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央行1999年叫停离岸资产业务时,招行的离岸金融业务其实已经经过了十年的发展历程。
离岸金融业务,是指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离岸账户资金视同于境外账户资金,可以自由划拨和转移。1989年5月,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招商银行在国内第一家开办了离岸业务。
经营中,招商银行充分利用其地处深圳、毗邻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地理优势,一方面大胆借鉴国际金融市场的先进经验,一方面大胆探索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相对成熟的离岸业务经营管理机制。离岸业务鼎盛时期,存款、贷款、结算和利润曾分别占到全行的21.8%、35.5%、34.8%和19.6%。。
然而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广信关闭,为防止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1999年元月人民银行对离岸业务实行了紧急一刀切。经历了整整十年的发展之后,招行的离岸金融业务至此跌入谷底。同时,由于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量的扩张,未能有效控制风险,离岸业务发展中积累的大量不良资产也逐渐浮出水面。
十年的风雨历程,成功与失误交织,一时的辉煌与惨痛的教训相伴。回顾这一段历史,招行离岸部一位人士感慨万千。
艰难清收
从1999年元月叫停到2002年6月全面恢复,招行的离岸业务虽然陷于停顿,但并非无所作为。针对积累的大量离岸不良资产,招行开始了艰苦、细致的清收转化工作。这期间,招行离岸业务部的人事几经变动,但清收工作一刻也没有放松。
这是一次重大的胜利,招行离岸部人士在谈到这个案例时,有一种如释重负般的感觉。
而对香港某财务公司债务的清收,则是招行清收史上的得意之笔。
这是一家颇有影响的上市公司,过去曾在香港证券和地产市场上以工于财计而著称。对银行而言,是一个不好对付的对手。一场棋逢对手的博弈,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和胆识,更需要智慧。必须讲求谈判的策略和技巧,熟悉和了解对手情况及香港的游戏规则,才能知己知彼,有的放矢。2002年4月份,公司计划在短期内出售一批产业减债,但没有知会招行,对收入分配也严格保密。招行得到消息,立即向该公司施加压力,在分配前多次约见公司高层表明态度和要求。经过有理有据有节的斗争,该公司最终偿还了1600万的资金,并同意增加某酒店股票6138万股质押。
清收中可圈可点的案例数不胜数,几乎每一笔成功清收的背后都有一段不寻常的努力。经过长期细致、大量艰苦的清收转化工作,招行从1999年至今累计回收离岸不良资产3.47亿美元。
基础再造
2002年离岸金融业务重新启动后,招行总结过去十年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将风险防范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开始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动作,对离岸金融业务的基础进行再造。
对原来的业务流程、管理办法等作了大幅度的修改和调整。修订离岸授信、结算、会计等方面的基本业务操作业务规程,制定了《招商银行离岸业务风险防范指南》等七项业务管理制度,加强了离岸开户、离岸信贷、结算等环节的控制和检查。此外,招行还对离岸业务文本和有关条款进行了完善,设计了安全性、保密性更好的新密押程序,并将离岸业务的管理核算纳入了信贷管理系统,强化内部管理,保证离岸业务的安全、有序、高效运作。
为了保证离岸业务的健康发展,招行对离岸业务的反洗钱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招行结合离岸业务的特点,制定了《招商银行离岸业务反洗钱实施细则》,对反洗钱工作的关键环节加强防范,提出一系列有效措施并加大了执行检查力度。
为不良资产提取足额的呆账准备金,是国际上提高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通常用拨备覆盖率衡量拨备水平的高低。在规范管理的同时,招商银行更凭借其雄厚的财力,从历年全行经营的积累中拨出巨资为离岸资产补充拨备,极大地提高了离岸资产的抗风险能力。2002年初招商银行上市时,曾按照国际审计标准一次为离岸资产提取拨备11.5亿元人民币,离岸资产的拨备覆盖率为30.19%;到2002年末,离岸不良资产总额经过一年的努力清收大幅下降,但离岸资产拨备却提高到14.86亿元,当年增加3.36亿元,拨备覆盖率提高16.8个百分点,达到47%。
“有了充足的拨备,历史遗留的离岸不良资产对我们开展新的离岸资产业务已经构不成影响,我们完全有能力控制、消化、承担业务发展中的风险。”招行离岸业务部负责人表示。
2002年下半年恢复离岸资产业务以来,招行积极支持国内企业走出国门,与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和港澳台企业展开合作,当年发放贷款3049万美元,回收1897万美元,信贷资产质量和流动性均保持较好水平。2003年一季度,离岸业务实现利润182万美元。
展望未来,招行离岸业务部负责人充满信心地表示,他们将一手抓原有不良资产的清收,一手抓新业务的拓展,开创招行离岸金融业务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