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分娩初产妇共计800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0例,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护理模式。实验组初产妇年龄23~33岁,平均年龄为(26.5±7.4)岁,产周为34.4~40.2w,平均(37.2±11.4)w;对照组初产妇年龄23~34岁,平均年龄为(27.3±7.1)岁,产周为33.6~38.6w,平均(36.3±11.5)w。在实验组产妇中,有252例顺产,148例为剖宫产;对照组产妇顺产249例,剖宫产151例。两组产妇经过产前检查,身体状况良好,均为单胎,胎儿发育状况正常,生产过程顺利。经过统计学方法比较,患者上述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
1.3评价标准问卷调查各组初产妇对各自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医务人员对各项内容作出评估。问卷内容包括责任护士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保健、营养状况及活动状况、正确的婴儿护理、产妇心理状态5项,每项20分。问卷评分标准[3]为:满分100分,根据产妇反馈及医生评价,各项总和>90分为优秀(非常满意),70~89分为良好(满意),
1.4统学学方法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数据之间的计量资料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初产妇对各自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比较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95.50%)高于对照组传统母婴护理模式(79.75%),差异显著(χ2=21.309,P
2.2两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评估及对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实验组初产妇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为92.00%,明显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82.00%(χ2=5.703,P
3讨论
在本研究中,实验组初产妇对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床旁护理模式更具人性化,能在产后对产妇从生理和心理上进行安慰,有助于产妇建立对自身及婴儿护理的信心。且实验组初产妇对角色适应能力的合格率、护理技能掌握情况明显高于传统母婴护理模式的,说明床旁护理模式能有效帮助初产妇进入婴儿哺乳等产后角色,同时显著规范初产妇的护理技能,通过正确的操作,维护产妇及婴儿的健康。
综上所述,母婴床旁护理模式明显提高了产妇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更有利于初产妇适应母亲的角色,并提高初产妇对婴儿护理能力,值得在产科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俞康民.蒋创.沈雁萍.产科新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监护[J].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3-4.
[2]胡建梅.母婴床旁护理对母乳喂养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3):133-135.
[3]李广隽.母婴同室新生儿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与管理[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26):2793-2794.
关键词:优质护理持续改进;岗位管理;规范化培训;示范病房
1一般资料
我院母婴区床位28张,学历组成本科生5人、大专生13人,职称组成为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5人、护师5人、护士8人,护理人员结构为N4级0人、N3级4人、N2级3人、N1级4人以及N0级6人。平均年龄30.9岁,护龄10.8年,床护比为1∶0.6。
2方法
2.1存在问题科室优质护理质量自查,存在以下问题:①"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服务内涵没有落实到位;②"健康教育"没有体现个性化、特色化、专业化,产妇及家属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满意度较低;③护理人员在分层次培训内容及计划上不够详尽,落实不够到位;④岗位配置不合理,按照一级病房我科需配护理人员结构为N4级2人、N3级3人、N2级4人、N1级5人以及N0级3人。
2.2持续改进措施
2.2.1成立科室优质护理质控小组科室成立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全体护理人员参加的优质护理质控小组,采取头脑风暴法,进行原因分析,提出整改计划;按PDCA循环分阶段完成实施计划。护理部随时指导、督促并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2.2.2深化责任制整体护理突出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照护模式,深入推广床旁护理,完善母婴床旁护理流程,鼓励新生儿父亲在住院期间陪伴照顾母婴,体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护理。从细节入手,完善各种流程和制度如母婴入室告知、乙肝疫苗接种告知书、患者隐私保护制度等,充分尊重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各种权利;提供各种便民措施,如为产妇增添哺乳垫,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及产妇舒适度。
