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颙院士介绍海啸生成原因(人民网曾志强/摄)
陈颙介绍,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是由海底地震、海底火山喷发或海底泥石流、滑坡等海底地形突然变化所产生的具有超大波长和周期的大洋行波。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发生是由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近海的地震引发的。该区域是印度——澳洲板块和亚洲板块碰撞的地方,地震发生时,长期积累的弹性能量瞬间释放了出来,其中一个板块急剧地逆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上,上千千米长、几百千米宽、几千米深的海水瞬间被抬高了几米,然后以波动的方式向外传播,形成了海啸。
在澡盆里制造一场“海啸”
海啸产生需要满足3个条件:深海、大地震和开阔并逐渐变浅的海岸条件。会上,陈颙深入浅出的介绍到,当地震所造成的海水波动的波长远大于海洋深度时,就会产生海啸。为了让与会人员更加形象具体的体会海啸的形成,陈颙举例说,我们用一块木板,往盛满水的澡盆里不断上下按压,形成能够溢出盆外的波浪就是一场小海啸,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给周边国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那么在我国哪里有发生大海啸的风险?中国的近海,渤海平均深度约为20m,黄海平均深度约为40m,东海平均深度约为340m,,它们的深度都不大,只有南海平均深度为1200m。因此,大部分海域地震产生本地海啸的可能性较小,只是在南海和东海的个别地方发生特大地震才有可能产生海啸。
对中国东南沿海有影响的海啸的潜在发源地主要有:菲律宾西侧的地震、巽他海峡的火山以及南海的滑坡。陈颙介绍道,中国沿海4m以下地区的GDP约占全国GDP的三分之一,所以要防范小海啸造成的灾害。
重点加强城市规划和预警系统建设
城市一个区域的海啸灾害区划:暗红颜色的地区是易受灾地区
“面对海啸,我们能做的主要有两个方面,长期来说,应该从城市规划入手,在城市建设之初就尽量避开易受灾害影响的地带;短期来说,面对海啸,海洋部门和地震部门应联手建立健全预警系统。例如1949年建于夏威夷的太平洋海啸警报中心,便主要提供太平洋地区的海啸预警服务。”陈颙说。
开展经常性防灾知识宣传提高公众意识
印度洋地震海啸灾难如此严重,除了灾害本身破坏性大以外,对于海啸灾害的预防不足,公众灾害意识不强,也是造成这次灾害巨大的重要原因。平时多掌握一点防灾知识,关键时刻就可能挽救鲜活的生命。因此,我们应当开展经常性的防灾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科学素养,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有效防范灾害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