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涉及日常生活、关系千家万户。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是人民群众在消费领域最关心的问题。过去一年,您的权益是否得到了维护?与以往相比,消费能力及消费意愿又发生了怎样变化?“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之际,本报记者走近消费者,了解他们遇到的消费纠纷问题,倾听他们的心声,并就消费热点和难点问题邀请律师和职能部门给出建议,更好地提振消费信心,赋能放心消费。
买到过期食品怎么办
众所周知,购买、食用过期食品,不仅会浪费消费者的钱财,影响食用体验,甚至还会导致食物中毒等不良后果,给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伤害。
“当时商家反复强调自家制作的面包没有添加任何防腐剂,是最新鲜安全的,加上我着急去上班,付款之后拿着面包就匆匆离开了。”市民樊女士告诉记者:“等我到了单位吃面包时才发现,面包的表皮和内部均已出现了花花绿绿的霉点。下班之后我去找商家理论,商家却拒不承认,还指责是我没有将面包低温保存,所以才导致面包发霉变质。”
买到过期食品,不少消费者会勇敢地向商家发出质询、进行维权,但往往是石沉大海,甚至被恶语相向。所以,买到过期食品后如何成功维权,成了每个消费者心中最迫切的需求。
因消费原因可能引发电信诈骗
走访中,消费者表示,电信诈骗其实离我们并不远,不少电信诈骗让人防不胜防,大家应当提高警惕,谨防上当。“我们社区以前组织过防范电信诈骗的宣传,我觉得这类宣传很有必要,居民自己首先应当有自我防范意识。”市民乌女士如是说。
代购泄露信息诈骗趁虚而入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购物渠道不断拓宽,从线下到线上,从国内到海外,代购产业也因此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代购来满足自身的购物需求。但代购行业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产品真假难辨、售后保障不足、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隐患等等,由此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的购物风险。
办卡消费套路多退费难
时下,餐饮、健身、美容美发等消费行业纷纷推出各类活动套餐,以办卡这样“一劳永逸”的方式,为自身获取稳定的客源,但办卡消费中的闹心事儿也不少。
很多商家以优惠套餐、充值赠送、打折等方式,吸引消费者办卡,但在后续的消费过程中,又增加重重条件阻止顾客使用优惠。若使用卡里的钱,就必须原价购买,要想参加店铺的优惠活动就需要另行支付,这样的操作屡见不鲜。记者了解到,某知名男装店曾推出充值8000元可赠送一件羊绒马甲的活动,贺先生因经常在这家店购买衣服故而办理了购物卡。办卡时,贺先生还曾询问店员办卡后能否叠加使用店铺优惠,当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但在后续消费过程中,贺先生却被告知卡里的钱和店铺优惠只能二选其一,这样的文字游戏令人叫苦不迭。
此外,办卡退费难也是一大突出问题,主要发生在经营者变更、经营者违约或单方面做出重大变更、经营者为退款设定不合理条件等情形下。一位在校学生表示,自己曾在某理发店充值办理了优惠卡,店铺后因经营问题闭店,却拒绝退还卡里的余额。经过双方协商,店家仅以赠送洗护产品的方式抵扣了部分费用。
办卡本该遵循双方互惠互利的原则,但经营者作为主导规则的一方,用看似划算的优惠活动吸引顾客充值办卡后又重重加码,各式的办卡套路反而给消费者增添了额外的负担。而面对消费者的退费请求,却始终是“办卡容易退费难”,不退或少退的现象频发,极大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让“预制菜”成为“明白菜”
“现在点外卖很多都是‘预制菜’了,尤其是快餐外卖,打开包装热一下就送过来,味道一般又贵。”袁先生作为一名经常加班的“打工人”,点外卖已经是常态。他表示,“预制菜”的外卖不是不可以接受,只是不能接受餐厅打着现做的幌子和价格使用“预制菜”,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遇到消费纠纷怎么办律师帮您支招
刘彦东提醒,消费者消费时一定索要购物凭证,最好开具有效的发票,并保留好购物凭证,重点注意商场或者门店的经营名称与购物小票、刷卡消费凭证收款人名称是否一致,确定好自己的合同相对方。也可以通过录音录像进一步固定消费过程及相应的证据。此外,如果与商家协商不成,不要试图通过私力救济,应该尽快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纠纷。发生纠纷后,不要听信传言,一定要选择正确的解决问题途径,避免自身损失进一步扩大。
避免入坑这些消费提示要记好
收藏成功,可以进入"用户中心"进行查看!
主办单位: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政府网站标识码:1501000001