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中海是属于大西洋的一个海,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处于欧洲、亚洲、非洲大陆的环绕之中,仅通过狭窄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大西洋联通,苏伊士运河开通后得以与红海联通。地中海的纬度范围大约是北纬31度到46度之间,大致对应我国上海到长春之间的纬度范围,其周边具有独特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干热,冬季温和多雨。尽管地中海纬度偏高,其平均海温却不算低,夏季平均海温可达28摄氏度。如此一来,就为热带气旋的发育提供了可能。
地中海——“罗马人的小澡盆”[1]
热带气旋,在我国叫台风,在美国叫飓风,本质上是具有暖性核心的低压系统。它的形成需要几大要素:温暖的表层海水、较弱的低空风切变、充足的水汽供应和适宜的纬度。表层海温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要素。而由于地中海纬度偏高,海温一般要比热带洋面低许多,能达到但又很难达到28摄氏度以上。同时地中海本身比较狭长,中间有亚平宁半岛、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等等犬牙交错,可供热带气旋发育的范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而言,能够在地中海发育完全的热带气旋是比较罕见的。所以世界气象组织在地中海并没有设置负责监控热带气旋的“区域专责气象中心(RSMC)”。
地中海、东南太平洋和南大西洋并没有得到分配[2]
但是“罕见”并不代表“没有”。每隔一两年,地中海都会冒出这种“类热带气旋”,甚至有时一年出现好几个。美国大气海洋局NOAA以及德国柏林自由大学FUB会对地中海海况进行监测,并针对地中海上出现的热带低压进行预报。因为地中海也算是大西洋的一部分,所以在这里产生的热带风暴也可以沿用大西洋上的称呼,叫“地中海飓风(Medicane)”。较为科学的称呼则是“地中海类热带气旋(MediterraneanTropical-likeCyclone)”。之所以说“类热带”,是因为大多数地中海气旋兼具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的一些特点,算是一种过渡状态,美国气象机构有时也称之为“副热带气旋(SubtropicalCyclone)”。这些气旋生成时海温偏低,很难界定其是否具有“暖性”中心,然而却可以发展出非常类似热带风暴的螺旋云系和类似风眼的结构。
1996年10月的一个地中海气旋,风眼显著[3]
1969年拍摄到的地中海气旋[3]
2011年11月,美国大气和海洋管理局NOAA第一次以官方形式发布了地中海气旋警报,将一个地中海气旋编号为01M。这个气旋被柏林自由大学(FUB)命名为Rolf。Rolf给法国南部和意大利西北部地区带去了暴雨。2014年11月,地中海飓风“肯德莎(Qendresa)”吹袭马耳他和西西里岛。2017年11月,地中海气旋“努玛(Numa)”吹袭意大利南部和希腊。2018年9月底,气旋“Zorbas”吹袭希腊。
2014年气旋“肯德莎”[3]
2020年9月,气旋“亚诺斯(Ianos)”吹袭希腊(封面图就是它的卫星云图),一度达到了一级飓风的强度(风力12级以上),并且几乎是以最高强度登陆了希腊,导致4人死亡,1人失踪,多地建筑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亿美元。
根据维基百科的统计,地中海气旋的高发期为9月至次年1月。9月出现的气旋比较容易具备完全的热带性质,而10月及以后的气旋成因多半与切断低压和高空槽有关,具有温带气旋的一些性质,而且生成时海温都比较低,仅有22摄氏度左右,所以和真正的热带气旋相比还是存在差异(生成海域海温至少在26摄氏度以上),可以类比在我国渤海、黄海上出现的气旋。
地中海气旋逐月分布[3]
由于全球变暖,地中海海温也有升高趋势[4],类热带气旋的出现频率可能会随之出现上升趋势。未来如果地中海气旋生成频率逐渐提高,可能会出现针对地中海气旋的统一命名和发布标准。
在地中海的海湾——黑海,历史上也出现过疑似的热带气旋。2005年9月下旬,黑海出现了一个气旋,它具有比较完整的结构,观测数据也较为翔实。这个气旋最强时达到了我国标准强热带风暴(10级风力)的级别,影响了土耳其北部和保加利亚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