2.2.3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母婴健康教育实施母婴同室每日健康教育实施及评估记录单,制定每日健康教育内容计划,产妇及家庭健康教育掌握评估表,进行评估、反馈再评估、再反馈,切实使每一个产妇每天都能得到护士规范性的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规范专科健康教育内容,把核心知识上墙,制成专科健康教育处方、小册子提供给产妇及家庭。针对母乳喂养、新生儿常见问题进行预见性宣教如新生儿的安全护理、含接的技巧、新生儿胃容量、宝宝吃到足够奶水的表现、新生儿黄疸、低血糖、呕吐、皮肤问题等等,制作文字生动,产妇易于接受的健康教育小册子,并将风险意识、安全文化、知情告知融入健康教育指导中。
2.2.6进行岗位合理配置,规范护理人员培训护理部及片区通过岗位的调配,使科室岗位配置达到优化组合:N4级1人、N3级4人、N2级4人、N1级5人以及N0级3人。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规范化培训,每月的培训结果与月绩效考核挂钩,充分调动护士在临床一线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
2.3评价方法将实施优质护理持续改进的2011和2012年的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产妇出院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χ2、t检验。
3结果
优质护理持续改进2011、2012年进行比较,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产妇出院满意度、产妇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情况(见表1)。
4讨论
4.1优质护理持续改进,深化了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体现了责任制的整体护理"以母婴及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即每一位责任护士护理产妇及新生儿时,对母婴进行专业照顾、病情观察、治疗外,还要对产妇及家庭一对一的进行康复、健康指导。床旁护理-责任护士一对一的连续、全程优质护理,实现了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知情权,使母婴获得了满足感和安全感;针对性强的规范化健康教育,培养了产妇及家属自我照护及照顾新生儿能力,知晓并掌握更多健康教育的知识,促进产妇及家庭各自角色的转变,担当起社会的责任,实现了护理人员对母婴的"人文关怀";从而增进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产妇出院满意度、健康教育知晓率(P
4.2合理的岗位配置,分层次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专业化护理质量目前,大多数医院护理人员在日常护理工作中,不论工作年限、职称、能力水平高低干的是一样的护理、治疗,是对人力的一种浪费[3]。通过分层次的对护士实施全员培训,提高护士核心胜任力,人力资源的使用效率[4]。通过系统和多种形式的制度化培训,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培训内容,持续提高了产科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应急意识不断锻炼和演练,应对各类护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得到持续提升;在工作中预见性的提早给予评估、观察、干预,从而减少或杜绝危重产妇潜在发生危险的倾向,使综合护理质量合格率也快速提高如表1所示。
[1]罗宏.温贤秀.关晋英等问题管理模式在母婴区创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病房中的应用1)[J].护理研究杂志,2011,25(7):1749-1751.
[2]马晓伟.夯实基础,履行责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护理管理,2010,10(3):5~8.
【关键词】母婴;床旁护理;实施体会
母婴床旁护理是指在母婴同室内为围产期的产妇、婴儿及家庭提供个性化的临床支持和服务,是推动产科护理新模式实施的重要方法,也是现代产科护理新模式的核心内容。产后护理期间,母婴床旁护理可最大限度实现以家庭为中心式护理。满足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要,促进产后母婴亲情交流,保障母乳喂养实施,让母亲尽快适应初为人母的角色转变,体现了产科服务模式人文关怀的特点。母婴床旁护理尊重产妇及整个家庭的参与和知情对保健的促进作用,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自律性,提高满意度,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我院产科自2011年2月至今,共有188例产科病房母婴同室的产妇及新生儿采取了母婴床旁护理的操作模式[1],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后,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报道如下。
1母婴床旁护理方法
1.1床旁沐浴
床旁沐浴是母婴床旁护理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责任护士在新生儿出生前将新生儿沐浴的好处告诉孕妇及家属,新生儿出生后每日在床旁进行新生儿沐浴,保证室温在26~28℃、水温38~40℃,在操作过程中,床旁沐浴严格实行一人一车一盆,母婴/婴护均一一对应,有效预防交叉感染,母婴同室,婴儿极少离开妈妈和家属的视线,显著避免产科工作差错,降低错误率,护士操作应尽量详细讲解沐浴步骤和各要点,产妇及家属跟着做,做中学,共同参与。使家属掌握新生儿沐浴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对出院后的护理新生儿将有很大帮助。
