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语有言:礼失求诸野。在物欲横流、信仰危机、精神颓废的当下,很多人把残疾智障视为“洪水猛兽”避之不及,有的甚至当成可利用资源来进行“乞讨致富”。然而,西流河镇夹州村四组50岁的农村妇女许艳香25年来,孝敬公婆、夫妻和睦、照顾聋哑小叔子,视两个侄女为己出,子女孝顺聪明,成为“孝媳、贤妻、长嫂、良母”的典范。许艳香没有高学历,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没有殷实富有的生活,完全凭借内心的道德信仰,用平凡的生命彰显人间无私大爱,在她身上凝聚了我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赋予的太多美德。
因爱而来,嫁进蔡家义无反顾
1994年,许艳香嫁给了当时22岁的丈夫蔡红强。蔡红强家里是夹州村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由于有个聋哑的二儿子和家境不算好,许艳香的家里人不同意,打算让俩人见面后就找个理由回绝蔡家。许艳香也明白,蔡家不算一个“好”婆家。但即便如此,带着“任务”相亲的许艳香还是被蔡红强身上踏实肯干的气质吸引。家里人反复说服她,但是许艳香心想嫁人,嫁的是人,蔡红强人好,踏实,是个肯做肯干的人,好日子肯定会有的。她不顾家人的反对答应了这门婚事,嫁给了蔡红强,走进了这个公婆体弱多病,小叔子聋哑、无务工能力的蔡家。
结婚后,许艳香每天早出晚归,收拾家里的农活累活,农闲的时候,也四处去给周围工厂打零工。当时村里没有哪个新媳妇像许艳香这般辛苦。很多人背地议论说她太苕了。但许艳香毫不在意这些闲言碎语,她的身体虽然疲惫辛苦,但精神上轻松愉悦,她喜欢这种全家一起努力奋斗的感觉。
扎根鱼池,坚守蔡家毫不退却
1996年,许艳香的儿子蔡光福出生,两口子身上的担子更重了。许艳香的亲戚私底下经常劝许艳香外出打工,推荐她去沿海的一家企业去做工人,包吃包住,一年还可以存下几万块钱。当时听了这些话,许艳香很是动心,而且她知道不管是丈夫蔡红强或是其他人都不会反对。但始终许艳香没有向丈夫开口,没有向家里人提这个事情。许艳香明白,两个年轻人外出打工,日子可能顺心,但不顺心的是留在家里的人。在许艳香的心里有一杆秤,秤的一端是他们夫妻的小家,另一端是他们一整个大家庭。对她而言,让她丢下所谓的包袱,去过自己轻松自在的小日子,她也不会快乐,许艳香过不了自己心里那一关。许艳香没有为难丈夫、公婆和蔡亮,而是选择为难自己,默默扛起生活这面艰苦的大旗。她闭口不谈,不丢下任何一个人,一家人携手并进。
为了改善生活条件,许艳香和丈夫蔡红强向村里承包了25亩鱼塘,并且拿出了所有的积蓄投在鱼池上。承包初期,由于缺乏经验和遇到恶劣天气,鱼池损失惨重。但许艳香两口子坚决不气馁,不打退堂鼓,吸取经验教训,一头扎进养鱼知识中学习养鱼技巧,更是为了好好照顾好鱼塘,在鱼池边搭上简易活动板房,吃住都在鱼池边。
耗尽积蓄,为小叔子建房成家
铁皮板房里的日子慢慢过去,让小叔子蔡亮成家逐渐成了蔡家的头等大事。蔡家多次托同村人帮蔡亮相看,但因为房子的问题相亲一直不成功。看着老两口为蔡亮的事情愁白了头,许艳香两口子就商量给蔡亮建新房,但一提出就遭到公婆的反对,这些年许艳香夫妻俩住在鱼池边上活动板房里,夏天像火炉,冬天像冰窖,他们老两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也无能为力,现在说什么也不让许艳香出钱建房。许艳香看公婆坚决,安慰老人这些年鱼市行情好,他们两口子赚了大钱,这点建新房的钱只占小部分,才慢慢得到了公婆的同意。但是事实上,许艳香拿出来了那几年的所有积蓄,并且自己和丈夫亲自督工,为蔡亮新建了一栋140平,2间2层的楼房。
新房建好了,很快女方也答应了。许艳香又开始张罗蔡亮结婚的大小事,一力承担了所有的费用。蔡亮结婚后住进了高大整洁的新房,而许艳香夫妻仍住在鱼池边的一间活动房里,这一住就是十几年。直至两个侄女相继出生,许艳香也是出钱出力,费心照顾。而且主动响应政策,联系村干部为蔡亮做结扎手术。许艳香说,这些年,夫妻俩承包鱼池和种地,蔡亮有低保还有残疾护理生活补贴,吃喝不愁,全是党和政府的政策好,现在也不能反过来给政府添麻烦。
视若己出,侄女高分进仙中
2004年,蔡亮的女儿蔡晓宇出生,由于弟媳赵公明属于智残二级,没有照顾孩子的能力,公婆俩人有时又腾不开手,许艳香主动帮忙照看。甚至到了侄女上学的年纪,眼看着因无人照顾,侄女即将荒废学业时,许艳香再次挺身而出,主动担负起侄女上学的各种问题,包括学费、生活费。
绝不放弃,治病救人倾所有,
2019年初,公公蔡晴川不幸因脑梗生命垂危,紧急送往武汉市第一医院住院治疗。此时,许艳香的儿子蔡光福正在重庆交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两个侄女也都在读书,家里的经济压力只重不轻。蔡晴川清醒的时候知道需要一大笔钱为他治病,和家人说不要浪费钱给他治,坚决不肯留在医院。婆婆也不忍好不容易有起色的家庭又添波折,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