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与种植业相结合是农村经济中的一个战略性产业,种养循环综合利用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我区生猪产业发展,结合种植业的需要,使种植与养殖资源循环利用,对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播州区是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播州区沃丰农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农投公司”)围绕生态猪种养循环建设做大产业引领、发挥产业优势,以打造种养循环产业为公司今后的发展目标,投资了遵义老木场养殖有限公司5栋养殖场,进一步促进生猪生产和种植循环之间的互利关系,已成为我公司工作重心之一。
一、生态猪种养循环的背景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公司对全区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常住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的影响较大;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生猪的疫病较多,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大户养殖在未推行生态猪种养循环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及大型养殖场难以满足高品质猪肉的需求。推行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循环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试点建设
01
项目建设的基本情况
项目建设的绩效目标
(1)购进种母猪150头,年生产仔猪3400头,出栏生态猪肥猪3230头,屠宰出猪肉387.6吨,销售收入1162.8万元以上,年纯利润667.89万元,当年收回资金204万元;
(2)出栏时猪肉的农药残留、肉质口感、有害重金属残留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的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准;
(3)猪的健康度达到95%以上;
(4)每头正常母猪在2.5年内的胎次达到5胎以上,平均每胎产仔11.33头以上,断奶仔猪的成活率控制在95%以上,成活断奶仔猪达到8500头以上;
(5)断奶仔猪的成活率达到95%以上,饲养7个月后每头出栏肉猪的毛重达到300斤以上。
保障措施
02
为推动生猪产业从传统产业向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转变,实现助农增收致富,区农投公司采取了如下保障措施。
组织保障
成立项目实施领导小组,人员组成如下:
组长:谢国东党委副书记、总经理
副组长:陈柯於党委委员、纪委书记
赵剑钊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向庆兵副总经理
徐兴林财务总监
成员:王武雪行政管理中心经理
李阳财务审计中心经理
梅孝波投资开发中心经理
卢大伟产业发展中心经理
张宇健泽公司经理
谢朝俊融资策划中心副经理
唐少勇投资开发中心副经理
唐少勇负责项目实施、日常事务协调、调度工作进度、技术指导,并负责向公司领导小组随时汇报项目实施情况。
技术保障
(1)聘请从事种猪和育肥猪生产管理5年以上畜牧兽医专业的人才1名,对种母猪的生产管理进行驻场指导;
(2)制定标准的生产技术规程并颁布和推广
遵循统一、简化、协调、优化的原则,对母猪、育肥猪、种植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以及加工、经营、销售等活动,进行全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促进科技成果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确保猪肉达到绿色以上生态猪的质量安全等级。对影响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关键技术进行试验、分析、研究,选择出最佳操作时期、方法和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猪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并及时推广应用。
(3)严把投入品质量关
按照绿色农产品质量标准严把质量关,在农药残留、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含量、重金属含量、工业有害物(三废)残留、检疫性有害生物等方面严格要求,从源头上控制有害物质污染超标及保证猪肉的质量。
(4)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
项目管理
三、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播州区生态猪种养循环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初具雏形,探索了一条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模式。以该模式为基点,农投公司正在讨论将区内133座养殖场196栋猪舍纳入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范畴。通过种养结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并通过播州区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项目建设,促进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同时项目的实施,通过土地流转和带动就业,增加周边农户的收益。将需要花大量资金处置的猪粪,变成了农业生产所用的有机肥,环境价值巨大,是播州区农村发展模式的重要模板,影响深远。
四、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可清晰地看到,播州区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区产加销一体化畜牧龙头企业少,带动力不强;二是宣传不够,氛围不浓,无论在交通要道,还是在规模养殖场,都缺乏生猪产业发展宣传标识;三是产业化链条结合不紧,还存在脱链现象,在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四是养殖业主健康畜牧业意识不够强;五是项目发展资金短缺;六是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模式和饲养技术比较落后;七是生猪防疫体系不够健全。
五、几点建议
培育大型畜牧业企业
通过“龙头企业+养殖场/户”的模式,强化养殖场与龙头企业之间的连接,形成利益共同体,按照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模式养殖生猪,带动全区生猪养殖产业发展。
加强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知识宣传
通过对养殖场/户的健康循环养殖宣传,分析健康循环养殖的喂养优势、养殖过程的防疫优势、肉质品质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引导养殖场/户参与到生态猪种养循环养殖产业中,实现共同富裕。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加大产业扶持力度
03
一是认真落实对畜牧业已有的保险政策,引导鼓励规模养殖户参保,提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二是鼓励金融机构参与,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畜牧产业发展,比如银行贷款、申请贵州省现代农业产业基金及各部门的扶持资金等;三是对符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要求的养殖基地建设,优先配套安排“金土地”工程、环境治理、农村公路畅通(通达)工程等新农村建设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