1.1.1婴儿沐浴所需物品
①婴儿床旁护理车。②婴儿浴盆、干净的毛巾、大小各一条。③更换的婴儿服、干净的尿布、打包被。④婴儿专用沐浴露、婴儿爽身粉、护臀霜、润肤露或婴儿油。⑤消毒棉球、无菌护脐带、75%的乙醇或碘伏、水温计以及沐浴后使用的称重计等。
1.1.2婴儿床旁沐浴步骤
病房温度26~28℃。沐浴水温38~40℃。检查护士手指甲,要求不过肉际,手上不可佩戴任何饰物,洗净双手、围上围裙,一般沐浴的顺序:先清洁眼睛——清洁面部——洗头——清洗婴儿全身,特别注意婴儿洗头时需要用大毛巾包裹婴儿身体,防止受凉。清洗婴儿全身前应摘下尿布,用婴儿卫生巾揩净粪便、尿液等污物,防止其腐蚀婴儿臀部发生尿布疹。沐浴完后,立即用清洁干净的大浴巾吸干婴儿身上水汽,进行脐部护理,用棉签蘸取碘伏由内圈向外圈做直径3~5cm的环行消毒,消毒2次、每次更换棉签,然后用脐带纱布卷包裹脐部,婴儿臀部需涂上一层鞣酸软膏,有效预防尿布疹,最后称重并记录。
1.2床旁抚触
婴儿床旁护理抚触步骤:房间温度28℃以上,播放柔和的音乐,帮助婴儿放松,操作前务必洗净双手,正式抚触前,先温暖双手,在掌心倒一些婴儿润肤油,双手轻轻对搓,使婴儿油具备一定热度后开始抚触,抚触步骤为头面部——胸部——腹部——上肢——下肢——背部抚触,特别注意应选择适当的时机给婴儿做抚触,可选择沐浴前后,午睡或晚上睡觉前,也可选择两次进食之间,婴儿不烦躁、不疲倦、不饥饿也不太饱、清醒的状态最适合。让产妇及家属跟着做,做中学,共同参与,使家属掌握新生儿抚触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1.3母婴床旁宣教
在孕(产)妇床旁进行一对一宣教,内容包括。
1.3.1产前对孕妇健康宣教
入室宣教(环境介绍、用物准备、主管医生/主管护士介绍、探视制度、饮食卫生介绍、自测胎动、吸氧的目的)产科并发症宣教(针对孕妇自身情况而定)分娩前、术前宣教(临产征兆、分娩过程简要介绍、术前准备项目及目的、分娩前/术前心理疏导)。转贴于
1.3.2母婴同室护理健康宣教
2.1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通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服务,护士主动服务的意识明显提高了,在服务过程中,把产妇视为亲朋好友,主动关心和帮助,护患关系更加融洽了。护士用周到的服务、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赢得了孕产妇的信任和赞扬,使孕产妇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大大提高,3个月的满意度调查达99.5%。母婴床旁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是我院深化“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体现专科特色的有效举措。通过基础护理广泛接触患者落实专科护理措施,借助专科护理内涵提升基础护理品质,将基础护理与专科护理有机结合,让每一位莅临我院的产妇和婴儿享受称心如意的护理服务。
2.2降低了医疗纠纷
床旁护理操作模式使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提高,医疗纠纷减少,满意度提高。在此之前经常有产妇担心或怀疑护士会抱错孩子、打错针、喂错药、输错液等。有的产妇会跟着护士到处置室门口,想方设法推门探头一看究竟,表现出不放心。新生儿护理操作在母亲床旁边进行,产妇直接观看,解除了产妇的担心和猜疑,大大提高了产妇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减少因误会引起的各种医疗纠纷。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服务工作的开展,使我院的“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在母婴同室落实,达到丰富护理内涵、拓展护理领域、提升专业品质、提高母婴护理服务质量的目的。
2.3变被动宣教为主动宣教
卫生宣教是护士在新生儿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传统封闭式管理卫生宣教被动简单,在患儿入院查体时简单给家属交待一些注意事项,开展病房母婴同室后,护士既为患儿进行治疗又为产妇和家属讲解患儿疾病护理常识,亲自指导母亲喂养,讲解母乳喂养的优点,教会母亲如何观察病儿的反应、呼吸运动、大小便性状以及测体温、换尿布等。将母婴同室、母乳喂养优点等其他科普知识介绍给产妇和家属,对暂不能与患儿同住一室的产妇,在哺乳时由责任护士指导挤奶,保持泌乳。
2.4新生儿的护理质量提高
床旁护理模式的实施,符合产妇的心理需求及新生儿的护理特点[2]。特别是产妇直接参与操作,如为新生儿沐浴、抚触和游泳等,在很大程度上使产妇在心理上得到了满足和幸福感,从而使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床旁护理操作时,每次操作前护士和产妇认真核对,不必将新生儿推出推进,很大程度上减少打错针、抱错孩子的机会,使新生儿得到更加安全的服务。
2.5提高了护士的整体形象和素质
3体会
母婴床旁护理操作模式适应现代护理模式的程度,自本院产科母婴同室实施床旁护理以来,满足了产妇、婴儿和家庭的需要,促进了母婴亲情交流,保障了母乳喂养成功,帮助产妇顺利实现初为人母的转变过程,减少产后抑郁,使产妇在分娩后可亲历各项婴儿护理服务,缓解家庭成员的不安和焦虑,使新生儿父母更勇于承担起养育的重则,而且降低了母-婴分离、婴-婴同室护理引发的交叉感染,降低产科出错风险,减轻医护人员精神压力,为更好地提供人性化产科护理服务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袁秀珍,陈向韵,王淑燕,等.对剖宫产初产妇实施母婴床旁护理的效果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0,5(3):33.
