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理论丰富、意蕴深刻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具备鲜明的守正创新特质。守正体现在坚守中华文明根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的百年文化传统;创新体现在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的新论断、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新路径、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范式、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统一于整体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协同性促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战略性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等当代价值和现实作用中。
以史为鉴,开创未来,任何理论建设都离不开守正与创新。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勇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使命,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立足新的历史方位,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秉持“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科学态度,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集中回答了“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样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问题,生动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汲取与创新发展的价值归旨。因此,深入探究、提炼和分析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中蕴含的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论,能够使我们全面深刻地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从而能够更好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一、守正:在兼收并蓄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不拘泥于古人的一句话、一个观点,不把传统文化作碎片化切割,更没有以今评古,而是在对中华文明历史发展趋势的把握中,从文化的延续性来感悟和体会传统文化,突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传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理论成果的同时,深刻汲取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并以此为基础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坚守中华文明根基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蕴含着全体中华儿女崇高的价值追求和高贵的精神品格。悠远深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着强大感召力、旺盛生命力和深厚凝聚力,是历经沧桑、饱经磨难的中华文明延绵不绝、历久弥新的重要因素。“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华各族人民的交往过程中,起到了聚人心、促团结的桥梁纽带作用,维系了中华民族和谐统一,保障了国家社会长治久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中影响力、凝聚力与感召力的直接反映。如果抛弃传统,否定五千年文明,否定文化软实力这个“硬道理”,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就会得“软骨病”。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使用“精神基因”“精神标识”“丰厚滋养”等阐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和时代价值,突出强调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因而,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守住了中华文明自信的底气。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三)赓续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文化传统
二、创新:在转化发展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生命力
文明的发展不仅是历史文化基因的延续,也是在时代变迁中勇于创新的必然结果。敢于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因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集中解答了许多前人没有解答或者语焉不详的问题,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一)创规律认识之新:创造性提出“两个结合”新论断
(二)创转化方法之新:开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新路径
(三)创全球治理之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明发展的新范式
(四)创系统总结之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价值
三、统一:在守正创新中统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
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的,有机统一于其强大的当代价值和现实作用中。
(一)整体性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协同性促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融
(三)战略性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
四、结语
作者:殷学仁,男,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原载《山东社会科学》2023年第11期,参考文献及注释参见期刊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