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普通劳动者,我们可能会想到建筑工地的工人、扮靓城市的环卫工、菜地里的农民。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搭建城市的一砖一瓦,清扫城市的一角一落,采摘我们一日三餐所需的食材。
或许你没有留意过他们的身影,更不会凝神注视过他们的双手。但,你的生活一定离不开他们付出的劳动。
今天,我们寻访了四位最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的劳作,于整个社会而言,或许微不足道,却也不可或缺,点点滴滴地渗透在饮食男女的普通生活中。相信,你们也曾有过交集。
五一劳动节,让我们一起,向所有为生计奔忙、靠双手养家,也为社会创造着价值的每一位劳动者,致敬!
捞面阿姨胡锦妹
客人来点名要吃我的面,那就是成就感
为一碗面,她在灶台前一站就是七八年
“刚开始,我不是捞面的,就负责出出菜,后来灶台上人手不够,就让我去了。”捞面是个技术活儿,面汤咸淡,面条软硬,都有讲究。
胡阿姨刚干这活时,因为还不大熟悉,捞面速度比熟练工要慢了一拍。
一个灶台,两口锅,一边一个捞面师傅。胡阿姨的右手边,是一堆用白色的集装箱装的银丝面,用布盖着,一箱面,有20斤,大概可以下70多碗面。
灶台上,则是胡阿姨的捞面“三件宝”:长筷、漏勺和舀水瓢。
下面前,胡阿姨凭着经验从箱子里抓了把生面,放进已经煮开的锅里,左手漏勺,右手长筷,迅速用筷子抄面进漏勺,再回到锅里,这样重复几遍。“下锅一定要快点来回抄,防止粘锅。”
手上老茧剪完了又长,夏天一不当心就容易烫出泡
胡阿姨有些腼腆,采访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搓搓手。记者发现,她右手的拇指和中指的第一节指关节处,有两个黄黄的、硬硬的老茧,“这个老茧之前都剪过了,不过又长出来了。”这是长期握着长筷的原因。
灶台上,锅里的水汩汩地冒着,水蒸气上来,一阵热气就扑到手心,有些烫。原本干爽的手也一下子潮了。
对于捞面工来说,如今这种天气,站灶台边下两碗面,后背已经开始冒汗了。最挑战的是夏天。大堂里空调开着,厨房里还是要靠风扇降温,灶台边温度更高,还要对着一锅煮沸的水。如果一不当心水溅出来,手上就烫出了泡。“刚开始捞的时候,不熟练,的确会烫出泡,现在好多了。”胡阿姨说,她刚开始捞面那会儿,由于每天客流量大,她往往下了班回家,手抬都不愿意抬。“不过现在已经习惯了。”
不少熟客就冲着这下面的手艺来
作为常州的百年老店,常州银丝面馆目前在全市有门店约40家,像胡锦妹这样的捞面阿姨,大概有80位。
胡阿姨说,像她所在的麻巷店,生意好的时候,店里一天要用掉10来箱面。那一天要下多少碗面?“那可数不清喽,几百碗肯定有的。”胡阿姨笑了笑。
水产经营户周革会
1.8元一副的橡胶手套,两天用坏一副
周革会的手,绝对是其中最震慑的:手臂是白的,手腕到指关节是红的,指关节到指尖部分因为常年泡在水里,泛白、浮肿、变形。
从花园菜市场西门进到水产区,7号摊位上,周革会挽着袖子,一边挑拣着虾子,一边招呼着客人。
周革会说,右手捞虾,主要靠食指、中指、无名指来用力,这三个手指头也因此最易受伤,手长期泡在水里再加上被鱼和虾身上的刺扎到,日久天长,红肿和泛白是免不了的。
做水产生意最离不了的就是橡胶手套,然而,批发价1.8元一副的手套,根本经不起活蹦乱跳的虾子的折腾,两天就要用坏一副。
周革会嫌戴着手套剥虾、抽虾线速度不够快,再加上手套太容易被扎坏,所以,她只是剪下一截橡胶手套的指套戴在中指上。
没有被鱼虾的刺扎伤过,几乎不可能
做水产生意的手,都受过“大伤”。曾经,在给顾客杀昂公的时候,被昂公头上的大骨头刺伤,一开始怕花钱想熬熬过去算了,但是最后还是到医院挂了三天盐水,“卖给人家两条昂公才十几块钱,看个伤倒花了500多块钱。”
