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雕与透雕是我国民间雕刻艺术两大群体,它们有着毫不逊色于西方的发展历程。浮雕大致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距今约五千年左右,庙沟底出土的彩陶残片上返现高浮雕形式的壁虎形象,可谓现有考古发现最早的浮雕,此外彩陶器上的各种图案均带有起伏和凹凸变型的纹样就直接孕育着浮雕的形式,它无疑是浮雕产生的雏形。浮雕形式的出现为彩陶艺术增添了装饰的手段,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以后的青铜器艺术体统了有意味的装饰形式。随着复交的传入兴盛,魏晋以来开凿的石窟艺术如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敦煌石窟等佛教艺术经典中除了圆雕造像之外,绝大部分仍是浮雕的形式。后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为浮雕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至于透雕雕刻其发展的历史较长,它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更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一门雕刻艺术。
浮雕与透雕广泛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浮雕是一个压缩的雕塑,它具有所占范围小而反映的内容十分丰富的特点,在绝大多数雕刻艺术中都是有浮雕的工艺即使是圆雕本身也多采用浮雕来装饰,如泉州开元寺东西塔的浮雕,北京故宫的“九龙壁”,人民英雄纪念碑都是人们目睹过的浮雕形式。浮雕注重事物表达的完整性,它常以底板衬托,突出雕刻艺术品的属性、环境、气候、地点、包括不同时代人物、事物形象的完整性,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陈三五娘》以及闽台一带的妈祖庙神房的浮雕,简直就是一本完整的妈祖故事书。同时,浮雕也是其他艺术珍品构成的主要部分,如人民大会堂西大厅的《仙鹤图》就以四十只象征吉祥如意的贴金木雕仙鹤为主体内容,采用两面雕刻的形式把前后对称的两组仙鹤浮雕胶贴在茶色玻璃上,使人们从地屏的前后方向都可以欣赏到同样的画面,他主要采用传统的浮雕工艺和现代装饰手法相结合的形式,刻工精细线条流畅,富有立体感。
透雕则广泛的运用在建筑上,它具有既美观又坚固的艺术特点,集艺术与建筑于一身。由于房屋建筑是千年之计,在雕刻装饰上首先要以结构坚固、坚实为主,同时,在装饰上要注意整体效果。另外,在装饰上要十分注意欣赏视线,房顶的雕刻应力求粗放,起到便于仰视的艺术效果。要努力达到既是力学的支撑,又是一种文化的装饰;既能达到通风的效果,又能美化环境的艺术境界。透雕艺术品除了广泛适用于建筑上,也大量运用在园林环境艺术设计等方面,它要求设计创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把心中对大自然的美好向往及精神追求尽量表达出来,使作品达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欣赏艺术美景时,受到一次中国文化艺术的陶冶,增强艺术鉴赏力。在浮雕和透雕艺术中,难度较大的雕刻工序就是木雕镂空雕刻的作品达到空灵透剔、玲珑精巧、雅致美观的艺术效果,并产生动感。
在长期实践中认为,有几点木雕镂空技艺很值得注意(雕塑是加法,雕刻是减法)。第一是留木质纹理细密、不易断裂的上风部,根据雕塑草图成泥塑稿,并对照草图的镂空部分与木坯的直纤维配合起来进行研究,使镂刻后留下的部位是结实的好木料木坯的上风部。第二是运用带筋发,对作品的灵活部位或易断处先留下牵附的筋条,使其暂时稳固,待作品竣工时,再用密刀法将其所附筋条镂去,以达到完整的艺术效果。第三是在工艺上做到五个先,即先横后直刻,先小后大刻,先外后内刻,先前后背和先浅后深的雕刻方法,并且把他们充分地结合起来,避免在雕刻时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第四是运用现实结合法,使作品在整体上达到一种意想不到的效果,即在作品的实处留下一个小巧玲珑的陪衬物,打破实处的呆板局面,做到虚实相同,恰到好处。第五是运用交叉雕刻法,这是镂空技术中难度最大而且又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作品中的山脉云雾、波浪、飘带、花草、树枝叶等,往往都交叉在一起,必须层层深入,才能达到艺术效果。
