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6元一根玉米值不值"的一些误读和启示
从"我就买一根玉米,你给我说哭了",到如今"6元一根玉米值不值"的激烈争论,流量带动着的一个小众农产品,裹挟着平台、头部主播、碰瓷者、蹭热点者,引发着汹汹舆论,误伤到农户、产业链上的企业,甚至去褒贬一个广袤地域。
配图来自网络,下同
有必要首先解释的三个误读。
一.此"玉米"非彼玉米,鲜食之"鲜"也不是时令之鲜。
从大米、玉米因为"上课式直播"走上热点,关于"一根玉米卖到6元到底值不值"的争论一直在持续。初期部分媒体拿此玉米价格与普通种植玉米的价格做对比,实际上这两种玉米还是有较大差异的。
而我们印象中的玉米且称之为大田玉米,这种玉米未完全熟的时候,也能摘回来煮着吃,但一旦进入完全成熟期,籽粒硬度增加、口感下降,也就没法煮着吃。
2021年我国大田玉米种植面积达6.50亿亩,产量约2.7亿吨。绝大部分进入饲料养殖、深加工行业,转化为肉蛋奶以及酒精、果糖等一系列产品,很少一部分作食用粮消费。
而全国鲜食玉米种植,南至海南、北至黑龙江,其生长期约为90-110天。其中南方以甜玉米为主,北方以糯玉米为主,但甜糯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约2100万亩左右。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全国的鲜食玉米都种到黑龙江,其面积还不足黑龙江省耕地面积的十分之一,黑龙江耕地面积2.579亿亩。鲜食玉米是更似经济作物的小众农作物。
目前的争论中,还有人指出今年6月份卖的产品,因为是去年产的储存玉米,不能称之为鲜食玉米。其实鲜食玉米之"鲜"有三点:一是采摘鲜,乳熟期采摘,就是掐下去有爆浆,保持其甜度和风味;二是快锁鲜,从采收到加工成品一般都控制在24个小时以内,部分企业甚至把这个过程控制在2到6个小时。三是冷藏鲜,暂时没有进入流通的库存产品,也是低温库储藏,温度一般控制在14度左右,最大程度保持产品的新鲜度。
正如我们吃的一些水果与蔬菜,多是冷库储存,旨在延长上市期、实现常年供应。你能说它不是鲜的?
二.价格高低,取决于供求关系,细分市场的定价逻辑不同于大众产品。
一根玉米,争论的焦点卡在了到底值不值6元。
先说鲜食玉米从种子到产品的投入成本构成。因为是小众品类,鲜食玉米的种子要比普通玉米贵,部分品种还是国外研发的。以东北地区为例,鲜食玉米订单种植的种子成本每亩约250元左右,最普通的品种也要100元/亩,好的品种要700-800元/亩。而正常大田玉米种子成本每亩在60-70元左右。鲜食玉米种植成熟后,要经过采摘、扒皮、切割、清洗、急冻或蒸煮、真空包装等过程,最终变成商品从生产企业进入到流通市场。
6月下旬,今年鲜食玉米进入采收加工季,东北某地的订单种植地头采购价达到1.05元/穗,带皮的;扒皮之后每穗玉米的采购成本要合到1.2元。采摘环节基本靠人工,从植株上掰下来,放进袋子装上车,人工成本要0.1元/根。加工环节还有固定资产折旧、人工成本投入,以及包装成本投入。尤其是鲜食玉米的真空塑封包装,要求比较高,防紫外线的高级包装材质原料还需要从国外进口,否则会影响产品品相和口感,仅包装成本平均约在0.8-1元/个。
从农产品变成商品,每根真空袋装鲜食玉米成本价要达到3.5元左右,批发出厂价格大概在4元/根。上述数据来自规模以上鲜食玉米企业。
这里,我们算清楚了一根真空塑装玉米的基础构成价格,而从出厂到终端销售,还要加上物流运输、仓库中转、快递发送的环节成本投入,最终形成面对消费者、包邮到家的终端销售价格。
在销售终端,一款同样的产品会因为消费场景的不同和品牌附加等因素,形成不同的价格表现。同样的鲜食玉米,在大型商超与中高端生鲜店,即使采购自同一厂家,贴上不同的品牌之后,也会表现出价格差异。一如不同的带货主播,天然分为高呼"全网最低价"与强调品牌调性、文化赋值等两条截然不同的套路。
6元一根的玉米,考虑到品牌溢价、运营投入以及情感认同体验,就显得不那么暴利了。更多体现的是稀缺价值,把产品卖到了对的地方、卖给了对的人。
这里的稀缺不是产品的稀缺,而是购买力的稀缺。在商品不再稀缺的时代,渠道为王是企业的共识。流量主播正是通过集合受众购买力的稀缺,成了具象化的线上渠道或中间商。
三.助农增收,不可能全向高价走,更依靠产业链的稳定与提升。