周革会的老公陈师傅,手背被鳜鱼刺伤过,烂了一个大口子,周革会跟他说,“医保卡上不少钱的,赶紧去医院看看吧。”但是倔强的陈师傅硬是忍着没去,慢慢把伤口熬好了。
对于两个人手上这些陈年老伤,周革会已经想好了,“哪天不做这个生意了再去治。”
辛苦做生意24年,他们在常州买了房和车
从当年马公桥附近拿几只泡沫箱摆地摊算起,到今年,周革会和老公已经做了24年水产生意,那时他们的儿子才3岁,孩子放在安徽枞阳老家没人带,他们就把孩子带在身边做生意。
从马公桥的地摊到花园菜市场的室内摊位,大环境是变好了,但是小环境的辛苦并没有改变。每到高温高湿的夏天,周革会的手就会过敏,又疼又痒,老想用手抓,但还是忍住了。
鞋匠王世正
30多年来,全靠这双手补鞋、上线
一双布满青筋和伤疤的大手,与主人瘦小的身体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清凉东路,正衡中学南门附近,“王记修鞋”远近闻名,提到“骆驼”,四周邻居更是无人不知。老板王世正便是这双手的主人,30多年来,他全靠这双手补鞋、上线,无论是从前方寸之间的鞋匠摊,还是如今20多个平方的鞋匠铺,他虔诚地用劳动获得应有的尊重。
他两手空空,就来常州想要闯一闯
“说来也奇怪,关于修鞋的事情,我只要看一眼,稍微琢磨一下,就会了。”像是天生要吃这碗饭一样,一把奶形榔头、一把胡桃钳、一台修鞋机,1987年,王世正没有经过一天专业训练,就开始了他的修鞋之路。
在安庆摆摊两年后,他跟着老乡的打工大军一起来到了常州,“那个时候就想到大城市看一看,闯一闯。”回忆起刚来常州时的窘境,王世正说,那真是我这辈子最悲惨的一天,原来在南京开往常州的火车上他的铺盖和修鞋工具都被别人错拿走了。两手空空,王世正便就这样开始在常州打拼。
从常州的“香港摊”开始,他几乎逛遍所有有卖鞋料、工具的地方,终于凑齐所有家伙事儿,正式开始摆摊。他的摊位就在和平中路和清凉西路的交叉路口,他这一摆就是17年。
深深浅浅每一道伤疤,都有故事
到今年,王世正已经做了31年的鞋匠了,摊开那双与他身形极不相称的大手,上面的每一条青筋、每一道伤疤都能找到属于他们的故事。
最明显的一道伤疤位于左手虎口处,疤痕大概有五厘米长。“这是修高跟鞋底的时候被羊角刀划破的。”王世正告诉记者,当时修鞋的时候以为是橡胶底结果是塑料的,手一打滑,右手的羊角刀就直往左手虎口处铲去。“当时年轻啊,那么大的口子缝上了,后来还是自己在家拆的线。”像是开玩笑一般,提到自己受伤的事情,他总是轻描淡写,“伤口太多了,谁还记得是怎么受伤的呀。”
除了虎口的这道伤疤,王世正右手掌心的老茧也很醒目,给鞋子上线的时候,左手拿着鞋子,右手需要紧握铜锥,使劲用铜锥往鞋边上钻,“握得太紧,铜锥都不知道磨掉了多少个,掌心的老茧也就磨出来了。”王世正告诉记者,也是因为上线时,两只手和手臂都要特别用力,导致自己的手变得特别大,手上的青筋也比较明显。
“以前冬天摆摊的时候,每个手指都要绑上黑胶布,防止龟裂。”王世正说,现在好了,有个店面能挡风遮雨了。
用手艺留住顾客,用劳动获得尊重
谈话间,偶有顾客上门取鞋,王世正问都不用问总能直接就找到顾客要带走的鞋。“都是老顾客了,在我这儿修了几双鞋,什么鞋,我都能记得清清楚楚。”王世正说道。
问及自己老顾客这么多是否有秘诀时,王世正说:“别人补鞋底都是把跟磨平了贴一块,我就和别人不一样。我会把鞋底磨得更深,我的底是嵌进去的。”据他介绍,这样补鞋底的接口处就不会因为走路翻上来。
现在他的店铺除了修鞋子还多了修补皮具的活儿,一些奢侈品牌的鞋、包在他店里也是随处可见,甚至还有客户送来两张大沙发让他修理,他的十个手指指甲缝里也残留着前一天晚上喷漆留下的油漆。“除了一些几十年的老客户,现在来我这儿的都是些高端客户了”,王世正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网络发达,大概是都知道我这里能修名牌吧!
