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盆浴以20分钟为宜,淋浴控制在10分钟以内即可。
水温过高或过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朱俊认为,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给心脏增加负担。周荣斌也指出,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洗澡,相当于快走或慢跑。若病情控制不好,耐受力较弱,就会发病。
建议:洗澡水温以40摄氏度左右为宜。洗完换衣服时也应注意保暖,多披条毛巾,或在浴室里提前换好衣服。因为温度陡降会使血管受冷收缩,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
补水不足。洗澡过程中会大量出汗,如脱水过多又没有及时补充,就可能导致虚脱、昏倒。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室教授张湖德提醒,洗澡前、后都应补好水。
建议:洗澡前喝杯白开水,可以补充因毛细血管扩张而导致的水分大量散失;洗澡后尽快补水,最好是茶水,可更好地补充体内丢掉的水分。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沈瑾说,老年人最好先小口小口地喝水,尽量保持速度平缓,与心跳频率接近最好。喝水以少量多次为宜,这样有利于心脏有规律、平稳地接受和吸收水分。
顺序不对。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研究员庄乾竹指出,洗澡先洗哪儿这样的小细节,有时候也会导致大问题。冬天洗热水澡时,温热的水突然从头而至,会使大量血液集中到血管扩张的皮肤表面,导致心、脑等缺血,出现头晕、胸闷等不适。本就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还可能因此引发心绞痛等疾病。
建议:洗澡前先用热水冲冲脚,待脚部温暖后再慢慢往身体其他部位淋水,让身体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
专家们建议,科学洗澡应记住“234”原则
3种身体状况不洗。饱食、空腹、发烧时最好不要洗澡。湖北省武汉市中医院肝胆科副主任医师刘惠武提醒,刚吃完饭,人体内大量血液聚集在胃部,这时洗澡,全身血管扩张,皮肤就会抢占流向胃部的血液,进而影响消化。饥饿时洗澡,可能因血糖降低导致晕厥。正确的方法是饭后一两个小时再洗。张湖德认为,人在发烧时,身体热量的消耗也在增加,当体温上升到38℃时,身体的热量消耗可增加20%,人体虚弱,此时洗澡容易发生意外。
4类事做完不立即洗。一是喝酒后。庄乾竹认为,酒后血糖浓度下降,立即洗澡可能造成低血糖症状甚至休克,洗澡应至少在酒后2小时。二是高强度运动后。北京体育大学教育训练学副教授孙卫星表示,高强度运动使血液循环加快,马上洗澡会继续增加皮肤中的血液流量,加重身体疲劳,还可能导致心脏和大脑供血不足,建议至少等陆上运动结束20分钟再洗澡,而从事跳水、游泳等水上运动后应尽快洗澡。三是拔罐后。中日友好医院中医针灸科刘乃刚博士提醒,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很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建议等上两三个小时。四是打完胰岛素后。第二炮兵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李全民强调,如果糖友刚打完胰岛素就泡热水澡,很容易出现低血糖,建议半小时后再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