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3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教材分析
“第四单元跨学科实践活动3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本节课旨在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了解水质检测的方法和原理,掌握自制净水器的基本步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通过水质检测活动,学生能够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实证意识,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自制净水器的过程中,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制作和优化,发展动手操作和创新能力,同时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水质检测的基本方法,包括检测水质中的悬浮物、硬度、酸碱度等。
②学习自制净水器的原理和步骤,能够独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净水器。
2.教学难点
①理解并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水质检测,如使用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以及通过滴定法测定水中的硬度。
②在自制净水器的设计过程中,如何科学地选择和使用不同的过滤材料,以及如何评估和改进净水器的效果。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硬件资源:水质检测仪器(如pH计、硬度计)、滴定设备、滤纸、烧杯、试管、搅拌棒等实验器材。
-课程平台: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实验操作演示、实时数据采集与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水质检测的重要性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展示一些受污染的水体图片或视频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水质问题的严重性。
简短介绍水质检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水质检测的基本方法、自制净水器的组成部分和原理。
讲解水质检测的定义,包括其主要检测项目和指标。
详细介绍自制净水器的组成部分,如过滤层、吸附层等,以及其工作原理。
3.水质检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水质检测的方法和自制净水器的应用。
选择几个典型的水质检测案例进行分析,如自来水检测、游泳池水质检测等。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检测方法、结果分析及改进措施。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水质问题。
4.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内讨论该主题的现状、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准备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5.课堂展示与点评(15分钟)
目标: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加深全班对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的认识和理解。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实验操作演示与自制净水器设计(25分钟)
目标:让学生亲自体验水质检测和自制净水器的操作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现场演示水质检测的基本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自制净水器。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自制净水器进行调试和优化。
7.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水质检测及自制净水器的重要性和意义。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水质检测的基本方法、自制净水器的组成部分和原理。
强调水质检测和自制净水器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水质检测或自制净水器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掌握方面:学生能够掌握水质检测的基本方法和自制净水器的设计原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化学知识进行水质检测,如准确使用pH计测定水的酸碱度,运用滴定法测定水中的硬度等。同时,学生能够独立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