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A4纸”售价高达万元,这家第三方检测公司是怎么做到的?
答案是造假。
一张普通的A4纸不值钱,但是写上了合格检测数据的A4纸身价飙升。靠着它,排污企业可以在超标排放的情况下正常生产,没有能力的企业依旧可以拿到价值千万的政府项目……靠着它,湖南中胜检测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胜公司)年入百万。
近日,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发现,中胜公司存在数据造假、出具虚假报告行为。根据督察组提供的线索,公安机关介入此案并与督察组一同展开调查,一条持续三年、涉案金额近两百万的“制假、售假生产线”浮出水面。
2447份检测报告,233份明显存在造假痕迹,公司总经理称“什么都不知道”
“假都是下面那些人造的,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很支持你们来检查,帮我管管下面的人。”看到督察组拿出的虚假检测报告,中胜公司的总经理宁某曾一度表示有些委屈。
督察组手中的检测报告来自湖南金泉厨具有限公司(下称金泉公司)。督察组现场检查发现,该企业并未设置废气采样平台,不满足采样作业条件,却拥有废气排放达标的检测报告。仔细核对采样原始记录后,督察人员发现数据间关系混乱,存在明显的错误——出具这份检测报告的正是中胜公司。
检查过程中,一个工作人员打开电脑展示整理采样数据的过程。督察人员发现桌面上有几款不太常见的软件,被问及软件的用途时,该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并未解释软件的用途。在后续调查中,它们均被证实是捏造检测数据的软件。
图为中胜公司员工电脑上安装的造假软件,各项数据均能随意修改。督察组供图
督察组、专案组翻阅过的检测报告。任靖摄
这些看起来有些拙劣的漏洞并没有影响中胜公司赚钱的速度。“因为很少会有人把不同排污单位的报告进行对比,有些问题需要对比才能发现。”专家告诉记者。2021年5月正式营业以来,中胜公司共服务500多家企业,承接1200余笔采样检测业务,检测内容涉及水、气、土、噪声等多个方面,累计收入近1300万元。
这些钱大部分都进了“什么都不知道”的宁某的口袋。“‘不知道’是我们老板的口头禅,我们都是在他的授意下造假的。”中胜公司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宁某之前还和他们开玩笑,说公司数据造假这件事只有他可以不受牵连,因为他没有上手改过数据。
27名员工,25名参与修改数据,工作人员直言“不改数据拿不到钱”
“我们公司一共27个人,25个人修改过数据。”中胜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数据不改就不合格,不合格客户就不给钱。”
中胜公司墙上张贴了公司的质量方针和目标,其中一条是“客户抱怨解决率100%”,中胜公司确实把它落到了实处。
中胜公司墙上张贴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任靖摄
第三方检测企业出具报告流程一般是现场采样—分析—整理原始记录—出具报告,中胜公司的流程则是现场采样—分析—出具原始报告—标红超标数据—反馈客户根据意见修改—根据最终报告填写原始记录。
所谓的根据意见修改,就是把超标的数据调整到正常范围内。中胜公司员工的电脑上存储了几份名为“报告文件更改登记表”的文件,里面详细记录了2021年—2023年修改过的报告信息,包括变更前后的编号、名称以及变更的内容、原因等,其中超过90%的变更原因是“客户要求”。
在中胜公司一百多平方米的办公室内,采样数据变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记者随机询问了几位工作人员,他们的专业构成丰富多样,既有食品安全专业,也有电子信息专业,仅有一名采样员是环境工程专业,但他们都参与过数据修改及造假工作,“只有我们的技术负责人拥有监测领域的中级证书,其他人都没有。”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被“合格化”的数据将被编入身价千元至上万元的检测报告。在巨大的利润诱惑下,中胜公司在两次因出具不实报告被行政处罚6万元后,依然我行我素,继续实施修改数据、伪造合格报告的“大业”。
“与其说中胜公司是一家第三方检测公司,不如说它是一家贩卖‘A4纸’的公司,区别就是它卖的是打印在纸上的合格数据。”督察人员评价。
第三方检测造假为何层出不穷?市场驱动下的恶性竞争
中胜公司仅仅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造假网络中微小的一个。近年来,多家第三方检测机构被曝光造假。“究其根本,是市场驱动下的恶性竞争。”专家表示。
《排污许可管理条例》规定,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依法开展自行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且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规定,如实在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上公开污染物排放信息,其中就包括自行监测数据等。
排污单位往往不具备自行监测能力,一般需要聘请有CMA(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标志)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监测报告。
CMA资质的获得并不困难。“企业只需要有相应的实验仪器以及检测能力就能获得CMA资质。”专家告诉记者,进入门槛低造成第三方检测机构泛滥,检测市场鱼龙混杂。
数量上升导致竞争激烈,只有压低价格、优化“服务”才能吸引客户——伪造数据可以减少现场采样的次数,降低耗材和交通成本,修改超标数据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合格率,让客户满意。“毕竟没有人愿意买个手铐,还要花钱证明自己有罪,给自己戴上手铐。”专家打了个比方。
低廉的价格确实能够吸引来大量的客户,却也使得检测质量进一步下降。“我一天最多能接到十几个检测单,需要跑十几个地方去采样,这么多点位一天根本测不完。刚开始我还会跟总经理反映,说这样测出的数据不能用。但他不管,只让我们赶紧测出来,没办法只能捏造数据。”中胜公司一位工作人员跟记者吐槽,“反正跑不跑现场,一单都只能拿到两块多。”
多重因素叠加之下,“造假”似乎成了最优解。企业有了“合格”的数据,能够正常生产;第三方检测公司挣到了钱,员工拿到了工资,一切都顺理成章。
但超标排放仍然存在,自行监测沦为一场“骗局”。更有甚者,督察组和专案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有些政府部门通过中胜公司伪造水质达标数据,有些公司利用中胜公司提供的“合格报告”申请生态修复项目,项目金额高达九千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