜的细分市场之一,近年来其产量占塑料薄膜总产量比例呈现逐年下降态势,但自2021年起下降速度逐渐趋于平缓,2022年达到4.91%。
4.可降解农膜发展机遇大,为行业带来新的增长空间
值得一提的是,受可降解农膜技术发展不成熟、生产厂家少,原材料价格高等因素影响,相较传统农膜,目前可降解农膜价格偏高。据悉,可降解地膜每亩投入成本是聚乙烯地膜的3倍左右,这也使得农户推广积极性不高。不过,目前已有福建省、贵州省、湖南省等多个地区针对可降解农膜出台补贴政策,将助力缩小可降解农膜和传统农膜之间的价格差距,利好其应用和渗透。未来,在行业利好政策推动、技术发展逐渐成熟、生产厂家增多、原材料价格下降以及地方补贴政策范围扩大等因素推动下,预计可降解农膜市场普及率将不断提升。
2023年-2024年部分地区可降解农膜补贴情况
截至2023年底,我国仅有6家丁腈橡胶生产企业,产能格局集中。其中,兰州石化的丁腈橡胶产能居国内市场首位,达到10万吨,占比30.49%;其次为宁波顺泽和镇江南帝,分别达到6.5万吨和6万吨,占比分别为19.82%和18.29%。
近年我国聚酰亚胺市场规模不断增长。数据显示,2017-2022年我国聚酰亚胺市场规模由90.3亿元增长至148.3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60.9%。这一增长率表明,当前国内聚酰亚胺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但进入2023年,随着市场需求回升,产量得有增长,累计约为5577.5万吨,同比增长0.7%。2024年以来各月增幅虽有一定起伏,但行业整体呈现向好势头。2024年1-9月,我国塑料制品产量累计约为5577.5万吨,同比增长0.7%。其中9月塑料制品产量达749.3万吨,同比增长3.1%。
PAA粘结剂应用范围广,不同企业、不同应用领域的电池添加比例不同,如石墨负极用PAA粘结剂添加比例一般在1.5%左右,硅基负极用PAA粘结剂添加比例一般在2%左右,涂炭铝箔浆料重量占比一般为铝箔的2%。目前,PAA在负极的添加量在1-3%之间,2023年我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65万吨,PAA粘结剂需求量约2.15万吨。
近几年来,受短视频、电子媒体等因素影响,我国铜版纸行业需求有所下降,产能虽然相对稳定,但是过剩局面进一步体现,所以多年没有新增产能。根据数据显示,2022-2024年,我国铜版纸行业产能均为704万吨,预计2025年产能也为704万吨;开工率从2019年的78%增长到2023年的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