时代在变,客户需求也在改变,不变的是王世正始终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手艺,为这个城市的人们做最贴心的服务,“靠我自己的劳动吃饭,再苦我也觉得开心。”正如王世正所说,每一份正当的劳动都应该值得被尊重。
搓澡工王金二
搓澡30年,手上老茧是最美“劳动勋章”
清泉浴室是常州最老的浴室之一,客人中不少是专门为了搓澡而来。今年64岁的搓澡工王金二从事搓澡这个职业已经30年了。如今,他双手都是老茧,这些老茧成为他最美的“劳动勋章”……
30年用心搓澡,不少客人为了他来到这家老浴室
按照这样的作息规律上下班,已经成为王金二的生活习惯。今年64岁的王金二是这里的一名搓澡工,来自丹阳。
“在常州,像王师傅这样的老搓澡工真是越来越稀缺了。”客人潘先生是专门从新北赶来清泉浴室泡澡的,他说之所以赶到这里,一个重要原因是找王师傅搓澡。“不少新开的浴室都是相对年轻一点的搓澡工,干活惜力、不仔细。我经常来这边搓澡,王师傅干活从没敷衍糊弄过。”
强调专业精神,他对搓澡的要求一直保持高水准
“右手为主,左手为辅,手掌放平,五指伸直,动作以推为主,回拉为辅……别看搓澡这小活不起眼,想干好不容易。”王金二说,自己之所以受客人欢迎,最重要的原因是几十年来,他从不在任何一道“工序”上“偷工减料”。“力度适中,既要搓掉污物,又要让客人舒坦。而且,一个部位至少要搓四个来回。”
随着天气温度的升高,来澡堂的人开始减少,如今这个季节,王金二每天服务15到20位客人。春节前是旺季,每天能服务40位客人。
他说,老茧是搓澡半辈子的“见证”
半辈子为别人搓澡,王金二只有过年回老家的时候才会找别人为自己服务。但每次去搓澡,他都嫌别人干活不用心、不用力。“用心不用心一下子就能感觉出来,比如他少搓两个来回,力道也轻。”
王金二说,他还喜欢观察同行的手,如果手上连个老茧都没有,工作中肯定没用劲。“不用劲没老茧。”说着,王金二亮出自己的双手,粗糙的双手上,老茧在灯光的照耀下非常显眼。“它跟了我几十年了,是我劳动的‘见证’。”
搓澡是个力气活,不少老搓澡工一上年纪,就选择回去养老了。但王金二却觉得搓澡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所以想再坚持几年。“每次过年回家休息一个星期,再回来刚上班的时候,我就感觉费劲。几天后,才能恢复体力。”所以,他总是和老伴说,自己不能歇在家里,总歇着,反而把力气都歇没了。
“干这活除了为别人服务赚些钱,最开心的就是找点事做,让我的生活非常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