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艾娃客服机器人在医院做医疗助理,为小患者提供诊疗咨询、科室导向等服务。(资料图片)
与传统的消费类机器人不同,“艾娃”不是单个机器人设备,而是基于开放式服务技术模块的平台机器人。它的技术功能模块可以任意组合,并配合各行各业的特殊需求定制后植入后台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智能解决方案。业界评价认为,“艾娃”的出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进化”,形成了企业人工智能从虚拟世界联系物理世界的载体—
从服务于“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到参加第十九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再到两次亮相联合国气候大会,“艾娃”——这位身高约1.5米,头部可转动180度,脸部表情丰富的智能“服务员”成了业界“明星”。
艾娃是一台能够智能识别人脸和人体,判断对方的表情、性别和身份,遇到认识的人还会主动打招呼问好,可按照客户需要提供帮助的智能机器人。目前,它已在银行、机场、医院等场景内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喜欢上了这个聪明的小家伙。
何谓平台机器人
“艾娃的名字取自人工智能(AI)的拼音,即人工智能的娃娃。”艾娃机器人出品方、深圳市神州云海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沈剑波告诉《经济日报》记者,目前,公司研发团队已在底盘运动控制、室内外组合导航、图像识别和本体集成技术等领域拥有专利100多项,能够以大数据应用解决客户指引导览、环境清洁、安全巡检等工作,并在与专业客户的深度合作中形成人工智能的多元化应用场景。
以艾娃清洁机器人为例,这位劳动小能手懂得自动清扫、自动排水、自动加水、自动充电。“常规作业绝不偷懒,还能有针对性地清洁不同种类的污渍;能自己坐电梯上下楼,遇到障碍物还能自行感应避障;能分辨不同材质的地面,科学定制清洁方案及工具……”沈剑波告诉记者,艾娃清洁机器人工作状态下的声压量级为75分贝以下,可以24小时作业而不影响主人休息。
目前,艾娃机器人已在广东东莞松山湖的万科建筑研究中心、北京天坛医院、深圳宝安图书馆、深圳龙岗法院、合肥新桥机场等场所“履职”,负责客服、迎宾、导购、助理、保安、保洁等工作。
与传统的消费类机器人不同,艾娃不是单个机器人设备,而是基于开放式服务技术模块的平台机器人。它的技术功能模块可以任意组合,并配合各行各业的特殊需求定制后植入后台服务,提供个性化的智能解决方案。
“艾娃的出现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进化’,形成了企业人工智能从虚拟世界联系物理世界的载体。”沈剑波表示,人工智能要贴近应用、贴近场景。艾娃主打平台机器人概念,就是要达到硬件、场景、数据3者间的联动,特别是数据的互联互通和中央控制,使不同场景下的数据既通用也专用,最终实现真正的信息共享。
机器人更“懂事”了
如何培育最“懂事”的机器人?沈剑波介绍,艾娃的背后有6项人工智能的技术组合支持,包括室内外组合导航定位技术、智能传感技术、图像识别技术、远程通讯和控制技术、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和机器人本体集成技术。
“导航定位技术是智能移动机器人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人只有准确地知道自身的位置、工作空间中的障碍物,才能安全自主地运动。”公司产品经理王可可告诉记者,这项技术的核心是解决机器人在哪、去哪、怎么去、怎么保证安全运行、怎么高效流畅地工作等问题。
“通常,单一技术手段无法保证所有环境下的稳定定位,如GPS导航在室内无法使用,激光导航无法在空旷环境中使用,无线电导航无法在狭窄空间内使用。我们组合了超宽带、激光、RTK、蓝牙、磁线、RFID、图像定位等技术,有效克服了单一定位技术存在的缺陷,能够适用于不同应用场景,导航定位精度可达厘米级。”王可可说。
让传统产业更智能
艾娃的诞生离不开研发团队多元的学科知识储备和综合研发实力。统计显示,目前艾娃机器人研发团队有近百人的规模,主要以首席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机器人团队为核心。
“要想让机器人动起来,背后涉及数据采集、处理、运动、动作执行等一系列技术,而后还要集成。在这些问题上,我们的核心团队经验很丰富,大部分人都有10余年的工作经验。”沈剑波表示。
“神州云海一直希望通过‘机器人+传统行业’的融合发展,使传统产品更智能化,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努力追赶发达国家的同时,在服务机器人领域实现弯道超车。”郭丽丽表示,接下来,公司将继续深入挖掘机器人核心技术,特别是推动智能语义与业务深度结合应用、数据收集及分析、智能推荐及针对性服务、环境感知及场景理解等方面的研发。同时,在机器人本体方面继续强化运动能力、肢体交互能力,增加机器人的表现力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机器人的稳定性,降低硬件成本,在商用机器人领域为更多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杨阳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