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上,剧本和故事版的区别其实是编剧和导演思维的中间值。
作为联通编剧和导演这两个创作值最蓬勃的部门,分镜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今天我们要聊得是,作为一名编剧,如何从分镜师身上学习故事的表达方式,这样,让编剧的实践之路更为顺畅,当然,也希望对一些有志于导演的编剧的创作提供更多方向。
剧本和故事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场面调度、环境氛围的塑造以及精炼的台词。也许有人会说,这不都是剧本的核心吗?当然,但是倘若用分镜师的眼光来处理故事的话,剧本将会更加精彩。
谁都不可否认,编剧在文字处理和在脑海中演绎故事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一旦用文字开始讲故事,不可避免的开始遣词造句,开始注意文字上的逻辑。这一切不由得让我想起苏格拉底对待文字的质疑。
当然,在他的时代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书本的稀有,让人们认为,凡是书面的文字就是真理。这一切及易让人看起来似乎具有智慧,所以看起来更接近事物的本质,从而让人慢慢失去真正具有批判性的思想,变得骄傲自负。
编剧尤其如此。剧本创造中,创作者表达的,希望让观众看到的东西,需要突破很多道工序才能呈现在大屏幕上。所以这些文字不适合按照小说或是散文等任何一个文体来创作。然而,大多数人不由自主的,对文字的过度玩弄造成到了分镜师、导演手上就会被砍掉。这也是编剧总觉得导演没有把自己要表达的全部表达出来,导演则觉得编剧净些一些没什么具体意思的东西。
接下来,我们闲聊一二,先来说说场面调度。场面调度,意为"摆在适当的位置",或"放在场景中"。起初这个词主要出现舞台剧方面,指导演对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活动的位置变化所做的处理,是舞台排练和演出的重要表现手段,也是导演为了把剧本的思想内容、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环境气氛、以及节奏等,通过自己的艺术构思,运用场面调度方法,传达给观众的一种独特的语言。
在电影中则指演员调度和摄影机调度的统一处理,当然,并不是让你在剧本创造中写如何调度,而是说,在讲述故事的时候,采用具有场面调度思维的写法。让我们看一眼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故事版和剧照的对照。
来自希区柯克的电影《惊魂记》浴室段落故事板
(来自分镜世界网站,大家可自行搜索)
希区柯克《惊魂记》浴室段落剧照
所谓场面角度式思维,关键词是——动作进行时。我们从文字当中看到的都是一个个动作,同时,精确细致的导向画面。让我们仔细来看看这个段落的剧本是怎么处理的。
114内景玛丽恩在淋浴
我们越过悬挂浴帘的横杆上方,看见浴室的门没有关严。我们看见玛丽恩洗澡并抹肥皂,她的眼神仍有几分惆怅,但总的看起来显得宽心多了。现在我们看到浴室的门被缓缓推开,喷头的哗哗声把其余的声音都掩盖了,那扇门缓慢而谨慎的关严了,我们看见一个女人的影子映在浴帘上,玛丽恩正背对浴帘,洁白的浴室亮的有点晃眼,我们突然看见有一只手举起来抓住浴帘,把它扯到一边,切入。
115玛丽恩的极大特写
她听到并感觉浴帘被扯到一边,便转过身来,她的脸上突然露出惊恐之状,从嗓子里迸发出低沉恐惧的呻吟,一只手伸进画面,手里攥着一把特大面包刀刃的挥舞,在画面上留下一片闪闪的银光。
116乱砍
一把刀在狂挥乱砍,给人的印象是,仿佛他划碎这个画面,划破这段胶片,听到一片哽咽的呼叫,后来一切都寂然无声了,随即听到玛丽恩的身体砰然一声,倒在浴池里。
117镜头反打
一片晃眼的红色,喷头喷出的水模模糊糊,那只手把浴帘拉回去,我们瞥见杀人者一略而过,那是一个满脸疯狂的女人,她披头散发,好像带了一个奇形怪状的发套,后来我们只看见贴近浴池边的浴帘,听见喷头的哗哗水声,我们越过挂浴帘的横杆上方,看见浴室的门再次被打开,不一会儿,我们听见门砰砰作响,切入。
看到了吗?我们如同观影一般,几乎可以在脑海里将画面解构出来。场面调度不是让你写远全中近特,而是要在文字中展示出镜头里的内容,人物的神态、反应。
剧本创作中最重要的是情境的进入。本质上,我们都是在用上帝视角讲述故事。故事的一切脉络都在你的脑海,但选择让观众看到什么便是你的自由了。
场面调度式思维便是,让你有策略的自由。为什么要用悬疑片来做示范呢?剧本是用来完成电影的规划图,我们的目的是吸引观众从开始的第一秒一直看到片尾字幕,那么吸引力便是第一要素。就像希区柯克的悬疑片,我们要一直吸引观众注意力,而不是一惊一乍的惊吓。
还记得希区柯克著名的定时炸弹理论吗?影片如此,剧本也应当如此。场面调度式思维就是在文字中不断地埋下一个炸弹。
我们看见了,观众知道了,但是角色并不知道。他一步步迈向黑洞,观众知道他要掉下去,但他在即将掉下去的那一刻有因为某种原因折返了,当观众以为他终于避开了,结果他又回来了,马上又要掉下去,突然有人拦住他,观众以为逃过一劫,最后没想到不光他掉下去了,解救他的人也一同掉下去了。这就是此起彼伏。剧本的文字讲述的不是真理,而是让观众沉浸其中的迷宫。
再来说说环境氛围的塑造。不是简单的描述,而是对迷宫的抽丝剥茧。迷宫之所以让探险者着迷,就是未知,以及无法按常理推断。观众什么都知道了,还有兴趣继续往下看吗?
接着来说《惊魂记》,看过的朋友都知道,女主居然在电影三分之一的时候就挂了,那后面还要说什么呢?这个故事此时才刚刚开始。让我们看一下浴室这段剧本的结尾。
118尸体
她一半在浴室里,一半在浴池外,头部下垂,碰到地面,头发是湿漉漉的,一只眼睛瞪着,好像突了出来,一只胳膊软绵绵的垂下,弄湿了花砖地,我们看见浴池边的瓷砖上躺着许多道细的又黑又稠的血流。镜头离开尸体,徐徐在浴室移动,经过恭桶进入卧室,当它靠近床时,我们看见玛丽恩放在床头柜上的那卷报纸原封未动。
所以,一个段落结束之时正是另一段落的开始。这是规则,更是环境氛围全部建立起来的高潮。
(上面关于分镜的图片均来之网站《分镜世界》)
最后,我们要聊聊关于精炼台词的问题。有人说了,这也和分镜师有关系吗?有,也没有。他不是直接关系,但可以用来检验我们的台词创作能力。下期我们会说剧本的修改方式,本期先剧透一丢丢。
大家都知道,台词是剧本创作的一大难题,我的建议之一就是,能用动作(神态)代替,就绝不说话。在分镜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端倪。密集的动作化表现后,台词将会成为点睛之笔。
絮絮叨叨,没完没了的借角色之口说话,一定是场景化、动作化没做足(当然,这里不包括以台词为创作风格的影片),就好比角色说夜色真美啊这种话,镜头完全可以表达出来,除非角色说这句话还有别的寓意。
因此,学习分镜师的语言,或者说,通过分镜师的语言体系检验剧本中的台词,可以很大程度上删掉废话,让我们的剧本更具有张力。以上仅为一家之言,不足之处还盼诸君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