健康教育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及推广,能够对疾病产生起到明显预防作用,且确保产妇身体健康[1];我院为了探究孕产期健康教育与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及护理能力关系,选取研究对象为90例孕产妇,见正文描述:
1.1一般资料本次选取研究对象为90例产妇,于2016年07月04日至2018年04月16日收治,随机分为2组,即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观察组给予系统化健康教育,各45例;且对两组产妇的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及护理能力进行观察及评估。观察组45例产妇的平均年龄值(29.52±0.20)年,年龄上限值38岁,下限值21岁。对照组45例产妇的平均年龄值(29.56±0.23)年,年龄上限值39岁,下限值21岁。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研究性。
1.3观察指标观察且评估两组90例产妇的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及护理能力。护理能力采用科室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估,共5个维度[2]。
1.4统计学方法处理及分析文中数据可运用SPSS20.0版本的医学软件,以P
2.1对比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
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45例产妇的产褥期母婴保健知识知晓率高于对照组数据,P
2.2对比护理能力
下文数据可看出观察组45例产妇的护理能力高于对照组数据,P
3、讨论
安全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在进行护理工作中严格遵循护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准确无误的执行医嘱,实施护理计划,确保病人在治疗和康复中获得身心安全。刚出生的新生儿,因相貌特征相似,且不具备理解和表达能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的身份识别,往往会造成抱错新生儿的情况。如若发生,会造成家庭的终身痛苦,当事人精神的严重创伤、医院的经济赔偿和声誉的影响。因此,医院应加强新生儿身份识别的安全护理,杜绝因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而引起发生抱错新生儿的事件。
1.临床资料
我院2009-2014年11月共分娩12980人,其中,平产8437人,难产4543人,5年中未发生抱错新生儿的事件。
2.护理
2.1新生儿出生前:护士认真阅读产妇的病历和孕产妇保健册,填写婴儿的病历、两条腕带、胸牌等身份标识牌,标识牌内容包括母亲的床号、姓名、住院号,字迹清楚,用圆珠笔书写,填写后与产妇认真核对,在出生婴儿记录单固定位置印母亲右手拇指印。
2.2新生儿出生时
2.2.2剖宫产:产妇麻醉前由巡回护士核对各项标识内容,助产士到手术室后再次校对产妇腕带、各项标识内容,在新生儿娩出断脐后系腕带前第三次与产妇核对,问产妇:“你叫什么名字”,让她自己说出姓名。系好腕带,印好新生儿左脚印后,让产妇看新生儿外生殖器并确认性别,新生儿抱回产房测体重后,逐项填写各项内容,由第二位助产士校对,双方共同在出生婴儿记录单上签名。
2.3新生儿出生后
2.3.1新生儿交接:新生儿随母亲回母婴同室病房时,需填写院内母婴交接记录单,交接双方护理人员、产妇、家属共同校对腕带和胸牌上的所有内容。
2.3.3新生儿出院时更衣前核对产妇腕带,问清新生儿的性别,校对新生儿的腕带和胸牌的所有内容是否一致,产妇确认无误后再取下新生儿腕带和胸牌,更衣后再次校对并交待注意事项。
3.体会
3.2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遵守各项护理操作规程,使安全护理有章可循,医院制定新生儿身份校对制度,院内母婴交接制度,剖宫产婴儿安全管理细则等,在治疗和操作时严格执行三查八对制度,加强工作责任心。
3.3新生儿身份的识别作为科室的持续质量改进项目,每月召开护理安全会议,对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整改措施,如规定婴儿辐射床上只能放置一个新生儿,系上腕带(男婴蓝色,女婴粉色)后才能进行治疗操作,待各项治疗和护理工作完成抱离后,才能放入另一个新生儿,严禁一张婴儿辐射床有两个新生儿同时进行治疗操作。护士长记录发生腕带脱落的班次,并组织分析腕带脱落的原因,使各班均自觉的按规范系婴儿腕带,减少脱落现象的发生。另外,由于我们加强了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多年来,从未发生过新生儿抱错的现象,对同名同姓的产妇一定要核对住院号,床位尽量不要安排在同一病区和楼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