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4年6月,农村水上安全推广计划受益儿童已超1.3万人
一拍即合几分钟谈出大项目
没有正规泳池,没有专业教学,缺乏安全常识是发生溺水事件的主要原因。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超过5.7万人,其中少年儿童溺亡占到56%,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恤孤助学会志愿者万杰是农村水上安全推广计划的发起人之一,2016年,在信宜市思贺镇的一次回访中,万杰惊闻数月前还蹦跳嬉闹的一名孩子,不慎落水身亡,“那只是一条浅浅的小溪呀!怎么就没办法出来?这件事给我们极大的震动,从那时起,大家心里就埋下一颗种子,想将水安全教育送到最需要它的地方。”
2017年,万杰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中结识一位香港游泳教师总会的教练,听闻恤孤助学会一直在寻求让山区孩子也能游泳的突破口,后者马上给出“移动泳池”的“良方”。“真是意外之喜!短短几分钟一拍即合,农村水上安全推广计划终于找到落地之法。”在万杰内心两年多隐隐作痛的思贺镇,成为水上安全推广计划的首个“试水点”。
五年付出,得偿所愿。万杰告诉记者,从2017年首开推广计划至今,思贺镇未闻一起学生溺亡事故。
牢筑防线陆上讲解水上实践
是什么样的神奇培训,逆转了农村溺水事件发生率?让我们一探究竟。
“有节奏地摆动双臂,一呼一吸,要找到自己的节奏。”12米长、5米宽的移动游泳池内,水体湛蓝,一群身着缤纷泳衣的孩子像鱼儿一样在水中移动,身边伴有“蛟龙”志愿者呵护。这是农村水上安全知识推广计划落地第7年,公益团队走入茂名市信宜思贺镇、云浮市郁南千官镇的培训现场。
“我敢下水了!”“我会游泳了!”课程的最后一天,97%的学生通过考核评估,现场一片欢呼。
双向而行“教官”培训初具规模
2019年,广东省中小学游泳研究与指导中心、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带着强大师资、精深理论加入行动。广东省中小学游泳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黄波教授告诉新快报记者,华师具备培养师资力量的实力,对应公益机构培训学生,双管齐下、相得益彰,“教会一个老师,等于教会几百个学生,这是几何数级的增量。”
万杰将黄波教授麾下的师资力量称为“顶层资源”,“大湾区有五所高校参与,常年奔走一线的固定志愿者就有几十名,大都是体育专业的教授、研究生。”
如此“豪华”阵容,自然被当地教育部门和乡村教师视为“天团”,所到之处,备受追捧。“有这么强大的实力支撑,项目落地更易形成‘双向奔赴’趋势,事半功倍。”万杰说,以云浮为例,5月20至24日,黄波团队联动当地教育局开展首期游泳师资培训,成功地将防溺水知识与游泳技能传授给了60名一线教师。“受益匪浅!专业教练的指导非同一般!”培训反馈“热辣滚烫”,7月1日-6日,第二期培训如期开班,全市选派88名教师走入课堂,顺利结业成为校园水安全“教官”。
万杰开心地说,高校资源+教育部门+公益机构的“云浮模式”初具雏形,将农村水安全公益行动推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有望在全省乃至全国偏远山乡复制、推广,合力守护乡村少儿生命健康安全。
小贴士
农村地区遇溺施救有要点
一旦遇溺发生危险,自救与施救的方法是否正确,决定着鲜活生命的走向。黄波教授告诉记者,有人落水,首先要学会不下水救援,利用身边的竹竿或绳子抛到落水者身边,将遇溺人拉回岸边。如果没有绳、杆,也可以用密封袋装薯片或多个塑料瓶扔向落水者身边,帮助他暂时建立浮力克服恐慌,在不至于挣扎加速溺水的情况下呼叫成人救援。
当已经发生溺水的人被救上岸后,对被救者进行简单判断,如果还有意识,只是部分水呛到呼吸道,可以轻拍被救者后背帮助其将水咳出,做好保暖工作送往医院。如果患者已经失去意识,呼吸心跳都不明显,应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记者了解到,因为溺水者很可能在水中呛到异物,对其心肺复苏前,需先行清理口腔中的水、泥沙,开放气道,再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首次需进行2次人工呼吸,如判断无自主呼吸无心跳,需以30次胸部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为一循环,交替进行5次,观察溺水者有无心跳和自主呼吸恢复,直到救护车来临。
大喇叭
防范儿童溺水家长是第一责任人
记者了解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7月5日举办的例行新闻发布会特别就预防儿童溺水提醒:夏季是儿童溺水的高发季节,除了儿童要提高溺水防范意识,更重要是家长要做好有效看护和安全教育。
“适龄儿童是应该接受游泳的技能培训的。但更重要是‘家庭’要担起安全教育第一责任。”一位专家介绍,暑假防范溺水是中心年年科普强调的,广东在过去的2006年-2008年,2015年-2017年,2016-2020年开展三轮儿童溺水干预试点,探索防溺水模型。除了社会综合防范外,更强调“家长是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