这种极具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方式,为雕塑家的艺术创作进入自由境界而真正达到审美理想提供了最大的自由空间,这也是现代浮雕和透雕所应追求自然发展之路。由此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越具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我们必须重视对浮雕和透雕艺术的研究,使民间的浮雕和透雕艺术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
在历史发展的漫漫长河中,人类建造着自己的艺术宝库,古老的文明留给我们丰厚的艺术遗产。作为一种人文创造,浮雕始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丰富着人类的历史与文明;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浮雕与其它艺术形式一道,以它的发生发展记载、构筑着艺术的演进轨迹与繁荣景象。
一、浮雕的概念和特征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
压缩空间的不同程度,形成浮雕的二种基本形态——高浮雕和低浮雕。
高浮雕由于起位较高、较厚,形体压缩程度较小,因此其空间构造和塑造特征更接近于圆雕,甚至部分局部处理完全采用圆雕的处理方式。高浮雕往往利用三维形体的空间起伏或夸张处理,形成浓缩的空间深度感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浮雕艺术对于形象的塑造具有一种特别的表现力和魅力。法国巴黎戴高乐广场凯旋门上的著名建筑浮雕《1792年的出发》,是高浮雕的杰作。艺术家将圆雕与浮雕的处理手法加以成功的结合,充分地表现出人物相互叠错、起伏变化的复杂层次关系,给人以强烈的、扑面而来的视觉冲击感。
浅浮雕起位较低,形体压缩较大,平面感较强,更大程度地接近于绘画形式。它主要不是靠实体性空间来营造空间效果,而更多地利用绘画的描绘手法或透视、错觉等处理方式来造成较抽象的压缩空间,这有利于加强浮雕适合于载体的依附性。美索不达米亚的古亚述人,大概是最善长于用此手段进行艺术表现的艺术家。在一系列的“亚述人狩猎图”中,他们很好地运用浅浮雕手法,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地表现出充满生气的艺术形象,并以复杂的动势贴切地展现出人物和动物的内在情感。
一、从研究内容来看,该书内容紧扣研究主题,深入剖析研究对象
二、从研究方法上来看,该书方法运用得当,逻辑思维清晰
三、从研究价值来看,该书紧密联系实际,应用价值丰富
摘要:广西钦州坭兴陶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审美效果的雕塑陶艺。本文首先分析了坭兴陶雕塑艺术的特色和类别,然后分年代对坭兴陶雕塑的艺术风格表现进行论述,最后分析了坭兴陶雕塑的艺术风格传承与发展应注意的方面。
关键词:坭兴陶;雕塑艺术;风格;传承
坭兴陶是我国广西钦州地区的传统陶艺,据考,在距今1400多年前隋唐时期,钦州陶艺就比较繁盛,但是坭兴陶的雏形出现在唐朝开元二十年,坭兴陶和更早的钦州陶器相比,在选料和制作工艺上更为考究,其不像那些新石器时期的出土文物那样粗糙,而是制作精良、表面光滑。因此,专家一致认定坭兴陶兴起于1300年前的唐代,而“坭兴陶”名称则出现于清朝咸丰年间。
一、坭兴陶的雕塑艺术概述
二、坭兴陶雕塑的艺术风格表现
摘要:晋城历史文化悠久,古代建筑众多。明清时期,古建筑的木雕装饰艺术发展到了顶峰,我们可以在门窗、雀替、额枋、斗拱等古建筑构件上看到精美的木雕,其雕刻题材丰富,雕刻技法多样,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本文通过探析晋城博物馆馆藏的古建筑木雕构件,展现晋城古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关键词:雕刻;寓意;装饰艺术
晋城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与雄奇秀美的太行山水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晋城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晋城古建筑遗存丰富,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数据显示,有5490余处,近20000座,其中宋金时期的木构件建筑达到46座,享有“古建筑博物馆”的美称。明清时期,晋城的建筑木雕装饰艺术达到顶峰,建筑美轮美奂,装饰繁盛至极,木雕装饰使古建筑呈现出了古朴典雅、富丽华贵的韵味。晋城博物馆馆藏的古建筑木雕构件种类多样,有裙板、雀替、额枋、荷叶墩、花牙子、斗拱等。其雕刻之精美,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技法之精湛,为现代人所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