回归到事情争论的本源,农产品带货助农增收,这是引发6元一穗玉米争论的又一焦点。农民从中受益了吗?受益了多少?带货至此价格是否暴利?也是很多人的疑问。
按照东北地区正常年景,农民种植鲜食玉米每亩能收获2000-2400根。按照2200根算,按照目前较为平均的1.05元/根地头价,每亩总收入2310元。而大田玉米,正常年景按平均亩产1600斤算,目前地头自然水分玉米约1元/斤左右(近年来东北地区史无前例的高价,折合干玉米价格达到1.3元/斤),每亩收入1600元。除去成本投入,一般来说鲜食玉米比大田玉米要多收入300元/亩左右,每公顷多收入5000元左右,普通东北农户家里一般有5-8公顷地,甚至更多。从数据来看,对于农民来说,种植鲜食玉米相比大田玉米,确实是收益高些。
种植鲜食玉米农民是受益的,我们再从产业发展与助农增收角度做以分析。年度时空看,对于农民来说,从地头卖掉鲜食玉米的那一刻,他的收益已经锁定了。而之后的环节,无论变成商品的玉米是卖到3.6元一根,还是6元一根,甚至是1元一根,与种玉米的农民是没有关系的,这是企业需要面对的风险和收益。
长远来看,企业如果能够卖得出更多鲜食玉米、卖得上更高的价格,有利于反哺上游农民种植环节。这里有一个前提是,鲜食玉米种植、加工、冷藏、销售整个产业链条的稳定和发展壮大。
然而,按照正常的市场逻辑,大部分的鲜食玉米有可能都卖上6元/根的价格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从市场反作用生产环节来看,如果大部分鲜食玉米卖上了高价,种植收益不断增多,引发跟风种植,产大于需的时候,企业消化不了那么多量,农户也要承受价格暴跌带来的损失。
这就是除了稻谷、小麦之外,农户种植其他农作物所要面临的市场风险。稻谷、小麦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口粮,是有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支撑的,当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托底收购,保证农民种粮的合理收益。
类似鲜食玉米这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在这个相对平衡的体系内,会因为产品品质、品牌溢价能力、消费场景体验的不同,而卖出差别明显的价格,这也是市场规律的运行逻辑体现。
鲜食玉米市场同样遵循金字塔结构,大部分企业要靠售卖相对大众或低水平的价格保证企业生存、经营,少部分企业会通过创新经营获得一个相对溢价的水平,也就是常说的品牌。
再比如,有加工企业为著名的美国都乐食品代工真空袋装玉米粒,每袋仅60g,能卖到5-8元,而自己生产的同样品质、同样标准的产品却卖不上这个价。
因而,对于整个产业来说,既需要大部分的企业通过随行就市顺价销售,稳住产业的规模,也离不开部分企业通过品牌增值、价值创新,为行业跟随者创造更大的产业发展空间。
产业旺,乡村兴。产业规模越大、产业链条越稳定,农民作为这个产业链条上的种植主体,才能乘势获取应得的收益,持续稳定的实现增收。
几点启示:
(1)值与不值,是每个人独特的消费体验。你即使不认同,它存在即是合理,也是市场经济规律运行的必然。
(2)理性看待加工企业与直播渠道的关系。两者产品虽然同出一家,但运营的完全是两个品牌。直播渠道寻找企业代工,企业获得代加工收益,这个商业关系已然完结。企业还有更多的市场、渠道要去经营,而企业采取适合自己发展的营销模式,与直播渠道商无关,不存在"背刺"的道德绑架。
(3)电商渠道卖一个自己的品牌,带动不了整个产业,卖不出去2000万亩的鲜食玉米;千百家加工企业群体才是这条产业链上的重要主体,支撑的是一个产业。直播渠道可以随时离开这个赛道或风口,而加工企业的兴衰,则关系到百千人的就业和千家万户农民种植。勿因为一个纯粹商业事件去道德绑架、讥讽指责,误伤到农户和企业,这是一个明智的人应该具备的理性和善良。
(4)"地域黑"更是一种无知的展现。在你黑别人家乡的时候,更多的人也变成黑你家乡的"你"。但就粮食而论,区域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近三分之一的东北,在养活大半个中国。
(7)对于高喊全网最低价的"表演式"助农、"口嗨式"助农,我们也都可以擦亮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