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仁门院区的改建完成,长寿院区竣工在即,CT、DR等大型设备逐一落地,专家工作室风生水起,居民就医体验感和满意度稳步提升……
短短一年多,武汉市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焕然一新,蓬勃朝气,扑面而来。
变“不可能”为“可能”
在武汉市硚口区汉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位医生工作了40余年,他亲眼目睹了汉中中心的发展和变迁。
他就是放射科的胥健汉医生。从1975年建院之初,他就在汉中中心“一直没有间断,一直没有离开。”
据胥健汉医生介绍,汉中中心的前身是武汉利济医院,在长寿桥6号,当初医院只有二层楼,楼上及周围都是居民楼,限制了中心的发展。
2015年,位于硚口区中山大道188号的硚口区妇幼保健院搬迁,其7层办公楼划拨给汉中中心,成为汉中中心的居仁门院区。
满怀期待的汉中中心来到新开辟的居仁门院区,却被当头一棒打懵。新院区虽然多了3000多平方的建筑面积,但是,该栋7层楼却没有电梯。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的居民多为老年人,没有电梯,年迈体弱的患者上下楼就诊检查就成了大难题。历届汉中中心领导班子均想过加装电梯,但是由于该楼栋年份久,房屋结构差,加上有要拆迁的传闻,所以居仁门院区改造加装电梯一直是大家心中的“不可能”。
一晃多年过去,居仁门院区不温不火,平淡如昨,限于条件连全科门诊都没开。
2020年4月,新一届汉中领导班子到任后,认真调研后立马把改造居仁门院区提上日程。
通过国债专项资金,汉中中心启动了居仁门院区和仁寿院区的升级改建。
改建好的居仁门院区,大门正对武汉中山大道主干道,开设全科门诊,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还设置崭新的住院病房。尤其是加装了电梯,极大的方便了前来就诊的居民,获得了患者们的一致肯定。
这正是汉中中心不畏艰难,不惧风险,勇于思想破冰,才让“不可能”实施的“危房改造”,成为了“可能”,成为了现实!
“这是历史性的变革,将会为汉中中心近10年的发展,奠定非常必要的基础!”一直在汉中中心工作的胥健汉医生满怀深情的说。
变“不可想”为“可想”
1月25日上午,66岁的家住在武汉市汉阳区郭茨口的吴怀安师傅在汉中中心全科门诊一边吸氧,一边“打点滴”。
吴怀安师傅最近有些咳嗽,踹不过气。他虽然住在汉阳区,也要跨过汉江来到汉中中心找医疗部王静主任看病。“近一年来,像吴师傅这样外区的病友来中心看病的情况屡见不鲜。”
汉中中心为啥有如此的吸引力?穷其原因,全科门诊的王静主任娓娓道来,主要是我们汉中中心把许多以前“不可想”的事情,变成了“可想”,变成了事实:
2020年8月,以湖北中医药大学王平教授领衔的岐黄学者专家工作室在汉中挂牌开诊,国家二级教授、岐黄学者王平教授每周五上午定期在汉中为居民把脉开方,一年多来,先后服务了来自全市各区的患者共计2000余人次。
不仅如此,同济医院儿科团队、湖北省人民医院的中医科教授、武汉市中心医院的专家等定期来汉中坐诊,尤其是作为汉中中心紧密型医疗联合体牵头单位——武汉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老年病科、骨科等专科高级职称的专家“组团”定期来汉中坐诊、讲课,为汉中中心的业务水平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此外,汉中中心购置了CT,24小时心电监护仪,可以自主开展常见的生化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等。
通过有效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创造性构建岐黄学者专家工作室、武汉市第四医院慢性病工作室等专家工作室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实在有效的下沉,破除医疗服务壁垒,汉中中心打通就诊服务“最后一公里”,让居民在家门口能找到“名医大咖”、能看得好病。
变“不可为”为“可为”
一声令下,汉中中心全员出动,组成8个核酸采样小分队,奔赴核酸采样第一线。共产党员带头先上,带头穿着防护服为居民采集核酸,换班时身上的衣服都拧出来水;年轻的医护人员,个个争先恐后,个个干劲十足。其中,年轻护士刘佩,即使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她也不叫苦,不喊累,不要特殊照顾,强烈要求上一线;药剂科主任余浩,在停车场采样点坚守岗位,一直累到中暑……
“大家有干劲,大家有股精气神,这和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范银荣说,以前的汉中缺乏一种精神,人浮于事,遇事“不作为”往后躲;现在的汉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补位,团结互助。
一次次紧急大会战的淬炼,一次次“政治任务”的历练,汉中中心增加了凝聚力,增强了战斗力,变“不可为”为相互补位的团结协作,为高效运转的“可为”。
“这样的汉中,才是我们想要的汉中,才是未来可期的汉中。”展望未来,范银荣不由情感破防,激动哽咽,兴奋之情溢于言表。(魏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